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

文章题目: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以拒绝校园欺凌主题课例为例
戴林丽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赣江新区初级中学 330019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方面的成效。通过OH卡牌、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信念等投射到外部事物上。凭借其象征性、隐喻性等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放心、安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校园欺凌的危害。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学会了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和预防欺凌行为。然而,该技术的在课堂中的应用仍需完善,如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总之,潜意识投射技术为初中心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构建无欺凌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潜意识投射技术  校园欺凌  初中心理
一、引言
潜意识投射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媒介,引导个体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信念等投射到外部事物上,进而深入探索和了解自我内心世界的技术[1]。由于该技术具备象征性、隐喻性等特点,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放心、安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及其周边,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 语言或者网络实施的,造成受害者身心伤害的侮辱、欺负等行为[1]。受害者在受到欺凌后,更容易产生一些内向性问题(抑郁、焦虑)[2],不善于表达和发泄。由于欺凌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交地位,受害者可能不敢直接将报复行为施加到欺凌者身上,或者将欺凌者的行为公之于众,而是选择用保持沉默作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3]。因此,如何使用一种间接的既能让受害者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同时也不会对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的方式便成了组织心理课堂活动的核心要义。
潜意识投射技术通常会运用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材料,如图片、音乐、故事等,这些材料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等特点,能够引发个体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不必担心被评判或指责。因此,本文将以拒绝校园欺凌主题课例为例,探讨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及其成效,并进一步丰富潜意识投射技术的内涵。

