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实践 ——以《高中生自我管理》

 

2007年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选修课程建设成为高中学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笔者所在学校,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前高一、高二年级各有每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算得上校本必修课程,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选修课程类的增多,已经没有固定的课时向全校或某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统一的心育课。作为一名专职心育教师,笔者将心育的主阵地从必修课转入选修课,先后主持开发开设了《高中生心身健康教育》、《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以人为镜》、《高中生生涯教育》等校本选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现以《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以人为镜》两门课程为例谈谈对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个性化实践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的缘起——“心”有独钟
 课程缘起指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程,课程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与必修课程不同的是,选修课程的开发缘起往往更具个性化色彩,与开发教师的专业偏好、领域关注、教学风格乃至独特的工作、生活经历都密切相关,它往往来源于开发者一段时间以来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但同时,这种个人化倾向也不能偏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规范。
笔者的《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从2007年开始开设,在此之前两三年,笔者阅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专著,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萌生了为学生开设一门类似于人生启蒙课的校本课程的想法,课程名称确定为《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这几年,在与年幼的儿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切地体悟到自主、自立几乎是每一个人类个体生命的本能,在很多时候,三四岁的孩童就会断然推挡来自大人的援手或规束,他们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项,从中他们能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成功和快乐。慢慢地,这种自我成长的心向和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强烈,直至有一天,他们完全接过了人生航船的方向盘。当然,每个人生都是由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由于种种局限,个体的自我探索、自我生长、自我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目、无序、低效等问题,如果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能获得经过检验的关于人生发展的一些指导、建议、训练等,个体生命的过程质量和结果水平将会有明显不同。这,应该是《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的价值所在。
至于《以人为镜》的课程缘起,其实发端于自己的一项略显“庸俗”的业余爱好,我比较喜欢观看《非你莫属》、《非诚勿扰》、《职来职往》等真人求职交友类电视节目,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期期不落。舞台上的各色人等虽然经过了一定的修饰和掩饰,但还是让我捕捉到许多真实生动的信息,藉此观照到了自己的方方面面,增添了不少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对于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我总会想方设法下载、剪辑、保存进自己的视频资源库,反复品味。在别的选修课程教学中,我偶尔会选用某个视频放映给学生,没想到他们兴趣盎然,远比我苦口婆心的讲解要有效得多。所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视频开发开设一门选修课程呢。
当然,开发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不能完全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或想象,它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理念的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我的两门课程可以说都有充分的心理学依据。比如,如果说《以人为镜》这门课程一开始的想法有些冲动和感性的话,那么经过沉思之后我倒是挖掘出了这些视频资源的内在价值。在心理学上,模仿学习和替代性认识被视为个体自我概念发育成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他人他事这些重要成长资源的观察、学习、领悟,个体能更加全面、深刻、细致和多维地认识与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他人、环境并与之形成协调关系,在一些典型人物、重要事件上更蕴含着个体成长的营养、规律和得失。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逐渐成熟定型的关键阶段,通过有聚焦地学习、领悟、模仿他人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概念成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二、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的目标——更“心”转“行”
教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程,总是期待赋予学生一些宝贵的教育营养,总是期待学生能通过修习这门课程而发生一些积极、正向的改变,所以确定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课程目标对于一门选修课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在笔者开来,心育类选修课程的目标框架应该围绕着更“心”转“行”展开,所谓更“心”,即是意识、观念、理念、思维方式等认知层面的转变、更新,转“行”即是指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行动层面的转变、改进,从一种形态提升为另一种形态。总体而言,心育类选修课程的长远目标或是终极目标还是促进个体对自我内外世界的认识、探索、开发,达到内心世界、生活世界的平衡与完善。
当然,具体到仅关注某一切面的心育选修课,它的目标定位应该更加精准地针对某一或某些更为具体而且具有倾向性的“靶点”,正是这些“靶点”才将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建设的一系列主要相关关节点给有机地串联、整合起来,才能让一门选修课程绽放出它独特的形态、个性与魅力。
