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即时语言反馈中的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戴佳玲 邮编:215000
摘 要:高中心理课堂教学由大量基础性短时高频对话构成,教师的即时语言反馈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形式,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当前,教师的即时语言反馈还存在情感的交互反馈缺乏、内容的深度反馈不足、中立的态度反馈欠缺等现象,基于焦点解决技术理论和方法能重构教师即时语言反馈方式,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调整,提升学生自信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焦点解决技术 心理课 即时语言反馈
心理课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做出的一种回应,通过对学生情感、观念的影响来激发学习动机、调整认知。即时语言反馈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形式,指教师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等进行反馈,是师生在课堂中即兴、即时、即地的对话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高中心理课堂由大量基础性的短时、高频对话构成,运用焦点解决技术能重构教师的课堂即时语言反馈体系,有效强化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知识传达和情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一、焦点解决技术的理论基础
焦点解决技术(SFBT)以胜任力为基础模式,强调文化和评价的多元性,以积极视角聚焦来访者自身的资源,通过调整来访者的观念和行为重构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一)关注问题解决的途径
焦点解决技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对问题的处理,而不是对原因的追寻。该技术认为,问题虽然表现出来访者的局限性,但背后仍有积极正向的心理期待,强调从正向积极角度来看待来访者所具备的经验和资源。
(二)关注个体自身的能力
焦点解决技术认为来访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资源,相信来访者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资源和能力,找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关注问题变化的例外
面对问题的来访者,他不会时刻都处在问题中,那些问题未发生的时刻,在焦点解决技术中被称为例外。例外情况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资源,在与来访者发现、探讨、创造例外的过程中进一步重构问题,并借鉴例外情况的成功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焦点解决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一)情感的双向交流
心理课堂的即时反馈有表达谢意、肯定赞扬的回应,有解答性回应,有调整认知的回应,也有保护自尊的回应等,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即时语言反馈都需要通过情感因素的中介来完成。课堂上教师的即时语言反馈是师生兴趣、态度交流的桥梁,及时有效的现场反馈不仅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也会有直观体现,如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等。
(二)认知的及时调整
教学是运用语言艺术传授知识的过程,心理课堂上师生的问答一方面能推进教学进程,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学生对掌握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方法。高效的课堂问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个性特点,反馈语紧贴实际,不仅强调对学生的态度、努力、思考的肯定,同时也对回答和讨论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做进一步补充和提醒,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认知、修正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与运用。
(三)自信的有效提升
自信心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容易受到他人评价或主观判断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课堂上的自我评价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即时反馈,在课堂上得到直观、积极反馈的学生更容易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强的学习成就感,而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是提升学生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的重要基础。
三、心理教师即时语言反馈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的交互反馈缺乏
在心理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通过重述或提炼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强调反馈,也会对勇于分享展示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因害羞或胆怯而不敢在课堂做分享交流,当被邀请时,他们往往会因为心理准备不充分产生紧张焦虑而无法做深度分享,此时,教师的情感反馈就尤为重要。教师在心理课堂上并不吝啬赞扬、鼓励、感谢,但情感反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用的语句和反馈方式都略显贫乏,针对性、新颖性、贴合学生的反馈不足。
(二)内容的深度反馈不足
大量的师生对话、生生讨论构筑了心理课堂的基本活动形式,大部分老师会关注到反馈的频率和形式,但因活动进程和课堂节奏的需要,我们更倾向于用快速对话来衔接课堂流程。特别是在新任教师课堂上,补充、扩展、追问等反馈策略使用相对不足,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也无法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对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探索。
(三)中立的态度反馈欠缺
心理课常常会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即使在有预设回答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交流依旧是在对对话现场生成的,而教师思维方式、学科知识水平、性格气质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即时反馈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言习惯。当学生讨论不够深入或对认知有偏离时,部分教师会习惯将其归咎为学习态度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反馈时坚持中立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地进行口语化、精准化、鼓励式对话,才能科学有效地传达教学目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焦点解决技术的即时语言反馈策略
