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思考

一、问题提出

2012年,教育部对执行了十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对比新旧版本,我们可以看到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绩斐然,心育体系正在不断建设完善。然而,在硕果累累的同时,我们仍要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课程化、形式化、随意化、理想化、功利化等问题倾向仍旧存在。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见的几种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辅导)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社团、团体辅导、“5.25主题周等,还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平台,如:报纸、广播、宣传栏等。而在这些活动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可谓是中流砥柱。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吴增强将其定义为: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1。钟志农则强调“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年龄段全体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以预防心理不适应或发展性障碍为其使命,以团体辅导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为其操作规范的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无法承载的。”2

虽然最早期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不要开设专门课程曾有过争论,但十几年来,实践证明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然而,当前,心理健康课程仍然很难落到实处。

二、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范围内真正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中小学比例很小,且呈现出地区差异;即使在有开设课程的地区,课程形式化倾向严重,心理健康教育较少受到重视等问题依然是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有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片面重视,忽略了其它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要么只注重开设课程,要么只注重咨询或辅导。

此外,还有一个实践上的问题。当前,除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体系相对成熟的地区和学校外,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健老师的编制是紧缺的,且任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往往只有一人或两人,教学经验少甚至没有,教研交流的机会匮乏。以闽南地区为例,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达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师生配比11000的要求,新入职的心理老师就如空降部队一样孤立无援,或者被随意安排到其他学科教研组。而当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上课的机会时,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困惑:我都要上些什么呢?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学校已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时至今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仍旧一片混乱。如,课程称谓没有明确清晰的统一名称,课程标准处于真空状态,《纲要》也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而没有具体的标准,这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不明确、实施缺少依据和评价标准。

三、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完整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含主题、目标、条件、程序和评价这五个因素。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时,也逐渐归纳出一个基本的设计思路,即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主题设计和事后课程评价这个顺序4。其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两部分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学校和老师往往无视了这部分,只是机械地照搬教学教材。

(一)明确课程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宏观的,无法指导我们的实际教学。在执行时,许多中小学实际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窄化为主要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所开展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所以,和所有的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科要有总的学科目标,年段也要有符合年段的目标,具体的每一堂课都要有每一堂课程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目标的建立可以起到对于授课内容提前有效规划的作用,也是课后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效果的重要标准,所以建立良好的总目标、年段目标、课堂目标对于教学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整个中学阶段就是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人格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也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要充分考虑所教授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的特点,抓住成长“关键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类型学生提供适合的授课内容。

然而,在没有权威指导和既定标准下,大部分老师只能依靠自己摸索设计。从十几年来的实践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早期的以问题为本与近年来提出的以心理资产为本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开展的初期,绝大多数是以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教材为参照,之后一段时期,市面上涌现出大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但普遍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理论体系支撑,二是材料过于陈旧、雷同、随意,且以关注学生不足为主5。进入新世纪,积极心理学成为当前心育的主导性理念,很多一线教师开始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心育的基本功能“一是发展,二是预防”,而预防模式与发展模式并不冲突,应该是兼容模式。2在明确课程目标时,应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预防与发展并举。

(二)确定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板块来看,不同的学者往往有不同的划分。谢维兴、叶一舵认为应该有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升学与职业发展辅导,青春期与性问题辅导五个部分4;姚本先、伍新春认为需要有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与生活适应四个部分6;陈家麟则分为了学习心理指导、智力训练、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职业指导、休闲指导十个部分7,更有其他若干种分法。面对这么多的课程内容,很多老师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处开始。于是有的把所有的部分都安排,设置若干单位和专题,年年都上,螺旋发展。然而这种方法用时过大,和我们的上课实际矛盾,所以往往虎头蛇尾;有的就直接选择一套教材,随波逐流,上到哪里是哪里;有的就选择自己比较会上的,或者觉得学生当前比较需要的,随意安排,往往学习辅导、自我意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的比例大,而情感教育、生活指导、生涯规划等的部分就比较忽视,比较不好上或者说教材较少设计的智能的发展训练就更被淡化了,此外一些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也被忽略了。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愈来愈受到重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兼顾心理适应教育。

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要求

    (一)必须结合多种课程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

    当前国内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缺陷之一就是理论支撑不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针对中学生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绝不是一个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或者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能够“承包”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团体辅导理论甚至课程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此外,还必须考虑到本土化,结合国情、校情、班请等实际和中学生成长发展趋势,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与预防功能有机融合。

(二)不管是否能全校所有年段都覆盖上课,但体系设计上必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具有完整内容体系的课程计划,因此,选题的随意性、内容和素材的重复性、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观性、活动主题与理念的模糊性等问题十多年来仍旧凸显2。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之初,教师就需要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和关键点有个清晰的了解。如初一年段的发展焦点在于其入学适应性辅导和青春期由于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人际矛盾的自我意识辅导,而初二年的发展焦点则在于其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和学业分化导致的学习心理辅导。根据不同的年段特征,抓住学生成长的重点,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主要解决。其余模块可以根据实际灵活调动,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都能涉及到。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有些不适合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以其他活动方式代替。

学生需要发展的心理素质很多,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有限,一学期能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也有限,而有些主题甚至需要好几个单元才能完成。所以只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完成所有教育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有所选择。在保证达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一些素质训练以其他方式达到,比如,考虑到全体性原则,不是全体同学都需要的,可以另外安排大型的团体辅导或小组辅导;一节课45分钟无法达到效果又不好拆分的,可以用周末社团活动补充;可以用讲座或报纸、广播、宣传栏之类的平台就达到效果的,也不需要一定要占用宝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有限,课堂时间也有限,在每一堂的主题设计上必须选择一个细小的切入点,每一节的课时目标要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有时在一个问题中又会包含几个方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一节课内想全部解决,时间肯定不够用,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单方面的小问题解决。而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主题一定要详细而具体,切口小,避免空泛,概念模糊。导致教学设计不明确,教学效果不佳。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安排要有弹性,课时可以从班会课、自习课、校本课程或第二课堂等地方抽取,每学期至少预留2节弹性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所以很多心理老师无课可上。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班会课、自习课、校本课程或第二课堂等其实也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基地。考虑到教师队伍的不足和学生的上课实际,无需一周一节,二周一节足以。而且,考虑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如地震后马上改上危机干预或生命教育的主题,并不需要把每节课的主题都定死,至少可以预留2节弹性课时,以备不时之需。

五、总结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不是不知道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只是从宏观上对课程进行总体把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只有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组织的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建立起本土化、积极的、有效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3全红,中学心理健康课程边缘化的调查及分析[D],漳州师范学院,2012.6

4谢维兴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2

5阳志平等编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6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7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