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与思考 章学云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摘 要: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没有系统的课程计划、统一的教材教参和规定的教学进度,主题的选择实质上落实在教师本人,如何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并就主题进行专业得当的设计,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一定的专业要求。本文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进行细致有梯度的分类,并以上海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赛获奖课、市、区级公开课为例,详细论述了通过研读心理学著作、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切的主题并进行专业得当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 心理辅导活动课 主题选择和设计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体验式课程[1]。经过30多年的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内容、形式、评价等,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推进了课程教材教法的发展,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除了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并没有系统的课程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更没有规定的教学进度,同时,不同地区、学校、年级甚至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也会有不同,这给心理教师计心理辅导活动课带来较大的难度,尤其是如何选择适合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主题,是摆在心理教师面前很大的难题。
本文基于浦东新区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10多年的探索与积累,以上海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赛获奖课、市、区级公开课为例,详细探讨基于《纲要》选择主题,从而将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得更具针对性,将其心理辅导功能落到实处。
一、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分类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纲要》对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2]一书对纲要原文进行了解读,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规划出四大主题:学习辅导(包括智力因素辅导和非智力因素辅导)、人格辅导(包括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包括生活适应辅导和休闲消费辅导)以及升学择业辅导,并对小学三个学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类和说明,本研究基于《纲要》和《<纲要>解读》,对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也做了细致的分析与分类,为了提高分类的科学性,表格中的二级主题全部参照《<纲要>解读》中的分类(少量有微调),希冀这些划分能够为小学心理教师选择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提供直接明确的参考。
表1小学低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分类
表2小学中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分类
表3小学高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分类
分析以上三张表格可以看出,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有相同也有不同,但各个主题贴合各年段的心理发展主题和心理需求,即便是相同主题也会在内容和难度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具体到小学低年级,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而升入一年级就需要进入正式的学科学习,这一转变对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环境适应、规则适应、习惯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等,这也是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内容;而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也需要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为中高年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入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学习生活逐渐适应,学习状态也日益平稳,但由于学习难度逐渐增,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等)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人际交往方面,随着与老师同学交往时间的增多,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培养集体合作成为这一学段的重点;情绪辅导方面,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以及认知的发展,中年级学生的情绪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初步体验和表达情绪是这一时期可以探索的内容。
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业难度增加,学习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挑战,加之初中学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如何正确看待成绩、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学业情绪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人际交往方面,深化人际交往的内容,培养亲社会行为;情绪辅导方面,在中年级的基础上了提升到“恰当正确”的体验和表达情绪,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认识和情绪能力继续发展的特点;最后,切中高年级生理初步进入青春期、学业即将迈入初中的特点,增加青春期辅导和升学辅导。
二、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
经过对《纲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小学心理教师能够对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及各学段的侧重点获得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但事实上,由于每个主题都包含了诸多内容点,心理教师们在实际备课时仍感到困难重重,要想设计出适切的主题、内容与活动,还需要对每个大主题对应的心理学理论进行细致的研读,也需要对学生在每个主题下可能遇到的难题、需要获得的心理支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研读心理学著作,获取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专业解释和理论依据
以学习辅导为例,从前文对《纲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辅导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心理状态往往随着学业情况而波动,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如何来细化“学习辅导”这一主题,需要对《学习心理学》这一心理学里的分支进行深入研读,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观察、收集、整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学习辅导包含的主题与内容有诸多见解和论述。吴增强、蒋薇美老师认为,中小学生的学习辅导有两条主要线索:(1)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包括智力各要素的发展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感觉统合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2)非智力因素发展性辅导,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辅导[3]。钟志农老师也认为小学低年级应该侧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和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高年级则注重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4]。两位学者在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辅导的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心理教师们不妨将两个大主题包含的每个小主题都进行探索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比如,在设计非智力因素辅导中学习习惯这一主题时,要突破“习惯的定义-习惯的作用-如何培养习惯”这样的陈旧模式,可以仔细研读《习惯的力量》[5]一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习惯实验,提出了习惯的心理学原理——“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形成习惯回路”;而进一步阅读《掌控习惯》[6]一书,则会在《习惯的力量》一书的基础上,获得大量培养习惯的可操作性方法。基于这些专业书籍,心理教师才能对设计“学习习惯”的心理课有专业的认知。
