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心灵鸡汤”到品质技能的进阶 ——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探索

从“心灵鸡汤”到品质技能的进阶——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探索

 

魏洁明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510800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现实需要与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改革趋势,以课例《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为例,探讨了“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在真实课堂中的应用,及其核心要求。

 

关键词:深度教学  “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   高阶思维  情景式驱动

 

引言

      很多人看了一些心理名言或者听了一堂心理学课之后,都会有这样一个反应“道理都知道,但是做不到!”。这种知行不能合一的问题,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高中生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高涨,课堂积极性普遍较高;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越来越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会积极主动通过网络等方式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增加,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学到的知识方法、感悟感想难以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指导作用较小。很多的心理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心灵鸡汤”,可以带来短暂的慰藉,但是却无法成为持久心理品质和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实现往往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较浅的层次上。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因此如何设计并实施我们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问题解决的焦点。

       深度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焦点,其本质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学习,除了促进知识的学习外,更关注知识结构的搭建、核心素养的指向以及非认知学习的情感和价值观的驱动。深度教学不但要求课堂要引导学习者“知道”、“懂得”和“记住”,更要求促进学习者解决不同情景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以致用”。深度教学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目标有着完美的契合,基于此,笔者尝试探索深度教学视域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

       一、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模式

       自国家课程改革以来,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日益被广泛应用,这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性取向是相切合的。当前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由“创设情景——活动体验——交流分享——实践运用”四个环节组成,或者在“交流分享”和“实践运用”之间加入“提升认知”,由五个环节组成。不管是四个环节,还是五个环节,其重心都在“体验与分享”。笔者发现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两个倾向:

      1.重体验,轻知识

       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上,心理教师一般都会很注重心理课堂上的情景创设、活动体验与分享,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这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与其他文化学科的重要区别,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 纲要》)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的要求。但是“去学科化”并不意味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忽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心理学知识作为依托的。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了解各种行为现象背后的心理规律与原理。

       2.重分享,轻训练

       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实践运用的环节很容易被忽视,即使课堂上设计了这个环节,往往也是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一带而过,课后也没有更多的课堂延伸与实践巩固,导致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但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即使有些教师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作业的内容、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参与不足。缺乏有效的训练,学生无法把知识感悟转化为持久的心理品质或者技能,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就是“道理都知道,但是做不到”。

        二、深度教学视域下的“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

        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团体动力学原理开展的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钟志农老师提出了“团体动力四阶段”的模式,把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分为四个阶段: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基于深度教学的要求,这四个阶段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会各有侧重,下面将以课例《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为例,探讨四阶段模式在真实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1.课例实践

      《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适用于考前一两个月的心理调适。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放松解压,激发正向情绪,建立一个积极的心锚,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应对后续最后的冲刺。

      (1) 团体暖身阶段

       暖身阶段的操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肢体运动、游戏、故事、音乐、视频等,其目的主要在于打破僵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启动团体动力, 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目标的实现。

在《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这节课中,设计了两重的暖身活动。首先是内心促动暖身,通过图文的形式呈现一些学生近期可能体验到的各种压力与不适,共情学生的不适情绪体验,澄清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出本课主题。接着肢体运动暖身,让学生观看身体打击乐的体验视频,并跟随视频完成一次体验,通过肢体运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了解身体打击乐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课堂准备。

       (2)团体转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承前启后,展开主题,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些发展性问题。在《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观看一个身体打击乐的高阶表演视频,并发布任务要求,通过高难度的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压力体验。然后通过现场采访,帮助学生觉察、澄清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挑战性的目标带来压力,从而产生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常见的,联系到高考备考中的体验。

       (3)团体工作阶段

       这是学生体验解决实质问题的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或者任务设置,促进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念认同、情感共鸣、方法习得或行为自觉。

       在《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五感命名”的活动,带领学生体验情绪暂停技术,掌握五感命名技术及其在情绪暂停中的作用,缓解因为表演任务而引发的压力情绪。然后通过“分解动作练习-分组自由练习-小组演练”等系列练习流程的设置,引导学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后完成表演,让学生体验成功,深化放松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活动设置进行时间把控和操作引领,避免学生因为时间使用不当而难以完成任务,带来挫败体验。

       (4)团体结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澄清课堂上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并适度地向生活拓展与延伸,通过课堂及课后的训练活动,提升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该阶段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活动,使课堂内容继续留有余韵、发人深思,进而推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其所获进行运用。

       在《注入“身”能量,重启好心情》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完成表演任务后,最放松、满足的时刻,引导学生把正向情绪体验与身体联结,安装心锚,并介绍后续备考过程中心锚的使用,通过游戏的形式实现了情绪调节技巧的训练和运用。然后教师教师梳理本课中体验的三个情绪调节技巧的使用方式及效果,明确身体的动作可以调节情绪,提升心理能量。最后学生通过“一词总结”的形式,把课堂经验升华成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价值取向,从课堂中获得成长的意识;老师通过学生的总结掌握学生的成长点,掌握课堂效果。

        2.教学反思

        (1)从提出表演任务,施加压力,到“五感命名”活动暂停焦虑情绪,再到分解练习、小组练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体验成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效应对挑战的示范和演练。学生随着活动的推进体验有效解决问题的程序,可以体验到快乐、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体验,同时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自我效能感。

        (2)本课基于“艺术创造即治疗”的工作取向设计,学生在体验了系列活动后,情绪调整的目标已完成,无须再安排讨论、讲评的环节去分析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最后的“一词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再次强化了课堂引发的正向情绪体验,同时也让老师对课堂效果有更多的了解与把握。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深度教学的核心

        1.强调高阶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赫尔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并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活动及互动不能停留在游戏层面的热闹、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感知上,尤其是对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无意识”心理情感满足、高阶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情绪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感悟,运用多种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2.强化课堂教学的情景式驱动

       情境教学也是深度教学的一种模式,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会涉及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如果上来就直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暴露,可能引发学生的阻抗。深度教学视域下的“团体动力四阶段”课堂模式,每一阶段的设计都很强调情景的设置。团体暖身阶段,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学习情境;转化阶段,教师则会通过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工作阶段,教师通过营造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习得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再次创设生活情景,训练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诗薇. 基于“团体动力四阶段”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实践探索.现代教学,2020(12B): 54-57

2.徐宏飞.体验式课堂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度学习的实践.基础教育研究,2021(14):90-91

3.祝水月.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以“情绪的管理”一课为例.新课程,2022(19):112-113

4.隋千里.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心理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7):23-26

5.周婷,黄小云,王娟. 深度学习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高校后勤研究,2021(11):77-79

6. 张学丽.高中生心理健康驾驭活动课模式探索.心理健康,2019(23):29

7. 周杨经.心理辅导活动课四阶段进程的再理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5)

8. 宋晓华.体验式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践探究-对遵义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4(5):302-303

 

 

获奖情况:本论文获得广州市花都区2023年论文评选二等奖

通讯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东边村榕华街1号秀全中学

邮编:510800

联系电话:13798179080

邮箱:weijiemaa@126.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