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环节”常见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环节”常见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摘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在分享环节,学生容易出现不积极不主动不坦诚或拒绝分享的现象。听的同学容易出现忙于上个任务、随意接话、起哄、聊天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教师首先要有“分享与活动同等重要”的正确理念;其次在备课时预留足够的时间给活动和分享环节;再次,要营造学生重视分享、乐于分享、认真倾听的课堂氛围;最后,要会运用适当的课堂调控技巧及时调控。

关键词:  分享环节   常见问题  理念正确    营造氛围    调控技巧

 

 

一、引言:

“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是需要能力和技巧的。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首先要过“教师关”,然后才能当上会上心理辅导课的教师。”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这样说。

理想的心理辅导课,是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课堂,它强调体验和感悟,以互助、自助为机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它重在自我探索,强调自我成长,所以,心理辅导课的感悟与分享,与活动体验一样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探索与思考,并能正确回应与处理课堂上学生或隐性或显性的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辅导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当下的体制下,现在上心理活动课的老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年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虽然有专业的心理知识,但因为课堂积累不够,还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一类是其他学科转行到心理的心理教师,他们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指引。既有专业的知识又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的优秀心理老师非常非常的少。

心理活动课,很多教师将活动作为一节课的重点。但其实,活动是为体验与心灵成长服务的,而分享是帮助学生清晰观点、理清疑团,辨明是非并最终得以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最需关注的心理课堂的分享环节,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人虽然重视了,但缺乏具体的调控技巧,也导致问题同样存在。其实,分享环节最能体现一个心理教师的基本功,它能表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与否、个体团体咨询技巧是否娴熟以及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等。

二、心理活动课课堂“分享环节”中的常见问题

活动后的分享是对活动体验的明晰和提升,它一般通过小组分享和全班分享的方式开展。全班范围内的分享,能够让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交流。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是先小组内分享然后再推出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范围内分享。下文提及的分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班范围内分享时存在的问题。

一提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这些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总结后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

针对听的同学而言,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表现在3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宣布开始分享后,还有些同学因活动还没完成,继续讨论或进行活动;第二个方面是同学们都进入了分享状态,个别同学随意搭话或故意起哄,引起全班哄笑;第三方面是部分同学不认真听,和附近同学聊天且声音大。

第二、分享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在分享环节,当老师说,“有谁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看法?”这时,常有的情行是全班一片寂静,所有同学都低头不语。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闭锁性,到了高中后,主动举手或示意老师要分享感受和观点的学生非常少。其实很多学生想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不好意思,怕被同学议论为“爱出风头”或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被同学嘲笑。

第三、拒绝分享

当同学们不积极分享时,老师一般会采取点名或不点名请学生分享的方法。被老师不点名请起来分享的同学,有时为了逃避分享,会故意指指或推推附近的同学,试图让其当“替死鬼”;被点到学号或姓名的同学,有时会故意说那个同学请假或不在,或者干脆不吭声,等待老师跳过;有些同学虽知道问题答案,但是拒绝回答,以“不知道”、“回答同上”甚至以沉默代替回答。

第四、愿意分享的同学存在的问题

愿意分享的同学,在分享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说话声音太小,后面的同学根本听不见;有的同学开始得太快,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就已经说好了;有的同学在分享时太激动,频频笑场,大家都等得不耐烦还没平复下心情;有的同学,刚说几个字就与小组成员互动,打闹,忘记了自己是在全班分享;有些同学虽然站起来很快,但其实根本不知道分享的问题,便临时向附近同学询问答案;有时明明已经分享到下面一个问题了,分享的同学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上;还有些同学故意借机主动要求分享或者集体推荐班级里搞笑的同学分享,其目的在于哗众取宠,分享的内容与课题无关或故意恶搞。

与活动体验同等重要的分享环节,在课堂上出现这些问题,也许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学生,但我想更多的原因要从教师自身上去寻找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来自教师的原因,我也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分享的氛围营造不够

活动后的分享,其难度甚于活动本身。因为分享是以认真参与活动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感受和观点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讲,当众流畅发言是有难度的,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讲,当众如实表达观点是需要勇气的。他们害怕表达不好而被同学嘲笑被老师看不起,怕自己观点不同于其他人而遭到非议。因此,如果教师对班级的团队建设不够,没有形成积极的团体动力,没有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可信任的、开放的课堂分享氛围,学生是不敢、不愿、主动和坦诚分享的。还有,如果各小组的成员是临时组建的,若没有进行团体建设,也会导致分享的氛围不够浓厚。

