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傍晚五时许,小学三年级男孩小孙的妈妈打来咨询电话:“老师,您有时间吗?我一定要跟您聊一聊小孙的情况,我实在是没办法了。”语气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我让妈妈慢点说,别着急。电话那头吵吵嚷嚷的,依稀能听出小孙正努力阻止妈妈向老师“告状”,我约了小孙妈妈来校面谈。
妈妈描述的小孙跟我了解的小孙完全是两个样。妈妈说小孙特别叛逆,在家跟父母顶,在学校跟老师犟,作业不肯做,学习成绩差,说除了心理课和社团课,别的课都不喜欢,希望转学。而心理课上的小孙,特别讨喜,他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总有独到的见解。回想之前上过一堂心理课《有多少人为了我》,小孙说爸爸多么的博学多识,教自己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说起妈妈多么的温柔贤惠,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健康成长。当时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片片掌声,他的脸上洋溢着的分明是感动和自豪,我相信他是真正认识到了父母的爱,那份情真意切的感恩之心不会假。而这份感恩,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落实到行动之中。
是什么让亲情教育流于表面,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结合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接触的相关案例,我思考着其中的原因。
一、说教式亲情教育,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这是一堂感恩主题的心理课片段,面向二年级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感恩”二字,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感恩吗?
学生1:“感恩”就是感谢别人的恩情。
学生2:“感恩”就是懂得别人的好,并且回报别人。
教师呈现PPT上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齐读:“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传统美德,一种自我行为,是作为一个小学生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一段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空洞、晦涩,即使大声朗读过,会触动心灵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感恩过父母吗?你们想想,你们每天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拥有如蚌含珠的呵护,然而对于这些关心和帮助,你会感动吗?你会报恩吗?
学生沉默。
教师:(满怀激情地)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应该为你做什么,父母之所以对你付出这样的爱,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感,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果你享受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就要心存感谢,如果你对这些贬低忽略,那你永远也不会懂得爱的真谛,也不配得到这一切。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头埋得很低,个个都仿佛陷入沉思。之后进行的名人故事赏析、感恩知识问答、感恩名人名言的环节, 看似秩序井然,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在朱德的一句名言“不要为你所没有的抱怨,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中结束了本课。
整节课以教师说教为主,高高在上的指导让学生心生反感,声声“审问”让学生不得不以沉默静寂作无声的抗议,即使是“名人感恩故事赏析”、“名人名言”的选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的心理课显然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又怎能取得效果呢?
二、家长跟不上“节拍”,让学生产生失望心理
一年级的感恩心理课上,教师在课的末尾让学生用画画或做贺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一位男生没有动笔,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当教师走近他询问缘由时,他忍不住大哭起来:“我妈妈不会看的。”
男孩曾经送给妈妈一幅画,因为特别想要画好,所以每一笔都很小心,反复修改,以至于纸被擦破,因为很多字不会写,男孩用学得并不扎实的拼音在纸上表达想要对妈妈说的话,妈妈打开瞄了一眼,扔进了垃圾桶,说:“这是什么东西?你成天就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不要你这些,你给我好好读书就行了!”男孩躲在被窝了哭了许久,感到自己苦心全都白费了,不仅得不到妈妈的赞许,反而遭来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
试想,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感恩心理课中有认识,有领悟,有行动,但回到家庭中,得不到来自家庭成员的积极回馈,甚至在当前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的年代,有不少家庭成员还保留着传统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又怎能激发孩子的动力付诸感恩行动呢?
