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课堂生成的“病耻感”话题激起的涟漪 ——教育案例与反思

  • 心理课堂生成的“病耻感”话题激起的涟漪——教育案例与反思
                             夏彧婷 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

  • 摘  要  病耻感是病人由于自身所患疾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病耻感也成为阻碍青少年主动求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从“课堂生成”和“病耻感”的角度,呈现并分析一堂心理课,讨论了课堂上临时生成的病耻感话题,以及教师对该话题的及时回应、对课堂的适当调整,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通过案例反思,总结了心理课堂生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病耻感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病耻感教育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青少年病耻感教育提供更多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病耻感 课堂生成 教育案例

  • 一、教育案例
            我是一名新教师,在初一新生的第二节心理健康课中,我准备了《心理健康与我》的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异常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心理健康与异常的区别,愿意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在必要时求助。
            当我讲到心理异常的内容时,学生多多少少有些“调侃”的意味,例如当我提到“精神病院”时,学生会发笑并窃窃私语。在前三个班级上课时,面对学生这样的反应,我感觉到“不太对”、“不太舒服”,但还没有意识到要怎么处理。
    到了第四个班级,提到了“智力因素也是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之一,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值,是心理异常的表现”,此时有好几个男同学大声带着笑意说“就是智障嘛!”。这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了,学生对这些精神疾病患者抱有的“调侃”似乎就是偏见或歧视。这让我想到了之前阅读过的书籍——《总会变好的:一起聊聊抑郁症》、《我战胜了抑郁症》中提到的“病耻感”概念,它是病人由于自身所患疾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也被译做“污名化”[1],而他人的歧视会加重病人的病耻感。这两本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病耻感对心理疾病患者就医、工作、生活与家庭等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我意识到学生出现的反应是与本堂课的目标“愿意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在必要时求助”背道而驰的,于是,我决定把我的感悟和学生一起分享,希望降低学生的病耻感,使他们获得更加健康和包容的理念,因此我做出了以下的反馈和调整。
            我首先向学生反馈,当我听到了他们说“智障”一词,内心有所触动。接着我说我感知到他们对心理疾病患者有一些误解,并问他们:“你们身边是否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零星几位同学举手了。
            我接着启发他们思考患心理疾病是否是他本人的错误。我向他们解释,心理疾病的病因有许多还是未知,而人们了解到的一些可能病因中,大多数也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例如携带致病基因,大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患者本身。
            接着我讲解了病耻感及其影响。通过抑郁症与自闭症等真实案例,我告诉同学们:社会上确有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因为社会歧视,也由于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他们会产生病耻感,也就是以自己的疾病为羞耻,因而导致了不敢就医、不敢社交等影响健康和生活的负面影响。不止对于病人,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处境更加艰难。家属不仅要忍受亲人患病的痛苦,还要费钱、费力、费时间地去治疗。大多数患者无法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生活无法自理,全凭家庭赡养。他们还会受到外界的指指点点。所以他们不论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生存层面都面临比普通家庭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最后,我向学生们表达了我的建议和期望:“我建议并希望你们能够对身边的心理病患者及家属,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用更多的善意去对待他们。”
            课堂上,同学们异常安静地听我这番陈述。没想到,它也像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涟漪——课后,一位看上去比较文弱的男孩迫不及待来到咨询室向我倾诉他的小烦恼:他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姐姐,他的姐姐有过自杀经历,他经常担忧姐姐的安危,他也偶尔会想:“我会怎么死去”这样的问题……在后面两个班加入了病耻感话题后,也有一位女生在课后向我倾诉:她怀疑自己有抑郁症,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和支持……
    病耻感话题带来的学生的变化,让我倍感触动,促使我做出更多反思。
    二、反思与启发
    1.在心理课上保持生成意识
            在本次课中,病耻感是临时生成的话题,但却触动了一些同学的内心,使他们卸下防备和负担,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烦恼。课上,我本没有预料到学生们会产生“调侃”“歧视”的心理,通过观察和反思,才对这样的现象做出了相关的回应。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心理课上,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看法都不同,很可能与老师预设的存在差距。特别对于新老师而言,对学生的了解较少,学生是否能够像预期那样领悟并接纳教师想传达的意图,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正如孙玲在《课堂生成——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2]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课堂需要生成、心理课贵在生成、心理课难在生成。只有在课堂上,保持对学生观察,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应,才能够发现学生实际吸收到的是什么,以及该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教学目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i)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想要达到这种既能及时应变,又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需要老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教法运用以及对学生特点的全面把握。因此,教师平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在心理课中适时加入病耻感话题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加入病耻感的内容后,有两位不同班级的同学都主动找我倾诉相关烦恼。我想正是因为该话题引发了学生中一些患病当事人或家属的心声,使他们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也使学生了解到老师对患病群体的态度,获得了安全感,因此在课后来向我倾诉相关话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会发现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排斥感。例如,某些学生来咨询时,有意避开同学,生怕被看到;有些家长因孩子不愿意上学而来向老师咨询,但她首先就声明,自己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在家里表现很正常,只是不愿意来上学而已……因此,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学校普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仍然存在。