笔者在定位两门课程目标时都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总体目标,如《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以“自我管理成就品质人生”为价值取向,旨在进一步增强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探索、自主管理和自我开发,不断提高心身发展水平,有效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以人为镜》课程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借鉴他人人生得失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视野、情感、认知、人格以及课程参与中需要的信息获取、问题思考、书面(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仅有总体目标还不足以保证课程架构的清晰有力,具体目标的确定更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式的深入的、系统的思考,真正想清楚该门课程的基本问题,这非常考验教师的思考力,耗费教师的时间精力,但一旦梳理清楚,就相当于打通了人体的任督二脉,此后的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的选用才能有的放矢,迎刃而解。例如《以人为镜》课程就将具体目标锁定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他人身上能获得有助于自我完善及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成功、美好的各种有效信息,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和视角;2.能在吸收和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的同时有意识、针对性地修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足,去除不良意识、行为和习惯,形成优秀的意识、行为与习惯;3.能在学习整合他人经验的同时架构、塑造一个更为协调、平衡和美好的自我;4.在课程学习中增强自己的观察学习、信息梳理、共情体验、总结概括、陈述表达能力。
三、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的内容——“心”“心”相印
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并经一定编排的教学材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是国家必修课程,没有类似于语数外等学科课程的权威而稳定的教材、教参及相关的教学材料,但经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内容等都已经比较成熟。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定教材,恰为教师的个性化创造及选修课程的开设留出了机会。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首先要关注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不能脱离基本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而凭空生造,其次必须围绕课程目标精挑细拣,内容与目标保持高度匹配,形成紧密型的体系,进而凸显课程的独特个性,第三是要注重教学材料的时代性、生动性、典型性,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喜闻乐见。第四是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编写面向学生的校本教材(讲义),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心”(心理学基本理论、心育基本内容)“心”(学生的心理需要、课程需求、教师的专业偏好)相印。
笔者开发的《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课程广泛吸收、有机整合了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同行实践成果,结合开发主讲教师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安排了自我意识管理、人际交往管理、情绪意志管理、学习考试管理、生涯发展管理、生活方式和生理健康管理等6个单元共20课时左右内容,对学生开展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各单元、各活动课时相对独立,不存在固定的顺序关系,可以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各单元的不同章节之间进行组合和取舍。在开始这些主体内容之前,笔者还安排了“走近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两课时内容,前者主要是因为课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通过对心理学概论的通俗解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相应的专业性向。安排后者是因为自己对弗洛伊德理论有一定心得,并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转换点,大多数人的行为是被潜意识所控制的,要想转变理念和行为,必须要去洞察自己的潜意识,去凿碎、破解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而人格结构理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人性的本质、把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以人为镜》课程的内容主干是每次课呈现给学生的视频或文字材料,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我在选择“镜子”的时候,必须从众多视频和纸质材料中甄选出有代表性、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富含教育意义及成长价值的“精品”。    
四、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心”动“行”动
课程的实施在于如何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实现预设目标。这就涉及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课时安排、资源利用等问题。一般认为,中小学心育课应该主要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个个起承转合相关联的活动让学生动身、动脑、动心、动嘴、动笔,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和体验收获,产生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碰撞、心智的生长等融合式、浸润式的效果。灌输、说教等方式也许在学科教学或思想教育中有较高的效率与效益,但在心育课上的效果是很低的。
笔者并不擅长组织学生游戏和活动,而且在观摩不少同行的心育活动课时发现团体辅导活动如果掌控不到位的话,活动形态反而会停留在表面,显得肤浅、生硬。相对而言,笔者更关注学生心灵的“动”,关注课程指向是否真正入耳入心,真正与学生原有的精神世界发生碰撞而形成一些新的质地,因而并不拘泥于非得有游戏、活动、讨论,非得让学生欢呼雀跃、热热闹闹。
在《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追求理念更新、意识重建、知识拓展、活动参与、行为训练、习惯养成。这一点在者所编著的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体现得十分明显。每一章大致分为内容导读、课堂热身(主题引入)、认知拓展、知行训练、教师感悟五个体量不一的板块。内容导读是提纲挈领地点明该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堂热身(主题引入)主要通过切口小而精的活动引出本章的主题。在认知拓展板块中,笔者精心挑选了多年积累的案例、故事、理论等,主要供学生阅读领悟,起到转变认知的作用。知行训练则安排了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巩固认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教师感悟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所有文章均由我亲自撰写,不少已经在报章杂志上公开发表,这一板块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育影响的有效传递,也见证本课程建设的长度和深度。
