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高中年级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校2005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课(以下简称心理课)纳入常规课表,经过近10年的摸索,在《纲要》的指导下,渐渐地形成了以“自我成长”为终极目标的心理课程,作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成长”是指,在理性地自我认识基础上,掌握自我控制的策略,提升自我激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笔者在本文中结合《纲要》、心理学理论基础以及我校的实践经验,浅谈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不同年级课程设计主题的选取:科学严谨,层层深入
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现实情况分析,我们归纳出各年级对应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高一是自我定位。高一的学生主要面临新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快速构建自己在新环境中的角色,包括学习方面和朋辈关系。同时,由于学业面临阶段性的跨越,学生要迅速调整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2.高二是自我控制。高二的学生已经渐渐熟悉并融入校园生活,异性交往、学业倦怠等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所以此时的学生需要学会坚持自己的目标,把控好青春的萌动,提升自我的控制能力。3.高三是自我激励。高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三年学习生涯的一次重大总结和宣判,现实的压力迫在眉睫。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此时也会渐渐明朗起来。所以,此时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鼓励自己不断为梦想前行。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制定出了“自我成长”系列课程的三大主题:
(一)自我探索(高一)
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情绪、我们感知的世界、我们塑造的性格以及我们的命运与选择五个板块,共20个课时。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目标在于帮助他们客观理性地定位自我,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制定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二)自我控制(高二)
包括认识自控力、身体与自控力、认知与自控力、情绪与自控力、群体与自控力五个板块,共20个课时。通过身体、认知、情绪、人际四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自控力,目标在于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提升自控力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高一制定的奋斗目标。
(三)自我激励(高三)
包括学会自我放松、肯定自我价值、激发自我潜能三个板块,共10个课时。自我放松有帮助学生减少能量浪费(比如过度焦虑会浪费大量能量),肯定自我价值帮助学生坚持目标、发掘内在动力,激发自我潜能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抗干扰能力等应试能力。
二、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精神关怀,即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心、育人。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注重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是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为被大学广泛选用的心理学教科书以及国内外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见参考文献),保证课程内容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不采用未经科学验证的“通俗心理学”(pop psychology)。
(二)趣味性是趋势走向
趣味性是让学生能够投入心理课堂并有所收获的保证,如何能够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成有趣又贴近生活的体验和训练是最考验心理老师智慧的部分。贴近现实的素材、具有艺术性的感官享受和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是增强趣味性地具体方式。
(三)实效性是评估标准
实效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技巧能够立刻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并且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心理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效性也是心理课最有力的评估标准。我们会通过学业成绩、各方反馈(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班级的整体表现以及校园危机事件数量类型等方面来评估课程的实效性。这些信息来源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以及心理咨询室。
三、课堂模式的设计:多样化,注重体验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学科化的教育模式是先教授理论知识,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心理课的模式应该是先让学生体验,产生心理共鸣;从体验中总结经验,结合相关的心理理论;然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策略,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而且心理课对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没有要求。它只要求学生投入,精神上的投入,投入得越多,收获得越多。因此,根据实践经验,心理课可以采取以下五种课堂模式:
(一)心理实验
利用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将人们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趋势展现出来,一部分在课堂上直接呈现,一部分拍摄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同学们对抽象的心理活动有直观的感受。
[例1]从众效应
邀请10名同学上讲台,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小纸条,9个人的纸条上写:“无论我说任何的指令,都保持不动!”,1人的纸条上写:“请按照我指令做相反的动作,比如我说站立,你就蹲下。”分配给其他同学的任务则是:观察他们的动作,猜测纸条中的规则。从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那个与众不同的同学很有可能会选择保持不动,即使他按照纸条里的规则做动作也会做得比较犹豫、僵硬,说明他已经感受到了从众压力。通过是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引入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保持个性等主题。
(二)情景训练
情景训练分为展示和提升两个阶段,通常会选取宿舍、课室、饭堂以及家里等常见生活场景。展示阶段,学生按照心理老师提供的剧本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升阶段,老师介绍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推选代表演绎改进后的版本。
[例2]《邋遢的室友》:如何表达强烈负面情绪
第一阶段:
情景:你的上铺经常打完球满身大汗,鞋也不脱就倒在你的床上。你坐在下面看书的时候,他还喜欢把脚从上铺伸出来,悬在半空中,在你的脑门前晃来晃去。甚至,他还喜欢在床上撕脚皮,然后从缝里漏到你的床上。你忍了他一个月了,终于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决定跟他理论......
第二阶段:
(1)知识链接:“我”的表达法
(2)小组讨论:如何向室友表达不满,同时又不会让对方难堪,还能够引导对方不再影响你的生活。
(3)重新演绎改进后的版本
(三)极致体验
极致体验是指直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风险,前提条件是心理老师已经与学生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课后要进行情绪处理。
[例3]体验心不在焉的倾听带给倾诉者的情绪
心理老师展示了基本的倾听技巧后,让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这些技巧,同时,心理老师故意到讲台下与其他同学互动,然后让复述的同学反复复述,直到出现不耐烦、甚至愤怒为止。
(四)价值观辩论
在课堂上展示一个事件或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语言的碰撞中迸发智慧的火花。
(五)影视作品解读
对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情绪、个性以及心理活动等进行解读,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收获。
经过了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心理课已呈现出基本的框架,渐渐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实效性。但当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卡伦·达菲,伊斯特伍德·阿特沃特.心理学改变生活(第9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3]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印刷工业出版社.
[4]戈尔迪·霍恩.正念10分钟.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