二、潜意识投射技术在校园欺凌主题下的具体应用
(一)潜意识投射技术在课程导入阶段的应用
要开展潜意识投射技术,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放松警惕,放下防备,愿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介于课程导入阶段,设计的活动应当生动有趣或学生的现状紧密相关,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心理课堂中。
导入活动——影子会说话
本环节给学生呈现了5张影子图片,如图1示例,这些图片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受。学生根据影子中的人物动作和形态猜测影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学生的回答投射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处理人际问题时的一些态度。比如在左边图中,有些学生会解读为一家四口,有些学生解读为一个受欺负的人和两个旁观者等;右边图有些学生解读为车上的小孩在拿鞭子抽打拉车的人,有些学生解读为拉车的是哥哥,在逗着弟弟玩。一般而言,解读出更多悲惨信息、暴力信息的学生往往在现实世界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教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回答进行引导:同学们,因为我们的过往经历不同,代入的角色和身份不同,所以我们在一些模糊的事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反映。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节影视片段。
接下来,教师以一段校园欺凌影视片段(摘自电影《悲伤逆流成河》)过渡到本课的主题。
(二)潜意识投射技术在课程转换阶段的应用
OH卡牌是一种常用的潜意识投射工具,由卡牌由 88 张图画卡(简称图卡)和 88 张引导卡(简称字卡)组成。图卡为水彩图案,内容主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场景。字卡可以作为这些水彩卡图案的背景,当选择将任意一张图卡放进任意一张字卡内,就会有 7744 种不同的组合,任何一组图画和文字构成的组合都可能给来访者带来一个特殊甚至显著的意义。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课程主题提前选取好合适的图卡或者字卡,以便于课堂的使用。出于课堂时限和影片凸显的主题要求的考虑,在本课例中共选取了18张OH图卡,并将所有的卡片进行编码,如图2示例。
转化活动——感受校园欺凌
本环节教师首先播放了一节时长为1分40秒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观影结束后,询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欺凌事件中的几类人群。大多数学生都能快速的回答出来有三类: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紧接着向学生呈现18张OH卡片,并告知学生,需要他们从中任选一个人群代入角色,以该角色身份去选取一张最能吸引自己或者最能引起共鸣的1张卡牌。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个别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透过角色所看到的卡牌背后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角色选中了同一张图卡,学生代入不同角色身份的发声,往往更能凸显不同角色在欺凌情景下抉择的背后动机。比如有两个学生分别代入的是欺凌者和受害者角色,但同一时间都选择了2号图卡,代入欺凌者角色的学生看到的是实施欺凌行为得逞后的媚笑同时伴随着一些爽感,而代入受害者角色的学生看到的是可怕的骷髅头和受欺凌后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情绪里满是恐惧和厌恶。这一角色体验过程既让体验者感受到角色人物当时的心境,同时也能让在场的其他同学了解到不同角色人物内心的想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欺凌情景中更加容易做到换角度思考,减少欺凌行为或者亲欺凌行为。
(三)潜意识投射技术在课程工作阶段的应用
绘画是一种最直接的呈现个体内心活动过程的方式。学生自由地把脑海中浮现的情景用绘画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步将其潜意识投射到画纸上的一个过程。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往往是破碎和凌乱的,通过绘画续写来表达的时候,潜意识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可以不断的被补全和整理,然后进行整合和梳理。我们借助于卡牌对于原有的感觉及经验组织模式进行搭配,再配以绘画续写的方式重新解释个体自身的感觉和经验,从而有机会让学生从另外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绘画结束的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发现自身对于欺凌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应对和预防欺凌行为。
工作活动——画出新的故事
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内容,在学生代入角色分享完卡片内容后,要求学生从卡片角色中脱离出来,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评价角色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并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出能够帮助角色人物的一些办法或建议,再去设想角色人物听从建议后的未来,以绘画的方式,将角色人物的未来绘制在画纸上。课例中有些代入旁观者角色的学生从角色中脱离出来后,表达了对旁观者的理解,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诸如未来再见证欺凌事件时可以欺凌者不注意的情况下告知老师,或者找到更多的旁观者一起制止此事等,最后该生的绘画作品中呈现了同学互帮互助、一篇欢声笑语的场景;有些代入受害者角色的学生从角色中脱离出来后,感受到了受害者被欺凌时的恐惧和无助,表达了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惋惜,以及想要迫切帮助受害者摆脱欺凌现状的想法,经过小组一同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平日里不要单独出行,最好邀约上三五同伴一同出行,被欺凌时能够勇敢反抗,若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抵抗则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老师等,如有必要也可报警。最后该生的绘画作品中呈现了一个手持向日葵的面露微笑的少年。
绘画中呈现出来的新故事也是学生经历在不同角色身份替换后,内心对未来世界怀有的一个美好期待,同时也看到了没有欺凌的世界是多么的和谐和宜人,以此促进学生未来对欺凌事件的抵抗和对美好同学情的维护。
(四)潜意识投射技术在课程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活动——我想对你说
本环节为课堂的结束环节,所有学生回归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中,对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说一句话。
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该形式收尾,一方面对于现实中就是欺凌者的学生起到自我警醒的作用,让现实中为旁观者的学生收获更多的勇气,勇于站出来帮助同学,现实中为受害者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不再惧怕欺凌;另一方面,也能检验课堂效果。
三、课堂成效
通过潜意识投射技术的应用,初中心理课堂在拒绝校园欺凌主题课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潜意识投射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潜意识投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学会用更加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增强。通过深入剖析欺凌问题的根源和危害,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反欺凌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应对和预防欺凌行为。
四、反思
初中心理课开展的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以及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虽然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潜意识投射材料。其次,潜意识投射技术的应用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包括言语、表情、动作等,对这些反应进行解读和分析,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最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潜意识投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综上所述,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潜意识投射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本质和危害,增强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开元.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机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6).
[2]谢家树,魏宇民,ZHU Zhuorong.当代中国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模式探索: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01):95-102.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9.01.11.
[3]盛婷.基于OH卡牌的初中心理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18-20.
[4]鲍振宙,储怡佳,王帆,等.受欺凌经历对青少年亲欺凌旁观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与感知班级反欺凌规范的作用机制[J/OL].心理发展与教育,2025,(02):265-275[2024-06-12]. https://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5.02.12.

 

 

图片

图1 影子图片部分示例

 

图2 oh卡图部分示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