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巧问以入心――从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问题设计说开去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思品课的区别是什么?这一直是大家在思考和议论的话题。有人曾简单归纳说前者靠体验,后者靠说教。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过肤浅。且不说现在的德育和思品课在形式上已大多摆脱了以往的单纯说教,哪个心理老师在课堂操作时又能免于言语教育?我倒觉得,二者其实走向是着实有些相同的――入心以启志,也即在学生心里种下种子,使其成长为其人生路上强大的支柱,只是种子略有不同而已。德育重社会适应层面的良善,而心理则偏重自我觉察方面的唤醒。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理课上老师的任务当是引领孩子觉察自我周遭的方方面面(我,我与人,我与环境等),学会自我调整以愉快地融入生活。而心理课的操作核心当是唤醒,也即通过活动体验等方式激发其感知,触动其心灵,让其主动觉察。这就需要心理老师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产生思维与情感的碰撞。

前段时间听到一堂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理课,在这方面颇有感触,写来与大家分享。

这堂课的主题是“我是谁”。第一环节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来解说自己的性格特点,以“我认为我是             (动物),我的特点是                  ”的格式写出来分享。显然这是在用心理投射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整堂课的设计中,这个环节应该属于课堂调查,也即学情调查环节。要想成功完成一堂课,就需要先了解学生现状,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如果一堂课是一出戏,这当是前奏,属于为后面的高潮蓄势的部分。所以,此时的设问应该是完全开放式的,如“你写下的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分享,教师可重复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以做回应,但不评价,也不追问。

第二环节为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活动名称为“照镜子”,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围成一圈坐。组内成员轮流进入圈中向每一位组员发问“我是谁?”,组员用一句话回应。这是激发学生认知与情感碰撞的环节,就在这种碰撞中唤醒学生,使其更全面的觉察与认识自我,在交流中成长。此时教师的设问就不应只是泛泛地“你听到的评价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而应更深入地追问,以澄清其认识,推动其成长。且举两例如下:

有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被叫起来分享时对大家给自己的评价“刻苦”和“学习好”这两个正向的评价表示否定,引来周围同学一片嘘声。此老师就该敏感地捕捉发问的契机――她为什么要否定这一评价?是谦虚还是她对这一评价的认识与其他同学不同?马上追问“看样子大家不同意你的说法,哪位同学给了她这样的评价?你通过她哪些表现觉得她‘刻苦’‘学习好’?”先让评价人将评价具体化,然后再追问她“你对大家的说法怎么看?你是怎样理解‘刻苦’和‘学习好’的?”让她也把自己的理解具体化。就在这样的追问中,全体学生会共同认识到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刻苦”和“学习好”,于无形中悄然引领其端正学习的态度。这其实就是我们想要的成长。

有一位男生对组员给自己的“孤僻”这一评价相当不认同,觉得这说的绝不可能是自己,甚至有些恼。此时,老师应该马上追问“你觉得‘孤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让其将自己的理解具体化,然后马上追问给出评价的同学“他生活中的哪些表现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孤僻’的人?”同样让这一评价具体化。再转而追问被评价人“他所说的那些表现你是否认同?”以呈现理解的不同,引导深入的沟通,促成对模糊认识的澄清,消除分歧。就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以不同的认知方式充分碰撞,交流,又在各自的反思中调整着认识。

第三环节是课堂的收束,老师设计了跟开头时相同的活动,依然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来解说自我,只不过此次的自我是理想的自我。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此设计应该是要展示学生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所达成的自我成长状况的。因而虽然活动与初始环节相同,但老师的提问设计不应仅限于“你写下的内容是什么”了,而应有对前后变化的追问,方能充分呈现这一内容。比如初始阶段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女孩呈现的内容是“我是一条蛇,我的特点是孤僻”,而在这一环节,她分享的内容是“我期待自己是一只苍鹰,我的特点是坚定,自由,有力量。”此老师马上追问“你怎样完成从蛇到鹰的转变?”让其充分分享了这堂课她所认识到的成长的力量。

以上所说都是有效的提问设计,这些提问能够捕捉到恰当的契机,在理解分歧处,或者认识模糊处深入探究,厘清迷雾,给学生以明晰的引领。但也会有不当的提问,如在学生面带笑容分享说“我是一匹狼,我的特点是勇敢、坚定”时,老师问“你认为你喜欢这一特点吗?”这显然是一个无效的提问,一则凭其神态自然已知答案,二则这一答案无论是对答者本人还是其他学生都没有任何推动作用。是为表浅提问。

另一种不当的提问则是时机不当的追问。如在第一环节设计中,当有学生分享说“我是一条蛇,我的特点是孤僻”时,老师马上追问“你觉得这种特点对你自己有影响吗?”“影响”一词本是中性,但在此语境下显然有了负向的效果,一下击中学生内心的脆弱,使其情绪瞬间失控。老师则为平复其情绪将第二环节中的“他人眼中的自己”匆忙搬到这里来补救。虽然收到了部分成效,但显然已经打乱了课堂的整体设计。是为时机失当。

总而言之,心理课的课堂设问应当立足课堂设计环节的需要,适时,适当。只有问得巧妙,才能恰当入心。而只有入心,才能拨动其心弦,唤醒其觉察,推动其成长。

一点浅见,仅供大家一哂。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