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动因、路径与依托
吴慧 唐丹丹 林红慧[1]
(丽水学院,323000)
关键词:小学劳动;劳动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社会情感能力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以中国特色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发展目标,旨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然而长期以来,主智主义教育理念主导着学校教育,使得学校的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集中在应对考试和追求升学,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成长需求。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显著,尤其在高压教育环境下,部分学生易出现行为思维偏差、情绪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纠纷、校园暴力以及社会生活适应困难等问题。经二十多年的实证理论研究与评估证据证实,儿童具备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将有益于取得更高的生活满意程度,降低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提升学业表现,遏制校园暴力现象,塑造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改善师生互动。鉴于小学阶段在孩子们情感和社交能力塑造上的重要性,如何在这一关键期有效融入社会情感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Skills)是指个体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涉及情绪调控、沟通协作、高效认知以及实现目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不断演变的观念、情感和行为模式。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情感社会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自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启动情感学习项目以来[2],已有18个参与州在K-12领域形成了明确的情感社会学习能力标准。
劳动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更在劳动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情感学习元素。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学,使得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学会合理表达和控制情绪,与团队合作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负责,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这时他们需要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起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学会关心社会、关注他人,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学在多个方面存在互补性,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学生情感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动因
劳动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社会情感学习则关注个体在人际交往、情感管理、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能力[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环境、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民素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创新,使劳动教育更具内涵和价值。因此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机缘,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
美国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协作学术、社交与情感学习协会)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关键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核心能力: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感知、人际沟通和负责任决策。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4]。
图1 社会情感学习的关键要素
社会情感学习指标与小学劳动教学的核心素养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劳动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作用,如表1所示。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体验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强调儿童的主体性体验对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理解与评价,这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正处于生成与发展之中,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与体验的场所,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明确自我定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实践者。儿童需要亲自动手参与劳动,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劳动的过程与成果。面对劳动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儿童学会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培养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品质。儿童在主体性体验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纪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学会调节情绪和冲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形成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的正确价值观,进一步推动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自我调控与纪律性促进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劳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实践场景,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愉悦。在执行劳动过程中,学生需依据预设的时间和任务要求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考验了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技能。通过持续的实践与调整,学生逐步掌握如何优化时间分配,如何高效达成任务,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劳动实践中还强调自律,要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遵循规则、服从安排,自律精神的培育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未来的学术和生活产生了积极效应。劳动教学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种种困难和挑战,此时调整心理状态和态度,积极面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逐步掌握了如何控制情绪,如何保持积极心态,有利于他们在遇到困境时保持冷静,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互动性促进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互动性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中得以体现,这种互动性的提升有益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团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进而培育更为成熟的社会认知。在劳动教育场景中,互动性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共同完成劳动任务时,学生们需相互协作、明确分工,他们学会聆听他人意见、满足他人需求,并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作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联系,掌握在集体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技巧。互动性还能帮助儿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文化,学生或许会遇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儿童能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增强自身的包容性和理解力,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儿童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在劳动的互动中得以形成,他们会意识到自身行为对集体和社会的影响,体会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喜悦和满足,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协作性促进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技巧,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和交流打下坚实基础。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合作与沟通。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学生们互相援助,携手共进,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追求目标。如在一场“环保卫士”的活动中,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清理公园垃圾的任务。学生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的负责捡拾垃圾,有的负责分类整理,有的负责运送,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最终高效地完成了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生产率,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倾听和表达能力。“小小演讲家”环节,学生们轮流担任主讲,其他同学则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他们学会在沟通交流中尊重他人,提升自己。孩子们在互相协助解决问题时,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自然地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五)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规则性促进儿童负责任决策能力的发展
规则性在劳动教学的编排和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一条清晰的路线图,指引着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以清洁教室为例,规则性体现在分工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设定以及清洁质量保证等方面。学生在遵循这些规则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协作,还能培养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意识。在劳动任务的执行与完成阶段,规则性同样得以充分体现。学生执行清洁任务时需理解并遵循诸如安全规则、操作规则等各类规定;使用扫把时需掌握正确的姿势,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受伤;擦拭窗户时需遵循安全的作业流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遵守这些规则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律和责任感。在面对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学生在规则的限制下需权衡利弊、全面考虑因素,从而作出最佳决策。以环保活动为例,学生在收集垃圾、分类处理等环节需遵循规则。在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在规则的引导下,合理规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活动目标。此外,规则性劳动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精神。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不是轻易放弃,而是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克服困难,调整方案,最终完成任务。
二、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在目标设计中融入
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劳动核心素养与社会情感能力之间的成长纽带,社会情感教育目标便能顺利地从小学劳动教学目标中拓展出来,进一步拓宽小学劳动课程育人范围,使其在传统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如图2所示,小学劳动课程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将有利于推动其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沟通、负责任决策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形成。
