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高考任务,学习积极性上很大程度上是为备战高考而准备,对于心理课这样一门没有统一教材,没有硬性学习任务的学科,如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学生则埋头苦干于学习任务的情景。这样的心理课,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形同虚设,并不会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心理辅导作用。那么,对于心理课这样一门特别的课程,如何打造其独特魅力来吸引学生?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一 、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心理课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和定位心理课,认识到在高中生现有的认知中,其所期待的心理课是怎样的?而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每次上课前,总有学生免不了会问:老师,今天心理课上有什么好玩的?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理解中,心理课应该是好玩的。那其对好玩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呢?
笔者于2014年6月底,于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在心理课上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课方面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心理课的认识和了解,写出自身心目中对好玩心理课的理解以及希望课上讲授的内容等。调查完后,分层随机抽取了80位同学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好玩的心理课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有心理测试、活动游戏、视频材料和师生、生生互动,并且希望心理课涉及调节压力、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一些切实的帮助。
这就为心理课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学生心目中的心理课,应是以活动体验的形式为主,侧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和分享,并尽可能丰富活动形式和课堂素材,让学生体会到心理课与其他学科重知识传授的区别所在,感受到心理课所带来的欢乐,这迎合了高中生喜好新颖、个性,渴望自主独立的特点,也符合现今心理课的主流发展方向。在心理课的开展上,应围绕高中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开展,而不能生搬硬套网上或者兄弟学校的教学设计。如我校根据高一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进行适应新环境方面的人际交往和学法指导,第二个学期在其对高中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和了解情况下,重在自我探索、人生规划等方面辅导,增强学习动机和毅力。
二、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发挥教师的专业魅力。
心理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要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打造出具有个性魅力的心理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启发和感悟。
首先,教师应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教育,发挥教师的期待作用。理念决定行动,抱着一颗平等、悦纳学生的心,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分享内心感受,使课堂呈现出包容、接纳、舒心的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情感基础和支持保障。
其次,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爱屋及乌,喜欢上心理课。笔者所作的调查表明,学生心目中喜爱的心理老师主要具有的性格特征是真诚、幽默、随和、富有亲和力,教师可根据自我性格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同时,借助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技术,与学生分享、交流,拉近与其心理距离,使得学生借由对心理老师的亲近和喜爱,而转移到对这门课程的好感上来。
再次,善于根据学生需求,精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恰当教学方案。心理课没有统一教材,教师只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经教师的整合、加工、提炼,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种从实情出发而来的教案,针对性较强,能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辅导和帮助,是心理课成功的基石,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最后,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使得心理课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心理课很多时候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而且大部分时候,上课场地受条件限制,大多是集中在课室里开展活动。活动场地的有限、人员的拥挤,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除了事先做好备课准备,完善活动细则、要求,设置好各环节教学时间,让课堂大体朝教师预期方向发展外,在实际上课中,教师要善用言语、表情等,营造良好氛围,控制课堂活动进程,使得心理课活泼有序、张弛有度,保障大部分同学参与、分享、表达欲望的实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心理课保有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挖课程潜藏的吸引力。
一方面,参照文件要求,挖掘心理课程内容。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心理课主要侧重在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内容,而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有较大的吻合。
心理课有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一大框架下,探索设置相应的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实际,在高一年级侧重开展关于学习和人际适应方面的辅导,如认识新同学和高中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促进高一学生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针对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前的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的心理问题,主要开展缓解考试压力、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以及提高应试技巧的主题辅导活动,为高三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探索课程的有效形式和模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也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形式有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重在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促进身心的和谐,而不是将其简单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上,关键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辅导主题和学生情况,在符合活动场地条件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形式。如在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主题时,关键是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并在这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领悟等。在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笔者开展了“人体拷贝”人际交往活动,主要要求学生通过肢体传递数字和成语等信息。这钟借助游戏辅导、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消除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顾虑,调动起绝大多数同学参与积极性,在欢声笑语的活动中,加深了相互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活动辅导的目的。在学生交往到一定程度,彼此间有了一定熟悉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沟通中,倾听缺乏耐心和尊重的现象,笔者开展了“倾听——从心开始”的主题活动,并主要采用了来自学生平时聊天情景中,不良倾听现象的情景设计,经由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什么是良好倾听行为的问题辨析等,启发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日常生活的倾听行为,层层递进、逐级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倾听的原则和技巧。该教学形式的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规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投入于课堂的探讨。该心理活动课也荣获了2012年韶关市心理活动课评比一等奖。
教学形式的选取上,同伴互助和观察学习的方式,也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尝试。在解决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时,同伴互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和责任意识。在关于时间管理辅导的主题上,笔者尝试利用同辈辅导形式,在课堂上先调查、收集学生写出的关于各自时间管理的困惑问题,并就这些问题随机发给学生,要求其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形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供同学参考。因建议来自认知方式和学习经历相近的同龄人,更能为学生接受和认可。在观察学习和榜样激励作用上,笔者在心理课上尝试利用了视频赏析的形式,增强了课堂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思考,获取心理正能量。如曾播放《开讲了》等一些名人分享成长经历和感悟的励志视频以及《小孩不笨2》等心理电影,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热烈欢迎,心理课也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心理期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且行且反思,不断总结、完善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真正爱上心理课,使心理课成为学生的精神休憩地和梦想加油站,从中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