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质量愈发引起关注。然而,孤木难成林,仅靠教师微薄的力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育工作者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研模式——同课异构。同课异构主要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位老师轮流授课(多人同课异构)或者由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授课(一人同课异构)。此模式将同一教学内容展示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让教师直观的了解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引导下表现出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主动调整教学进度和设计,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相比于其他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略显“年轻”,我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心育课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介绍同课异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中的运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1.拟定主题、个体备课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一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才能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教育部、各省市暂未拟定统一的教材。所以,第一环节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学情自行拟定主题;个体备课部分则不仅是授课教师需要备课,听课教师也必须提前对该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写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框架。
2.教学实践1
通过观摩教学实践1,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执教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了解自己教学方案的亮点及不足,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第二,听课教师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可与执教教师进行比较。第三,听课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评价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
3.教师反思、集中研讨
教学实践1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师反思及集中研讨阶段。首先,我们要求执教教师谈论自己最初的教学构思及预期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随后,听课教师逐个分享自己对该教学主题的构思。最后,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教学风格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制定出下一节课的方案。
4.教学实践2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评课建议,对教案进行调整,再次进入课堂实践。设置教学2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及对评课教师意见的消化情况;2.此次教学仍然一次新的尝试,用以了解教学方案的调整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教学。
5.对比研究
对比两次教学,我们针对执教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实践的表现、教师的教学体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将把教学中出彩的一面巩固下来,进行推广;仍有争议部分的保留意见,继续研讨形成方案,以完善教学。
6.完善教学
显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执教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过,我们仍然通过集中研讨队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尝试,我们通过不断实践,以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实例
2013年10月16-17日,我们到我市某小学开展为期两天的心育课教研活动。下面,以其中一位教师的一人同课异构教研实践来具体介绍我们的作法。
授课教师郭老师去年入职,担任一、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今年首次承担三、四年级的教学任务。她结合日常授课的实践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确定为教学主题。由于暂无统一的教材,郭老师对 “换位思考”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只能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挖掘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学情进行目标设置、分析教学重难点并制定教学方案。经过一周的独立备课,郭老师为本主题课拟定课名“假如我是他”,教学方案见表1。
在教学反思中,郭老师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及目标,并分享感受。郭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和摩擦,并且各执一词、互不礼让。为了缓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她采用换位思考的主题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她对目标的设置主要定位于学生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换位后所获得的同学间良性人际关系。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她设置了导入、三个活动(视频学习、情景剧、填写换位思考卡)和总结。教师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够很快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作用,并能够在填写换位思考卡中呈现出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的教学任务并未完成,且对预期效果不甚满意。她自身的体会是:累和赶,累体现在不断说,引导学生思考;赶则是时间不够。
听完郭老师的分享,听课教师轮流说出对此课的感受,并稍微介绍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大家整体认为郭老师的选题贴近现实,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比较清晰,教学准备工作充足,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大部分都能够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教学目标进行微调,目标循序渐进以符合学生实际;2.扩宽情境创设,换位思考的方法不局限于用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3.减少活动数目,突出主题活动;4.设计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发引出主题、进行小结。
表1:两次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 |
||
|
教学实践1 |
教学实践2 |
教 学 目 标 |
①了解遇到事情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也要照顾到别人的想法; ②与他人意见出现分歧时,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理解他人的感受; ③体会理解他人所带来的良性人际关系 |
①认识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同的; ②体会到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带来的积极情感和良性人际关系; ③学会使用换位思考,解决生活中的摩擦; |
重点 |
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理解他人感受 |
感受站在他人立场看问题所带来的良性人际关系 |
难点 |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换位思考解决与同学的矛盾 |
遇到分歧,学会克制情绪,进行换位思考 |