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焦点解决技术理念,将课堂对话聚焦于问题解决,关注目标和未来,注重在反馈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资源,帮助学生提升面对问题的自信心,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式。
(一)鼓励赞许,提升正向效能
几乎没有学生会拒绝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赞许,有针对性、个性化、表达新颖、触动学生情绪的赞扬,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变习惯性自责和自我怀疑的观念,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在表达鼓励和赞许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不同表现和特征进行个性化赞扬和鼓励,如对勇于分享的学生表达对敢于接受挑战的赞扬;对深入思考的学生表达对其思维洞察力的赞扬;对积极讨论的学生表达对接纳态度、理性合作的赞扬等。这样的反馈语言里还融入多样化的语音、语调、语气变化,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教师给予表扬的强度和力度,也能够更快地将其带入到语境中引发共鸣。
在选择用词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度夸张或者虚假地进行鼓励和赞扬,当学生有较好的课堂表现时,准确表达感谢,及时给出鼓励和赞扬,肯定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完善的答复、思考的价值、潜在的能力等,让学生获得“我可以继续尝试”、“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的心态,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一般化技术,降低学习焦虑
一般化技术是教师通过主动提供信息或在课堂内做即时社会化统计,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是普遍性、暂时性问题,是学习阶段常见的发展性问题,从而降低或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在心理课堂中表现出回避、害羞、不自信等情绪反应,是他们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借助一般化技术来淡化问题意识,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具备的优势、能力上,引导学生认同这是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也必然会出现的阶段性困境,缓解焦虑情绪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生涯规划选科的问题,学生表示在选科后有遗憾。我们在回应时可以在班级里询问,有哪些同学也有类似的感受?这样的方式能够适当降低学生的沮丧和焦虑感。当学生阐述选科原因不清晰时,我们可以回应,“我在其他班级问询时也有类似的原因,你选科的思路有一定的讨论价值,能否再做一些具体的补充说明?”或“可能现在的选科组合对我们而言是当下最合适的选择,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哪些联系?”等等。这样的反馈基于一般化技术,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回归到问题本质,推动学生做进一步思考。
(三)奇迹提问,聚焦发展目标
奇迹提问是指帮助学生去假设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这种反馈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内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清楚、具体、可操作的描述。即,在心理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交互对话,完成对解决该问题方案的呈现。
如在学习方法情境讨论中,学生表示自己感觉一直没有时间去背单词。基于奇迹提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反馈:“条理性对你这个时候来说很重要,可能你在学习时间分配上需要做个调整,如果今天你做了一些计划,明天早上醒来后第一课的单词你全部都能默写出来,今天你可能是做了哪些准备?”这样的反馈方式,教师不带有情绪和评价,仅就学生的困惑做讨论,能快速降低学生的焦虑和压力,而学生在课堂内就建立起的学习初步计划,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时,他才会有更多兴趣和信心来学习。
(四)优势反馈,找寻例外架构
例外提问是焦点解决技术中最具有特色的方法之一,提倡资源取向,强调在困难问题之外的特例。当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回答中出现认知偏差时,教师需要迅速辨析偏差形成的表征,做好问题表现的分类,并对学生进行例外提问,帮助学生找到类似问题得到解决时曾使用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和资源,塑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探索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支持系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人际关系课程中,教师设置被同学误解的情境,自己非常苦恼。教师在现场反馈时将焦点放在例外上,“这样的感觉确实很糟糕,以前我们可能也有过类似被误解的情况,那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以前类似情况下,我们曾做过哪些尝试去解除误会的?”这样的反馈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例外,与学生一起回顾曾经采用过的解决方法,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再次分析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建构,方法的运用和学习,缓解焦虑心理。
在高中心理课教学过程中,短时高效的师生对话是提升课堂艺术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深化课堂即时语言反馈行为是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借鉴运用焦点解决技术基本理念和方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业能力的同时,也将不断增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彼得·德容,茵素·金·伯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与应用[M].沈黎,吕静淑 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2]毛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
[3]杨小娥.从例外中寻找力量——应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缓解考前焦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