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地新疆班的教育问题已受到更多的关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内地新疆班心理健康课堂上融入了体验式教学,实施发现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笔者认为,“体验式心理课程”是指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感知、领悟,并培养学生独立审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具体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影片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因潜能释放而提高自信心,因主动成长而体验快乐,因团队合作而体验归属感。
1、课程特点的适用性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对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辅导,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获得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从而能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创造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环境。这样的课程目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单纯传授知识、介绍理论,片面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完善。同时它也注重人际的互动,通过同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交往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因此体验式教学符合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适合推广使用。
2、学生特点的适用性
笔者授教的内地新疆班是“民考民”生源,学生来自全疆各地,汉语基础差,过去所学习的教材各不相同,学习基础、认知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入读内高班后要独立地面对语言突破难关、人际交往关、生活适应关等,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实际研究中发现,存在主要问题有由语言障碍、学习困难而引发的自卑心理;由情绪过激、冲动行为而引发的人际交往被动;由远离父母、环境陌生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等。但同时该群体又是热情好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课堂上有参与活动的意愿。面对这些特殊性,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状况、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等实践“体验式心理课程”,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唤起感性经验,减少学生在大多数学科的课堂上害羞自卑、不敢表达等现象;此外,体验式教学注重互动和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符合内高班学生的身心特点。
⑴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即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采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选好代表、召开专题会议,教师以主持者的身份向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规则,营造轻松融洽的气氛,由代表们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如在“突破思维定势”课程上,内高班学生学生体验到畅所欲言的自由和愉悦后,激发了学习动力,获得学习成效感,减少了被动学习、浮躁泄气等现象。这正是有效心理课堂的生命之源。
⑵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活动,获得心理体验并分享,分析角色行为,以形成特定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例如在“解决人际冲突”课程上,请一位内高班志愿者就某个冲突采用“空椅子技术”表演两位不同立场人物的言行举止,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各方的内心感受,分析角色行为、修正错误,以达到掌握处理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目的。在最后的分享环节,大多数的旁观者都能从中感悟,并表达在日后面对情绪问题时会合理地进行自我调控。
⑶心理游戏法
心理游戏法,即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游戏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内心体验并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愉悦身心并且受到相应的教育。如实践樊富珉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为加强团队合作设计的系列练习“解开千千结”、“突围闯关”、“同舟共济”、“信任之旅”、“建高塔”、“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与他人建立信任,真正掌握了交往技巧,有效地解决内高班团队建设初期意识薄弱、集体氛围不强等问题。
⑷心理影片法
在大多数的心理影片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推动观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关注。 在内高班教学中选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影片,例如播放感恩片《永生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心、善心和感恩之心,有利于文化差异的融合;又如励志片《阿甘正传》、《不一样的人生》,可以唤醒学生自强不息的决心,适合解决学生耐挫性差、心理脆弱等问题的课程;再如反应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雨人》,学生在观看之余还可以相互模拟电影角色,并在课堂进行表演,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图1 体验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⑴启动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具体的教学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启动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被激发出的情感贯穿学习过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活动。如“情绪链”课程,教师设计“雨点变奏曲”的暖身游戏,启发学生思考平日的情绪与下雨的相同之处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其解决情绪问题的动机。
⑵参与体验
