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教学探微
罗玉青(江西省安义中学 330500)
摘要:人为何而生?无论是素养为本的教育愿景还是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层出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生命教育更成为全社会的讨论焦点。心理健康课以其贴近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发展的优势更被寄予期待。为促进高中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教学真正聚焦问题,实施有效教学,在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内容如下:尊重生命,关怀彼此;热爱生命,积极应对;探索生命,追寻幸福等。另提出四条教学建议:精准定位,明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构建真实性问题情境;精诚实施,以成长型思维指引教学过程;精细观察,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教学评价取向。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课 生命教育 教学
“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学”的增长,更应关注其作为“人”的生命质量、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在目标上是深度契合的。这样一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的心理课,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容。笔者在开展教学与课堂观察学习时发现,生命教育心理课教学稍有不慎则易出现授课主题模糊化、课堂内容碎片化、活动体验形式化、学生反馈浅显化、课堂生成表面化等问题。
值此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之际,为促进落实核心素养,本文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心理教学实际,探讨高中心理课中生命教育主题教学尚待明晰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有益于未来心理教学实施,提升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教学水平。
一、困惑的由来:生命线活动是在谈意义还是体验?
在一节“生命意义”主题心理展示课中,授课教师以生命线活动为媒介,请学生在分享成长故事的同时分享这些事件带给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收获等。生命线活动引出的是学生经历的各类重要事件,达成的结果是学生回顾事件后收获生命故事中的正向能量。授课教师基于意义治疗从不同学生的分享中概括出生命意义由创造、体验、态度三种途径产生。然而,经由生命线活动而得出的个体成长事件本身是否等同于学生所认为的生命意义呢?如肯定这一点,那么这节课的潜在设定就是生命意义在于对生活经历的感受和觉察。这符合Frankl提出的生命意义需要个体从其所处的不同存在环境去探寻。
一项对5246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结果显示,31.7%的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再观这节“寻找生命意义”心理课,要使教学设计的活动有效即达到教学目标有效、形式有效、提问有效等教学表现,就无法忽略生命意义是什么、存在何处、它又如何产生。从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看,作为授课者也应当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是否认为生命有意义,生命意义从何而来等。电影《心灵奇旅》作为大热的心理素材被频繁应用到心理课中以探讨生命意义和幸福等话题。电影中所传递的正是“意义追寻”的过程。它之所以打动无数人去寻找、感受幸福的“火花”,就在于其把握到了当下社会心理中“空心化”现象。个体的价值观混乱或缺失,引发对自我人生的迷茫感、焦虑、抑郁等状态,核心在于其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这正是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关注的内容。
当前,生命教育作为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概念,在心理课程的场域下存在两种呈现思路:一是从生命教育视角或以之为导向来开发心理健康课程,强调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课,注重整体、系统视角;二是立足心理健康课程本身关注生命教育相关主题的进行心理课教学,体现局部、静态视角。前者如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课程的部分主题之中,比如挫折教育、人际交往;后者可能是借由心理课传递珍爱生命的理念如《落叶的重生》一课。视角不同带来的是设计心理课程出发点的不同。依据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所总结的首要教学原理,开展有效教学依次是聚焦解决问题、激活学习基础、展示论证新知、灵活变通创造。基于上述的教学实践感悟和理论启示,心理课中的生命教育主题要从片段式向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优化,有必要对其可能涉及的具体教学主题、主要概念、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梳理,让生命教育主题真正在心理课的场域中生发出来,进而以其独有的“心理味”影响学生的生命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的功能定位
1.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保证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能够体验到自身积极心理力量,感受美好生活的心理品质。一个能感受自身及生活美好的人,首先必然具备生命的第一重属性即自然属性,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好好生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明确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这同样是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的出发点。不少心理教师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将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幸福模型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成长、生活美好。这符合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所能发挥的积极、建设性的引领作用,更体现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共生”实践理路。
2.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健康生活作为六大素养之一,珍爱生命作为基本要点之一。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了温和、抱持的自我觉察和情感表达空间,使之在感受自身对待生命、生活、生涯的态度之时,增强自我认知和理解他人,促进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发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越低。可见,开展生命教学主题心理课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乃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持续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课堂是育人方式改革的核心。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包含理想、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这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高度一致。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即生命教育融入心理课,拓展了生命教育的育人场域。因此,开展关注生命存在、成长、幸福的心理课是持续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内容、关键概念及理论
谈了为什么要教,还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不论教师从整体、系统视角,还是局部、静态视角,都要面临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说所有心理课的内容都有助于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与生命教育相关。这属于从生命教育视角探讨心理课,需要讨论的问题过于宏观。本文仅就直接指向生命教育核心议题的内容进行阐述。个体生命存在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分别指向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从自然属性看,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健康包含身体、心理健康。从社会属性看。关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从精神属性看,包含生涯意识、生命意义、生死智慧等。青少年时期,个体生理、心理均处在剧烈的变化中,也面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发展阶段。
由此,梳理出三个层次的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教学内容、关键概念、相关理论如下:
1.尊重生命,关怀彼此
