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音乐之风,助燃心育之火
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 吴东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个指导思想被充分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因此,经常可以在一些公开课看到各种各样形式活泼的心理课堂教学。其中,音乐是一道绝不可少的风景,在课堂开头当热身曲,或在课堂活动时成为背景乐,又或在结尾时升华时充当煽情歌。其实认真细究,不难发现这些音乐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教育渗透作用,如菜肴上台时精美伴碟,丰富形式,活泼气氛,但与主题无关,有时甚至喧宾夺主,涣散学生的注意力。
下面我就心理课堂实施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来谈谈音乐在心理课堂的策略运用。
所以,在心理课堂中使用音乐元素,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摒弃花架子和表演成分,挖掘音乐的各种特性并确保用到实处,让音乐为贯彻和落实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服务。教师必须清晰和明确每一节心理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不要牵强地植入和堆积。
例如,在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上《聚焦你的注意力——注意力训练》时,我根据教学需要把音乐引入课堂。该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注意力可以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提高的”,情感目标是“感受到注意力提高的成功体验”,设计安排是通过抗干扰法从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等不同的意识活动来训练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等。在听觉训练时分别播放不同难度的音乐片段:初级难度为单纯音,较慢,30秒左右;中级难度为单纯音,较快,60秒左右;高级难度为复合音,较快,人为制造干扰音,90秒左右。这三段音乐中都有“嘀嗒”声。让学生数一数每一段的“嘀嗒”声响了多少下。从易到难,每段音乐播放两次,第一次初听,第二次检验,待大部分学生通过后进入下一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前,先通过问答使学生明确分辨出每一轮的目标任务与干扰内容;小结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水平的。课堂反馈表明,这个设计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并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时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
又例如,在《为想象力插上翅膀》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传统的图形组合、编故事、画画等训练方式对发散学生思维的鲜活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音乐能开发人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我尝试在课堂中抽出几分钟来实践一下音乐联想法:让学生以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室内保持安静,拉上窗帘、关灯,播放一段旋律优美、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用指导语来引导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伴随音乐进入联想的状态;音乐结束后,大家慢慢睁开眼睛,交流自己的联想内容和感受。需要先与学生沟通好训练的内容,绝不故弄玄虚,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放松状态。课堂反馈表明,这个尝试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体验到联想的乐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
我也遇过类似的教学事件:在一次《为想象力插上翅膀》课程中,在用音乐联想法来训练时,我发现有一半学生睡着了。后来得知,之前一节课是体育课,该班学生刚跑完长跑,身体与精神比较疲劳,难免在悠扬音乐声中睡意浓浓。
上述两个课例的问题就出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不够灵活,没有安排好合适的音乐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所谓合适,不仅仅是教学方案中“备教材”与“备学生”时所做的设计,更要考虑到实际教学情景、教学对象群体状态等动态变化情况。教学预设是静态的,课堂教学却是动态的,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预设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需要灵活处理才能对优化心理教育的渗透方式起到作用。预设时要多做准备,比如在音乐联想法,既可用悠扬曲子也可用热烈曲子,事先做好多重准备的话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如果出现了与预设不符合的教学情况,又没有足够的备用素材,也可以考虑弃用是否合适。比如课堂活动时,背景音乐不利于活动操作又没有备选音乐时,直接关上音乐,让学生静静地投入到活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不用”有时也是一种灵活运用。
音乐与心理的联系性、契合度挺高的,在心理课堂中导入音乐元素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因为能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滥用音乐元素,要么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造成本末倒置,要么使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形式而熟视无睹。关键在于要巧选教学切合点,画龙点睛,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课堂运用音乐,何处用、何时用、怎么用,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是需要具体衡量、详细操作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喊口号、不做表演,课堂上或者课后,任何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实用、活用、巧用,这三个运用技巧也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巧借音乐之风,助燃心育之火。
电话:13711612617 1890230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