学生进入情境后,开始参与探究、体验活动,教师要组织学习资源,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体验方法,关注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要及时记录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情况,捕捉学生的心理外在体现,设计相关问题,引导自我反思,为进一步的交流分享做好准备。又如“情绪链”课程,教师扮演负性情绪源,开展一场负性情绪链的传递体验,组织学生探究引导性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⑶分享体验
这一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由于语言的局限,分享对于内高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当学生出现交流困惑时,教师要根据前一环节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及时地进行疏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的体验,同时也能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分享体验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分享,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体验。再如“情绪链”课程,通过分享自己和体验他人,学生能正确理解情绪的反应,拓展情绪的保健知识,可以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反应等做出调整。
⑷感悟体验
由于内高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迁移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很难把体验活动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前要收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事例,创设检验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体验活动的认识,感悟体验的目的,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完善积极的人格。还是以“情绪链”课程为例,教师创设检验情境:“为了减少被别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自身、他人的角度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归纳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检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⑸践行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格的完善和积极品质的习得。因此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应对技巧,设计运用于生活中的相关任务,使学生充分践行,提高心理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践行活动也是新一轮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心理日志”,要求学生写下总结性作业和践行感悟,这样既能反馈教学成效,又能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开展课外个别辅导。
表1: 《情绪链》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
活动环节 |
活动步骤 |
活动目的 |
教学形式 |
操作程序 |
一、暖身游戏 (5分钟) |
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而坐。 1.教师邀请学生用手势演奏“雨点变奏曲”。 2.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情绪和下雨有何相同之处? 3.启动学生对情绪变奏的体验,激发学生解决情绪问题的动机。
|
启动体验, 活跃气氛, 吸引兴趣。 |
心理游戏法 |
启动体验 |
二、情绪链游戏 (15分钟) |
1.主题活动互动:《情绪链》 教师扮演负性情绪源,选中第一个目标学生后,2人手拉手以情绪链的方式把负性情绪传染给剩余的学生。但凡被接触到的同学,都成为情绪源,每2个情绪源也手拉手,同样以情绪链的方式传染给另外的同学。直至所有同学都感染上了,游戏结束。 2.提出引导性问题: ⑴当被动感染上负性情绪时心情如何?⑵采访第一个被传染的同学:当时的心情怎样?⑶采访最后被感染的几位同学:从一开始幸运逃脱,到最后又被迫中招,心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呢?⑷倘若传染的不是负性情绪,而是传播一种爱、一种快乐、一股正向能量,怎么看呢? 3. 分享与点评。 4. 组织学习资源: 关于情绪的心理健康知识。 |
开展游戏体验,探究核心问题,并且通过自我反思和分享,学生能展示内心体验,同时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正确理解情绪的反应。 |
角色扮演法 心理游戏法 |
参与体验 分享体验 |
三、交流与分享 (15分钟) |
1.学生回忆及讨论团队中发生过的“情绪链”故事,并且分享出来。 2.观察与思考、分享与点评:少一些忧伤感染、多一些快乐传递。 3.创设检验情境:为了减少被别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分别引导从自身、他人的角度调节负面情绪) 4.学生头脑风暴,教师视情况归纳:合理宣泄、目标转移、运动调节、音乐调节、倾诉调节...... 5.重点介绍认知调节法,学生在情境中尝试检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6.分享与点评。
|
增强团队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情绪链,并且探讨如何应对不良的情绪链,尝试修正行为。团队达成正向、阳光的发展共识。 |
头脑风暴法 |
感悟体验 |
四、课堂总结 (10分钟) |
1.学生欣赏短片《创造快乐人生的方法》,回忆课堂流程。 2.总结与评价:学生表达课堂感受与体验,教师提炼和强化理念。 3.结束活动:教师扮演快乐源,与学生快乐告别,传递快乐情绪。 4.布置总结性作业,运用实践检验。
|
回味活动精神,总结课堂体验,用微笑、握手和拥抱等方式冲淡前期活动中负性情绪带来的阴影。 |
心理影片法 角色扮演法 |
践行体验 |
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高中阶段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显自信,易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性水平,即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运用心理学家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SIS),测试内高班学生的自我认同程度。相关样本T检验表明(表2),前测均分与后测均分差异显著(P﹤0.01),即通过体验式心理课程的积极干预,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后测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表明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其优越性具体如下:
表2 前后测自我认同感的差异情况
(N=38) |
前测总分 |
后测总分 |
t |
P |
||||
M |
SD |
M |
SD |
|||||
自我认同感 |
54.38 |
6.210 |
56.25 |
6.096 |
-3.412 |
0.002** |
||
⑴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
由于内高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说教以及直接提出的讨论议题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引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