(二)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获取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现实资源
另一方面,心理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接触非常频繁,他们会发现即便了解了以上的辅导主题,但在实际备课和教学时仍然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设计。
仍然以学习辅导为例,从表1可知,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辅导侧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不少心理教师发现,到了中高年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辅导点,因为很多同学仍然需要反复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但高年级的学习习惯培养,可以比低年级有所进阶,因为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上海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赛一等奖的课《习惯这回事》(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江迎晓老师执教),就是根据《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介绍的习惯原理——“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形成习惯回路”来设计:以热身游戏“速度达人”导入后,围绕“小力经常找不到文具”的故事,通过“演一演习惯形成实验”、“议一议习惯形成条件”、“画一画小力的习惯行成图”“帮一帮小力解决烦恼”等环节,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习惯实验很好地运用在了心理课中,帮助学生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这节课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挑战,对他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比如记忆力是学习辅导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老师们经常设计的一个主题,但目前大量有关记忆力的课都是围绕记忆方法来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和学习各种记忆方法来完成这一主题。这样的记忆课虽然形式活泼,学生的投入度也高,但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指导意义并不明显,心理课的“效用”值得商榷。浦东新区有位小学心理老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发现,学生们并不理解老师们定期布置作业和练习的初衷,很多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布置作业的节奏走,久而久之造成了大量知识的遗忘。因此,经过深度磨课后,我们设计了一节《忘忘滑梯》的心理课,这节课只围绕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进行设计,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滑梯比喻”来讲解遗忘规律,并通过学生喜欢的拼图、贴纸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定期复习”的学习策略、探索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定期复习的方案。通过这节心理课,学生既明白了各科老师布置日常练习的心理学原因,减少了对练习的抵触心理,同时也探索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策略,整堂课取得了非常“惊艳”的效果。
除了学习辅导这一主题,小学心理教师只要能在《纲要》的指导下,多阅读《纲要》中各个主题相关的心理学著作,积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需,也能够设计出更多有针对性、有心理味、有实际意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来。
三、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主题选择和设计的思考
(一)选准主题,是心理教师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功
目前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并没有系统的课程计划、统一的教材教参和规定的教学进度,主题的选择实质上是交给了教师本人,教师需要基于《纲要》中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不同地区、学校、年级甚至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选题。
从这点来看,会选题、选准题,是心理教师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项基本功。比如,前文4个表格对各年段情绪辅导主题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如果教学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是比较适合的主题,到了中年级才是“初步表达和体验情绪”,而高年级则是“恰当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心理教师们需要有比较精准的选题,设计出来的教案、开展的课堂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所以,小学心理教师应不断打磨这项基本功,让心理辅导活动课越来越精准。
(二)钻研主题,是心理教师设计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奠基石
在会选题、选准题的基础上,要设计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会钻研也非常重要。正如烹饪,有了好的菜名,还需要有好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深入查阅主题对应的心理学专著,挖掘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收集教学素材,都是设计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石。小学心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交流比较频繁,但繁琐的日常工作会影响研读专著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多研读专著,加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引导,是心理教师教师应重点夯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使用规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6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2-157.
[3]蒋薇美.怎样上好心理课[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57,216.
[4]钟志农.心理辅导课:操作指南与范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03-110.
[5]查尔斯·都希格[美].习惯的力量[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 詹姆斯·克利尔[美].掌控习惯[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姓名:章学云
工作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通讯地址:浦三路385号1217室
邮编:200125
联系电话:15800787429
邮箱:158007874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