如果说,《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的教学形式还基本遵循着当下较为流行的“暖身、转换、工作、结束”的活动课四部曲外。《以人为镜》的课堂结构则更为简洁,每一次课,首先由学生观看一个视频或阅读一篇人物报告,时间大约为20分钟,余下时间里学生通过自我梳理或同伴交流完成包含三大问题的课堂作业,作业上交给教师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总结、概括提炼,并表达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于下一次课开始时花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整个课堂结构包含了人物欣赏、信息捕捉、思考体悟、纸笔作业、同伴(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教师点拨等环节和形式。
为了让“照镜人”在“镜子”前更清晰地观照自我,我设计了课堂纸笔作业的三个问题:1.这段视频(文字)让你知道了哪些新鲜的信息?你特别赞同或不赞同片中(文中)的哪个观点?2.这段视频(文字)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身上的哪些方面(包括言行举止、个性气质、人格特质诸方面)对你有所触动、深受启发?3.这段视频(文字)映照出了你身上哪些值得自豪、珍惜和保持下去的美好东西?又映照出了哪些不足之处?今后你将如何改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观看或阅读更有针对性,不流于表面,能够更加深刻地抓取和内化有益的信息,并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学习、信息梳理、共情体验、总结概括、陈述表达能力。
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两门课程均以教学班的形式组织教学,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课外拓展为辅。例如,笔者在实施《以人为镜》课程时经常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影视节目,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具有多面性、典型性的人物,并采用课堂的人物解读和自我整合的框架增强拓展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心育类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察“心”观“行”
课程评价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测量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学生身上是否产生了、并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期待中的积极变化,并据此赋予学生相应的分数、等第或学分。在当前,课程评价还是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一大难点,大部分教师还主要是采用经验或定性的判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个人的改变是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开始的。《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课程目标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两点展开。通过一学期18课时左右的学习,我希望学生的观念、理念、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等方面能往正向、积极方向有所进益。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我缺乏一种可量化的手段来评估学生的成长,只能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所在行政班教师、同伴的观察评价等来获得一些反馈,当然这种即时反馈并不能完全评定类似我这样课程的实施是否优质、是否有效,这些关乎学生心智成熟的课程的功能很多时候也许要等到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上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我的选修课作业不多,当然也会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布置若干行动作业,不过很难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去完成。但一份自我分析报告是每一位学生都绕不过去的、必须完成的课程作业,我主要根据这份作业对学生量化评分,而学生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入剖析和未来规划。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形成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课题,故而引导高中生经历一次与自我的深刻对话是十分有益而且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位学生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我很庆幸在一个不晚的时间,读了一些可以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书,和家人有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写下了这样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
我对作业的篇幅也有1200字的底线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起初都对这一数字大呼小叫,怨声载道。但最后交上来的作业基本达到1500字左右,因为当学生真的静下心来诉说的时候,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不知不觉就超过了底线要求。而且有的学生不是在写报告,而是像做研究性课题一样,会去查阅相关资料,会去采访调查,这样的自我分析报告就更为扎实和生动。例如一位同学在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的时候,就采访了不少朋友。
《以人为镜》的课程评价相对简洁一些,笔者对学生的每一次课堂纸笔作业或课堂小组讨论、发言打分,这部分成绩约占60%。而课程作业要求学生“以周围某两人为镜”开展细致深入的观察、采访和总结,并在课程选修最后阶段的展示活动中用5分钟时间上台陈述,教师根据课程作业情况和陈述表现打分,占40%。
       在开展课程评价时我有时会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如《高中生自我管理与开发》课程在评价学生的自我分析报告的时候,我附加了一个奇怪的奖惩标准。一条是明的,明确要求学生将作业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并且必须以“行政班级+姓名+教学班”命名,不按要求发送的扣5分。另一条是暗的,如果有学生发送作业的信件中除附件外,在正文中还有对老师的问候、对作业的说明等信息,酌情给予1—5分的加分。这两条标准看似有些随意无矩,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也检验着学生自然流露的良好的习惯与修养,属于自我管理与开发的范畴。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