在目标设定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社会情感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包括对劳动的热爱、团队尊重与合作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结合情境模拟的方式,设计一系列团队协作的劳动任务。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真实地体验到沟通、协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还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5]。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与他人协作,为他人提供帮助,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在实践活动中融入
在小学劳动教学课程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社会与情感能力与小学劳动实践活动内容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首先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家务活动、园林维护、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了解劳动的实施过程和技巧,并学习团队协作、资源共享以及尊重劳动成果等素养。其次社会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以及负责任决策等能力。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这些社会情感。例如借助团队协作模式,实现劳动任务的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及沟通能力;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反思,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同时在帮助他人和参与团队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评价和反馈中融入
整合社会情感学习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有助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劳动产出和情感发展,同时推动其社会情感技能的提升。第一、劳动教学中的评估内容应丰富多样,不仅要考核劳动技能的习得,还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示的社会情感能力;第二、教学中灵活多变的评估方式要满足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估外,还可引入学生自我评估、同伴评估以及家长评价等模式。这样既可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情感发展,也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第三、教师应重视及时、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指出技能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关注其在劳动过程中展示的社会情感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建议。教师还应推动学生实施自我反思与概括,协助他们辨识个人成长及需优化之处。
三、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依托
(一)基本依托:课程与教材
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推动社会情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致力于劳动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6】。将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相结合,需要规划一系列针对性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可聚焦于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习惯的塑造以及劳动态度的培养等方面,并着重培育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负责任决策等社会情感学习核心素养【7】。在课程内容方面,可根据日常生活需求,规划一系列与劳动实践紧密相连的任务,如家务、园艺、手工制作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亲身感受劳动的乐趣,激发劳动热情,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分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为实现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必要开发一套匹配的教材。这套教材应富含劳动教育元素,体现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教材通过生动案例、趣味故事、实用技巧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并培育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教材的设计注重图文并茂,以直观的图片和图表展示劳动过程和成果,给予学生视觉体验,融入一些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社会情感学习。
(二)关键依托:教师素质与专业能力
斯坦纳认为,“将自身生命与课程内容融为一体的教师,相较于简单教授教科书中的内容条目的教师,能够与学生达成更为有效的交流”【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小学劳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卓越的道德修养、积极的教育心态和优秀的沟通交流技巧,教师通过自身的表现,向学生传达正面的社会情感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爱与关怀的氛围中成长。
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实现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育的整合也至关重要。教师需具备坚实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宜的劳动教学活动。他们还需熟悉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掌握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这些元素。例如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分享劳动成果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为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指导。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助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
(三)重要依托:学校文化氛围与教育资源
文化作为人类思想情感的现实映射,既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亦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需求,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内涵【9】。创建一个以关爱和尊重为核心的教育环境,培育校园文化气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类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他们心中培养关爱和尊重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主题班会、伦理修养讲座等,融入情感教育。通过邀请社会杰出人物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劳动经历和人生感悟,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优秀的情感品质;通过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另一方面,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学校需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如图书、网络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政、园艺、手工制作等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同时可以利用在线课程、专业论坛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
(四)不可或缺的依托:家校合作与社区支持
家校社协同是实现劳动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融合的关键,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唯有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意识到,所谓的“育人难题”无法仅依靠单一主体得以解决。在此基础上,各方均需确认自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责任、能力和方法,方能促使“协同”现象的产生,进而实现“育人目标”【10】。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初始环境,家长扮演着孩子启蒙导师的角色。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家校协同为学校与家庭提供了一个平台,共同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形成教育协同效应。学校可以向社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引导社会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的劳动实践中。反之家庭也可以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庭的劳动表现和情感变化,助力学校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家校协同过程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劳动任务,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完成家务劳动,如清理房间、整理物品等,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学校则可以组织集体劳动活动,如绿化环境、公共卫生等,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协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社区支持也是劳动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融合的必要条件。社区既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可以整合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劳动实践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机构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的特性和需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领悟劳动的真谛,还能通过支持家庭教育,强化家长与子女间的纽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此外社区提供的场地设施支持,能让学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区在学术意义上的参与,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Abstract: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 helps student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mprove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cultivate sound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teaching, such as subjectivity, interaction, regularity and cooperation,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SEL integration. Through course desig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SEL concept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labor teaching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social emotional ability in labor practice. The joint suppor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EL integration into labor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labor; Labor teaching;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2022.
【2】贺蝶. 多维协同视域下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林区教学, 2023 (10): 96-99.
【3】乔文慧. 社会情感学习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导师:禄佳妮. 贵 州师范大学, 2023.
【4】李清霞, 张春莉. 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的分析[J]. 中国教师, 2015 (18): 62-65.
【5】靳波. “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教书育人, 2023, (31): 7-11.
【6】邓一凡.“新教育实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个案研究[D].青岛大学,2023.
【7】张想. 同步课堂环境下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导师:左明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8】李红梅,贺慧.学生主体哲学引领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创新实践与理论反思[J/OL].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报,1-7[2024-05-09].
【9】陈永辉,马翠萍.屈晨曦.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的教育审视[J].教育探索,2024,(04):17-22.
【10】侯怀银,宋美霞.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J]. 中国校外教 育, 2024,(02):36-37.
[1] 通讯作者:林红慧 丽水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