三、散打式亲子活动,活动热闹效果不明显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主张把家长请进学校,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以达到融洽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沟通的效果。于是校园里经常看到家长活跃的身影,这个月一年级亲子活动,下个月二年级亲子活动……每个班级每年一到二次家长进校园活动,有时跟孩子听一场讲座,有时与孩子参加一次亲子游园活动,有时参与一个亲子节目表演,看似活动丰富多彩,但以追求形式的多样、场面的热闹为主要目标,活动缺乏思想性、系统性、层次性,达不到贴近家庭需求、层层推进、入情入心的效果。活动完了,孩子很开心,家长因为孩子开心而开心,但回到家庭中,依然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问题,一切回到原点。
以下摘录了一些家长在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后填写的反馈单上的心声:“听了专家的讲座,感觉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行不通”、“在活动中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很活泼、很可爱,但是回到家我一看到他学习的样子就马上要崩溃了”……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校宣传的一个小亮点,但花费了人力物力,效果的持续时间却很短暂。
一般来说,学生接受的感恩教育分为三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即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具有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是情感层次,即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高级阶段是实践层次,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感恩教育,学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道理都懂,说起来可以一套一套,做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何在心理课中设计能够直达学生心灵,促进亲子互动,言行一致的亲情教育序列,我做了粗浅的尝试,设计了为期一学期的心理课程。
课程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体验性
活动是产生体验的载体,学生活动的充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体验的深度和效果。学生从认知到情感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其体验、生成和发展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是保证课程实效性的前提。
2.亲子共同参与,突出互动性
不少教师抱怨“5+2=0”,因为“父母就是一所学校”,“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不调动家庭这个重要资源,让家长参与到亲情教育活动中来,教育的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3.注重及时评价,突出过程性
心理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之一是课堂生成灵活多样,难以预测,且答案不唯一、没有对错之分,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课程中贯彻“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课堂行为和课后实践的过程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
(一)访问篇——走近亲情 (时间:二月份)
1.学生对父母进行采访:
2.与父母一起看从小到大的照片,感受成长的历程,初步体验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小学生对婴幼儿时期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尽管很多父母缺乏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但每个孩子大都是带着一家人美好的愿望来到这个世界上,通过这样的亲子聊天活动,唤起浓浓的亲情。特别是在“单独二胎”政策下,不少学生都有了弟弟妹妹,这时心中难免会有失落感,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设计这样的访问活动和回味照片的活动能让学生理解到自己在出生时、婴幼儿时也同样受到了跟弟弟妹妹一样的照顾,在成长的不同时期,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也会不同,从而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理解。
(二)体验篇——感悟亲情 (时间:三月份)
体验一:护蛋行动
具体要求: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当蛋宝宝,给鸡蛋宝宝画上自己最喜欢的图案,也就是穿上漂亮的花衣服,并给蛋宝宝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写在蛋身上,每一位学生就是鸡妈妈,来关爱自己的宝宝。(3月7日晚上准备好)
2.要求学生在3月8日这天护送鸡蛋从家到学校(用一个保鲜袋装好)。一天中要像妈妈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蛋宝宝,除体育课或其他剧烈运动时间外,要时时刻刻把鸡蛋带在身边,让鸡蛋时时刻刻感受到鸡妈妈的温暖,尽力保护好它,不让它打破,更不能让别人来损坏它。到下午放学时生鸡蛋还完好无损的学生就获得了成功。
3.鸡蛋打碎了,要记录鸡蛋打碎的时间,并把打碎的原因及打碎后的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一日护蛋成功的学生将鸡蛋煮熟后送给妈妈吃,护蛋失败的学生可通过帮妈妈分担家务,给妈妈洗脚、捶背,和妈妈聊天,逗妈妈开心等感恩方式,让妈妈度过美好的一天。
4.护蛋活动结束后,请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想与心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写一份护蛋日记。
体验二: 换位体验
活动要求:
由孩子和父母一起选取生活中的片段或场景,交换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场景一:爸爸叫孩子去写作业,孩子拖拉,找各种借口不肯做作业。
场景二:妈妈因为孩子撒谎而生气。
场景三:爸爸(或妈妈)扶着孩子走路。
体验三:爱的天平
活动要求:
1.在黑板上画一个天平,一边代表“父母为我做的事”,一边代表“我为父母做的事”。
2.讨论: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而我们又对爸爸妈妈做过些什么呢?在爱与被爱的这架亲情天平上,我们是否做到了平衡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共同完成黑板上的“爱的天平”。
通过三个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当父母的辛苦,看到父母为自己做的远远超过自己为父母做的,唤起感恩之心,歉意之情,激发学生要回报父母的情感。
(三)沟通篇——学会表达(时间:四月份)
体验一:亲子作画
1.孩子和家长要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活动规则:孩子在座位底下拿出画板和水彩笔,想好了再画。30秒后停笔,画到哪里是哪里,30秒后,由爸爸或妈妈接着画。要求:不用嘴巴说话。
2.任意采访2名学生:你本来打算画什么?
出示画,问:这是你想画的吗?
3.爸爸妈妈与孩子做简单的交流,本来打算画什么,爸爸妈妈画成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从刚才的绘画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孩子和父母都意识到:如果不作言语的交流,彼此就会误会;一个人的想法,并不能代表另一个人的想法,必须交流沟通;猜别人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别人真实的想法……
5.小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一个人的想法不能代替另一个人的想法。为了不引起误会,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在活动中明确:爱要大声说出来。
体验二:情境表演
1.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说的话真的会让对方舒服吗?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伤人的言语
(1)出示案例:
小林在学校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放学回到家。
妈妈很高兴,满脸微笑地迎上去:“小林回来啦?”
小林把书包一扔,说了声“嗯”,去找零食吃。
妈妈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小林说:“你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烦不烦?”打开电视看。
妈妈说:“快去做作业吧,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小林:“都学了一天了,还不让我休息一会儿啊?就看一会儿。”
妈妈摇了摇头。
晚饭时,小林坐到饭桌前,把最爱吃的菜放到自己面前,大口吃起来。
妈妈问:“怎么样?味道好吗?”