教 学 设 计 |
导入:两可图+笑话(10min),引出主题 活动一:观看视频《大雄与多目》,习得方法(15min) 活动二:心理剧《跳绳风波》(13min) 活动三:填写换位思考卡(时间不足,下课) 总结(无) |
导入:情景剧《迟到风波》(10min) 活动一:情景剧《跳绳风波》(13min) 活动二:学生讨论,归纳主题(7min) 活动三:观看视频《大雄与多目》(8min) 总结(2min) |
注:教学设计中括号内容为实际授课情况及消耗时间
第二天,我们再次进入课堂,观摩郭老师的教学实践2(见表1)。通过她对“换位思考”同课异构的展示,我们发现其在两次教学中的变化:
1.从教学目标看,教学2中的目标层次逐渐分明,较好的体现出了认识、情感和方法三个层面的学习。郭老师将目标设置从一味地强调方法习得,转变为三方面的学习,即认识什么是换位思考,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情绪,发现并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
2.从教学设计看,郭老师由强调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转变为强调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教学1的导入使用了“两可图”,体现的是注意方面的内容,与本主题并无紧密联系,导致冲淡了主题的意义。视频《大雄与多目》虽然有趣,但是播放时间过长致使学生陷入剧情回不到课堂中,效果适得其反。教学2中活动量适当减少,导入从非常贴近现实的师生矛盾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小老师的角色,从第三方角度了解事情原委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这些过程意识到什么是换位思考及其重要性,从而凸显活动的效果。
3.从主题引入的设计看,郭老师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1中,导入之后由教师来引入主题,直接出示课名《假如我是他》;而在教学2中,她铺垫了两个情景剧,把学生引入到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有所领悟后,主动地归纳课堂主题,如“宽容”、“学会体谅”、“学会容忍对方”、“站在别人立场上想”、“假如我是他”等,通过她的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最佳题目。
4.从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控制看,郭老师在教学2中的时间分配和控制更能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好各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值得推敲的问题。只有时间分配估算好了,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教学1中,教师因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致使活动三没有时间进行,本课总结也没有很好落实。例如,导入环节中由于未能及时引导学生答题方向,致使时间消耗过多且冲淡主题。教师问“小白兔用胡萝卜能钓到鱼吗?鱼爱吃什么?”学生在“鱼爱吃什么”的问题上讨论异常热烈。而教学2中的除导入部分时间稍长外,其余活动均控制较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5.从师生地位来看,郭老师从对整堂课的有力掌控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和导语的设置,让学生成为主体,自觉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1中她非常努力的引导学生进入其的预设中,当学生未能表现出其所期待的反应时,她显得焦急并更加迫切的让学生去换位思考,学生显得非常被动。教学2中,学生参与到情景剧中,有所体验后自发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发现本堂课的意义,最终能够归纳本课主题。学生在教学2的课堂表现可看出,他们沉浸在情景剧和故事中,能够在故事中认识换位思考,体验其带来的积极情绪,在当小老师工程中掌握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就郭老师个人而言,她感到教学2的授课过程流畅,很重要的是感到相对轻松,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她感到惊喜。
从学生及郭老师在教学2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教学较为成功。当然,通过评课教师的集中研讨,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如:1.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将情景范围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扩大至亲子关系,从学校扩大到家庭、社会。如果时间不够,我们可以花两个课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掌握这一方法。2.如果需要保留《大雄与多目》,可在前半段视频播放完后,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后续情节,并请一两组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研反思
1.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参加完此次教研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教师在撰写教学方案时,教学框架都比较清晰,能够扣紧主题,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一些困难。换句话说,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理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即使课堂再热烈,我们也不能评估其有效。其次,教学方案是以一个主题来撰写还是以一节课的内容来撰写呢?我个人认为,在备课时从主题来把握,这样每堂课才能层次分明,富有连续性。但是,落实到一堂课中,就应另拟一份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细化,从而一一落实到课堂中。第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由于太想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却陷入“问题强行与主题扯在一起”的怪圈,学生在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会觉得困惑。事实上,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活动中,是很容易有感而发的,不需要把学生“拉”到主题中。第四,课堂中的活动小结和课堂总结,通常都由教师来做这份工作。教师是否应该把这部分环节适当放给学生来进行,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已经逐步发展,能够承担此任务。
2.对心育课中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反思
本次教研中,采用的同课异构模式为“一人同课异构”,也称“一人同课多轮”。相对于多人同课异构,此模式耗时长,但在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质量上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由于新手教师缺乏教学实践,因此在课程的整体把握、目标设置及教学设计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新手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完课后,专家教师及同行进行评课,集思广益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和思路按照学情不断进行调整,新手教师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反思之后,继续在不同班级上同一门课程。由此循环往复几遍,对新手教师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新手教师也为同行和专家教师提供教学思考的空间,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
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导致很多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指导而产生工作瓶颈。为此,我认为可建立校际或片际合作,几所学校形成一个教研小组,每月甚至每周可以轮流采用“一人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进行教研,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并且,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促进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将可用模式完善成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俗话说,百花齐放才是春。我们相信,通过有所教师的努力,定能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正轨,真正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