第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的灵活性以及对现场生成的处理。

1、课堂纪律管理不当。心理活动课本质上还是一节课,需要有纪律的要求。心理课没有作业没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同学们会很放松,甚至散漫,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如果老师在课前没有强调纪律,或者在课上出现纪律涣散等问题时没有及时有效的调控,那么课堂就易出现涣散状态。课堂纪律涣散有时跟教师的错误理念有关,有些老师会觉得心理课需要轻松,需要放松,需要热闹,错把把涣散当成是热闹,而没有加以调控。

2、课堂操作欠灵活性。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活动与体验,课上可能有不止一个活动。有时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对各环节的时间把控过严,严格按照预定的时间操作,导致活动或者分享时间不足。或者,由于一节课时间的限制,如果活动充分了分享的时间就少了,或者是前面活动时间用时过多,而又想完成后面的活动,那么分享时间也势必会被牺牲掉。这些都是新手老师会犯的错误。

3、对现场生成的处理不够恰当。分享的环节比较难把握。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反应特点不同,即便在认真参与的前提下,他们完成活动的时间不一,分享的内容更是多角度多方面,因此会有很多现场的生成。对这些现场生成问题,经验不足的老师,要么处理得太简单,要么就是太过于展开探讨。当然,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

第三、教学设计的不足

这也是先天的不足。教学设计的不足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活动预留时间不够:导致分享时很多同学还停留在上一个环节。即便教师进行提醒,但依然不起多大作用。尤其对于原创心理课这个现象体现得更明显。因为第一次用这个活动,教师对活动所需时间也不明晰。

2、教师重活动轻分享:有些教师觉得心理课重在让学生体验活动,便会很用心的设计活动以及确保活动很好实施,对于分享,则认为可有可无。因此对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不加重视,不去处理,在时间冲突时,也会首先牺牲掉其实应该必须开展的分享环节。

3、教学环节太多: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讲,心理课容易上成活动集锦课,一节课六七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有开展,但都不深入,分享也只是象征性的让学生谈一些肤浅的感受。

4、设问设置不合理:比如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不好回答、不感兴趣或已经是很老的有定论的话题,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注意力转移,不愿意分享。

5、活动内容设置不合理:比如原本适合单独完成的任务交由小组讨论或适合小组合作的任务让个人去完成,那么在分享环节,也容易出现不注意听的现象。

第四、对学生的分享回应不够

如何对学生的分享做好提炼、总结与回应,这是心理课最有难度的地方。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提炼,这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捕捉学生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准确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概括和分类能力;对学生的回应,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要不露痕迹的引导,又要做到价值中立,这非常有难度。因此,很多老师对学生分享的回应就是,“很好”,“观点独特”的评价或者直接重复同学的观点,难以提炼、总结和升华。

三、建议与调整策略

针对这些心理课上分享环节常见的问题的应对,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理念正确,重视“分享”

只有教师重视分享,才会在课堂设计时留出充分的分享时间,才会在上课中努力营造适合分享的氛围,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回应能力。教师重视分享了,就会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重视分享,尊重他人,认真倾听。能够甄别学生课堂情绪高涨还是课堂纪律涣散,并在出现问题时,有意识及时去调控。

第二、方法可行,调控“分享”

要想有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氛围,尤其在分享环节,要让分享的同学感受到被聆听被尊重,让听的同学做到认真听并有所思考,这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努力。尤其是需要以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为指引。

1、做好教学设计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首先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并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教学的过程形式可以多样。新课程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备课时不只是备课更要备学生。最好能在上课前了解该班学生的特点,预设学生的分享并积极回应。教师要精简活动内容,充分考虑到活动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分享时间。

2、善用各种技巧、努力营造适合分享的课堂氛围

在上课前,教师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强调这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强调这是对他人的尊敬,分享与活动同等重要。尤其是隔了一段时间没上心理课的班级,此举非常有必要。为了保证分享能够更好的进行,还需做好具体的约定。比如约定一个手势,大家全部安静下来。约定一个声音,所有人停下手头的事情。还可以约定,如果没做到,该怎么“惩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听、私下讨论、随意接话等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太热烈,有起哄等现象,要引导到正式的分享上,如果学生有些不积极,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如果分享过程中有个别同学捣乱,要区别对待,当然课下也可以做一些工作。

第三、提升自己,做好“分享”

对分享的回应,非常需要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有努力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有课堂回应语的储备,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个体、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这样,才能很好的应对现场生成,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心理活动教师。

 

 

 

 

参考文献:

1、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失序的思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7/11/4216801_98862135.shtml

2、 浅谈心理健康课堂氛围的调控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31/20/4189977_65553290.shtml

3、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研究http://www.lwlm.com/xinlixue/201111/591784.htm

4、 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析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CpwVB-gqpluhhiV57XOt9MOqEyFuxEA0hj8r426YQAXlzDhCvJQY1tZMeUidumRXaPBOXrPRJzrfogVOSp5a1AGG7o4tgPxrAKxOtqk9jy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