小林:“还行。”
吃完饭,小林把碗筷一推,去书房了……
(2)孩子演家长,家长演孩子,用心体会,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所说的话。
(3)请孩子说说:妈妈的心情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小林的哪些话会让妈妈的心情温度越来越低?
分析缺礼貌、体贴、赞美的话。
(4)小林在学校是个好孩子,为什么在家会这样伤害自己的妈妈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的问题:觉得妈妈是家里人,可以随意一点;觉得妈妈是最爱自己的,没什么关系;习惯了家人对自己的好,觉得一切天经地义,缺少感恩的心……
(5)小林已经说出了伤害妈妈的话,该怎么办呢?(道歉)
小林该怎么道歉?(学生答)
提问家长:孩子这样道歉,您是否能原谅他?
(6)小结:如果我们能学会说温暖的话,就能避免与父母之间产生的伤害。
(7)情境重现:
我们一起来改写这个剧本吧。每一幕请一个学生和家长演。
第一幕:
放学回到家,妈妈很高兴,满脸微笑地迎上去。
小林:……
第二幕:
妈妈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小林说:……
第三幕:
小林觉得上了一天的课,有点累,想看一会儿电视。
妈妈说:“快去做作业吧,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小林说:……
第四幕:
晚饭时,小林坐到饭桌前,吃着妈妈做的饭菜。
小林对妈妈说:……
第五幕:
吃完饭,小林说:……
采访家长:如果孩子对您送上了这些话,您的心情温度是多少呢?
小结:礼貌的话、赞美的话、体贴的话以及做错事后的道歉,都是温暖的言语。
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和家长领悟不当的言语可能带来的伤害,学会使用温暖的言语。有一个男在这一活动结束后趴在桌上痛哭不已,妈妈悄悄地告诉我:“他就是那个‘小林’。”最贴近生活的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情境表演好比是镜子,能照出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发人深省,触动到内心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行动上的改变。
体验三:“阳光语露”征集活动
1.向全班学生和家长征集表,各自写出“父母最喜欢听的孩子说的话”和“孩子最喜欢听的父母说的话”,每人八至十条。
2.统计结果:
3.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阳光语露”,给自己打分、互相评分,共同制定进步计划。
在亲子课堂中,父母和孩子都是需要成长和提升的个体,征集而来的阳光“语”露贴近生活,符合心理需求,不带说教的成分,自然能够促进亲子双方的积极互动。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时间:五月份)
有些学生会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报答自己的父母,那时我有钱了,可以让他们享受生活。”但事实上,敬孝心是不能等待的,作为一个小学生,可以为父母做的,很多很多。学生讨论后行动:
1.给父母一份礼物
(1)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
(2)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3)帮父母洗一次脚;
(4)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向父母汇报好消息。
2.帮父母做家务事
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主动与父母聊聊,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以及自己的心情,同时听父母说说工作的事、家庭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四月份,在我校江苏省重点课题《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推进会上,我向省市专家展示了一个活动片段,即“亲子沟通篇”,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课上得非常好,我真的是流泪了。妈妈戴着眼罩,孩子牵着妈妈的手走进来,妈妈说,‘我真想我将来老了我的女儿就这样牵着我走,我慢慢变老……’我深深地感动了。这些都很真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体验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没有真实性就无所谓体验,无所谓情感的经历。内心的情感可能就是虚的,但是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才会有真实的发生。我采访了一个男孩,他真的醒悟这种感恩的情感,尽管他朦朦胧胧,但是这颗种子埋下去以后,对他的发展是非常有影响的,好比播下一颗颗良好的种子不断地发芽,最后生长成参天大树。”江苏省教科院彭钢所长、马维娜研究员等专家认为,该课程设计突出了“儿童本位”、“真实性”、“实践性”、“为儿童终身发展服务”,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超越国家课程的创意性校本课程。
一个学期的课程只是一个引子,把“亲情”、“感恩”这些并不新鲜的话题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串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注重体验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采访父母、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和家长投入地参与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了亲子双方的心灵触动,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爱父母、爱孩子的情感,化为实实在在的爱的行动。家长们纷纷感叹,一个学期的主题活动,孩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懂事、贴心,当然,家长也在活动中感悟反思了许多自己平时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跟孩子一起成长和提升,改善了亲子关系,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孙,他的父母因为对儿子的教育已经黔驴技穷,两人全程参与了亲子课,反思深刻,他们说:“原本我们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教育理论,但事实上根本不懂教育。我们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信任他,关爱他,有的都是挑剔、指责、惩罚,所以孩子才会跟我们拧着干。”体验式亲子心理课,让父母改变了,孩子改变了,互相改变,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