            研究表明,青少年比其他人群更抗拒专业的心理帮助,而阻碍青少年求助的最大障碍就是病耻感。青少年会因为自己与他人不同,而隐藏自身问题,抗拒帮助,最终增加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3]。《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4]显示,在我国10-16岁青少年中,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由此可见,我国潜在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并不在少数。因此有必要在心理课,以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入病耻感话题,以降低青少年的病耻感,促进他们主动求助,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3.病耻感话题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病耻感水平[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自身实践经验,我对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病耻感话题有以下反思与建议:
          (1)在目标方面,参照汪妤婕等人[1]的观点,病耻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病耻感,指的是人们对病耻感态度的看法 (例如: 我认为有情绪或行为问题的人是危险的);二是公众病耻感,指的是人们对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持有的病耻感态度的看法 (例如:大多数人认为,有情绪或行为问题的人是危险的)。因此对于病耻感话题的教育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对于学生中患有精神疾病或有较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认识到病耻感的危害,不以自己有心理疾病为耻,并主动求助;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学生,可以了解心理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处境,对他们产生同情心,激发包容和善意的举动。
         (2)在内容方面,我认为可以从:心理疾病的成因、病耻感的消极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对待心理疾病患者,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了解心理疾病的成因(遗传、生理、环境等),可以消除当事人本身的自罪感,也消除社会患者的误解——认为得心理疾病是不坚强、软弱、自作自受的表现等。第二,了解病耻感的消极影响,可以让当事人获得共情,了解不及时寻求帮助的危害;同时让其他人对患者及家属更多理解,激发同情心。第三,通过探讨如何对待心理疾病患者,可以使当事人感知他人的善意,也使其他学生更加包容、具有善意,获得行动上的具体建议。
        (3)在教育方法与手段方面,可以依托心理课、团体辅导、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病耻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在心理课上,可以采用播放电影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利用央视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通过观影,让学生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并且初步感知病耻感对他们的影响,了解他们因疾病而受到的误解,以及可以如何支持和帮助抑郁症患者。参考对青少年污名化干预研究中采用的观点采择方法[5],可以在课上出示心理疾病患病案例,接着请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思考、讨论并写出当事人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对于中学生病耻感较强的群体,可以利用针对病耻感的量表(例如《同辈心理健康病耻感量表》)进行筛选和鉴别,然后采用八周正念冥想团体辅导[6],对该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第三,对于一些有条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校,可以采用志愿服务的方式,让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后,对一些心理发展障碍的特殊儿童等群体,进行指导下的志愿服务,从而增进理解。
    最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心理课,还是在心理咨询等教育活动中,都要注意在言行态度上做到不歧视心理疾病患者,为隐匿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打开求助的大门。
  •  

参考文献
[1]汪妤婕,汪玥,宋利,尹金瑜,甘维 & 张庆华.(2022).青少年心理健康病耻感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教育(04),344-347. 
[2]孙玲.(2020).课堂生成——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27-28. 
[3]伍新颜,汪丽文,冯月俄,易红,易云 & 符娟.(2020).青少年癫痫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其对遵医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03),71-73.
[4]傅小兰, 张侃, 陈雪峰, 陈祉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5]郑思娣,李静芝,林莲珍,姜浩,蔡舒 & 麦熙.(2018).观点采择干预对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污名的影响. 实用预防医学(12),1441-1444.
[6]蔺建苹,杨春香,刘小娟,闫茜,赵华,朱文静 & 卫攀.(2022).基于正念注意-接纳理论的心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海南医学(15),2030-2034.


作者信息:
夏彧婷,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东路39号 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350001
联系人电话:13205902178
邮箱:397766923@qq.com
注:本文收录于《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集锦》(2024年)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