尊重生命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及其他生命的爱惜与关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干预”的基本原则亦是从尊重生命出发。该层次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了解、感受、理解生命的脆弱、珍贵和顽强,能够敬畏生命、尊重生死、爱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此处的关键概念为生命。它具有有限性、独特性、完整性、意义性、可塑性等特征。与之相关的理论有:东西方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涯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意义治疗理论等
2.热爱生命,积极应对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体悟。学生如何理解、看待、赋予生命意义,影响着其对生活的态度。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在与他者互动时积极整合自我、物我的关系,发展出生命意义感。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生命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增强同时,生命意义却感较低。该层次内容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关注个体生命意义感,鼓励采取积极建设性的方式,使其拥有更多的意义感;对思维反刍引发消极情绪体验这一现象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应对方式。它是个体为应对应激事件以及伴随产生的情绪困扰所采取的策略。所谓热爱生活,也体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作为。此处的关键概念为生命意义,包括认知、动机、情感三个维度。生命意义的获得在于体验和发现。与之相关的理论有:寻找意义模型、应对与成长模型、整合模型、层次模型等生命意义形成的理论模型。这里列举寻找意义模型(见图1)。
3.探索生命,追寻幸福
除了要重视珍惜生命,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引领其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推动其朝着追寻幸福人生而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探索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行为等,强调积极生命观。再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出发,个体的生命价值要经由不懈的探索,深刻的体验得以呈现和丰盈的。由此,该层次内容为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开发个人潜能,促进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感受和主动创造生活幸福感。此处的关键概念为潜能、幸福。相关理论有积极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生活设计理论、意义治疗理论等。
四、高中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建议
要发挥心理课程有别于思政、学科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就需要坚持以心理课程为立足点,在心理课的场域中探索生命教育主题。从广义上看,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而从具体教学实施上看,则要注意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授课主题模糊化、课堂内容碎片化、活动体验形式化、学生反馈浅显化、课堂生成表面化等问题。对此,结合相关课例,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教学建议:
1.精准定位,明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在生命教育这一大概念之下,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的落脚点即教学目标。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提取方式提取路径。比较课例《有限生命 无限可能》与《“掌”握当下 点燃青春》,前者主要是基于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提取教学目标,而后者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这两节课都整合了认知、情感、技能等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理解自我生命成长,为其生命发展赋能。
2.精心设计,构建真实性问题情境
心理辅导课离不开情境的设计。生命教育心理课更是如此。而要设计真实性问题情境要经过确定目标、寻找原型、明确类型、设计框架、精修呈现等五步。借课例《枯叶的华丽重生》来分析,该课选择了绿叶与枯叶作为道具,设置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加以转化,使得“枯叶”“变身”。树叶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一叶落而天下秋。人们常常将对生命的感悟投射在叶子上。可见这一情境具有真实性。建立树叶与生命的关联之后,根据情境(绿叶-枯叶)、人物(学生)和任务(利用枯叶进行创作)三要素设计教学框架。由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精心设计,最终构建能够感染学生的真实性问题情境。
3.精诚实施,以成长型思维指引教学过程
心理课的魅力在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呈现。学习深坑理论(The Learning Pit)认为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走出舒适区,需要体验一些“坑”,感受不甚舒缓愉悦的感觉。学生身处其中,面临挑战但不至于绝望。它希望学生能够在成长型思维的指引下从困惑走向清晰。在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上,有时会触及学生内心失落、哀伤、愤怒甚至无能为力之处,教师除了要真心实意的实施教学活动,还要以成长型思维指引教学过程,向学生传递生命是不断丰盈、人生在不断发展的理念。
4.精细观察,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教学评价取向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心理课时应在坚持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教学评价取向。生命是真实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呈现都值得被看见。探索生命本身就是一件难得且超越之事。真善美不仅是衡量价值的尺度,还可以用来评估教与学。生命教育心理课的真,在于关注真实问题、呈现真实心声、获得真正成长;善,在于善待彼此生命、善用生命活力、善导全面发展;美,在于构建优美情境、激发美好心灵、追求美好人生。所谓以评促教,生命教育心理课更应精细观察,促进学生生命向真善美生长。
五、结语
由困惑生发,到探微寻解。新课程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改革更需关注教学有效性。心理教师要在明确教学内容、确定目标层次、厘清关键概念、依据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在教学实施方面,要以成长型思维组织“教”、引导“学”;要秉持对生命真善美的追求进行教学评价,让好的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推动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成就生命!
参考文献
[1]张玉.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关系研究:以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为中介[D].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23.
[2]孟四清,刘金明.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及相关问题的调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4):45-52.
[3]魏灵真,刘衍玲.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6):22-27.
[4]武玲,徐树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浅析[J]. 青海教育,2023(12):49.
[5]陈理宣,曹娟. 生命教育: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4,7(4):24-32.
[6]曾于秦,关京,钟珩. 中学生命教育主题课程框架和实践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2):27-32.
[7]徐诗韵,祝晶莹. 人工智能时代生命教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向[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7):4-8.
[8]崔淑慧. 文化视阈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D]. 河南:河南大学,2013.
[9]周志锋. 枯叶的华丽"变身记"——高中生探索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7):40-42.
[10]李小玲. "掌"握当下点燃青春 ——高中生命教育心理活动课设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0):20-23.
[11]李瑞. 生命美学取向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时代境遇与实现路径[J]. 中国考试,2024(7):36-43. D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前进路320号 330500 19970192502 33040357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