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巧用提问,助力心理课堂


                                 巧用提问,助力心理课堂                         
       摘要  心理健康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要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有效提问是师生高效互动的关键,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不同的提问技巧助力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   提问   问题
     心理健康课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线,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与成长的课程。因其多样的活动形式、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单纯的活动与体验,可能会使心理课堂流于形式,达不到心理健康课的目标,要想使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提问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
      一 、提问的意义
      从团体动力变化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健康课划分为四个阶段: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转换阶段(钟志农,2007)。
     热身阶段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共鸣、明确主题进而揭示课题。《我的“帮帮团”》一课中先播放一段孙悟空求助的视频,教师提问“孙悟空那么厉害,居然也需要求助他人,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寻求帮助”、“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相互帮助有助于快速解决问题”……教师就可以进行简单小结“每个人可能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可以像孙悟空一样打造一支强大的后援团,在需要的时候帮助自己”,进而揭示课题“我的帮帮团”。
      转换阶段则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某个被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产生不同观点,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反应模式等。《冲突来了我不怕》一课在转换环节中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翁,当你和父母发生冲突时,你一般会怎么做?”引导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并产生观点的冲突和智慧的碰撞。
      工作阶段的提问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教师通过提问与反馈等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方法,生成一些可以运用和迁移的技巧、策略等。《我的“帮帮团”》中工作阶段教师适时提问“在寻求他人帮助时,该如何表达?”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小组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进而总结出要从说话的态度和说话的内容两方面提升自己的求助能力。
      结束阶段的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当堂课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
      每个教学环节的提问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论是哪个环节的提问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通过不同的问题促进教学环节的推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适时、合理、有效的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当然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在状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态合理调整课堂,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提问的类型
    通常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提问会参照个体辅导中心理咨询的面谈技术,根据问题的开放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不同的问题类型可以引发来学生不同的反应模式,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
    1.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言语的表达,这类问题通常以“怎么样”“什么”等疑问词开头,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让学生有充分空间进行自由发挥。比如《我的“帮帮团”》一课中学生在任务单上写出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这时候老师可以追加提问“看到这么多人帮助你,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地体验,当学生能通过活动发现后援力量,通过师生互动感受到强有力的支撑时,再遇到困难肯定可以勇敢地进行求助。
     2.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更容易限制回答,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很具体的信息,这类问题通常可以用“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等变式进行提问。比如“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会不会向陌生人求助?”或者“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点紧张了?”当然课堂上也会有一些变式,比如“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嘛?赞成的请举手”其实这也是封闭式提问,只不过没有让学生直接用语言回答,而是用动作表示。
      传统观念中我们会觉得开放式提问因其不设限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而常在课堂中经常使用,但是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比如在执教《价值大拍卖》一课时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嘛?”不少学生回答“活动很有趣,再来一遍吧!”显然这样的提问无法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适时采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提问方式。如在“纸牌搭高”活动结束后教师通常会问学生“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入手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先采用封闭式提问,如“刚才的过程顺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面的提问“请说出你们小组在活动中遇到的三个困难。”这样让问题更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该回答什么。
      除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其实还有祈使问句、间接或隐含性问题以及投射问题。祈使问句也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但有别于开放性问题的是祈使问句更多的是用于引起对情感、想法或者问题更详细的讨论,比如“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件事情的经过?”;间接或隐含性问题常常以“我感到好奇”或者是“你肯定”来开头,并不是想逼迫学生回答。比如“我非常好奇你是如何做到的?”“你肯定想到了不少办法吧?”;投射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表达和探索无意识或部分能意识到的冲突、价值观、想法和感受,这类问题通常以某种假设开始并请学生想象,比如在执教《我不是拖拉大王》一课时,教师先和学生分享绘本故事《我不是拖拉大王-面包熊》,故事结束后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看面包熊?”
      按照提问的时机不同,提问可以分为预设性提问和现场生成性提问。
      1.预设性提问
预设性提问是教师根据活动环节提前设计好问题,活动前或者活动后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环节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有讲故事、做游戏、看视频、自我暴露等,一般导入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进行提问,如“在刚才的游戏环节你有什么感受?”“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法?”“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揭示课题;同样在工作环节也有多种活动方式,例如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一般都会抛出一个预设性的问题“你觉得刚刚这种沟通方式怎么样?”从而强化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体验与感悟,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当前心理变化的觉察。
      2.现场生成性提问
      现场生成性提问一般在“讨论分享”环节中最常用,这类问题是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当下的情绪反应、学生提出的异议等结合教学目标当堂快速进行反应,通过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更深层的思考,从而将活动聚焦于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在提问中共情学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知识的转化。
如《我的“帮帮团”》中有一个环节是分享可以向哪些人求助,其中一位同学说“其他人都不会帮我,只能向我自己求助”,这样的回答显然超出了老师的预设,但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立刻体会到学生的情绪感受,一方面他觉得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他应该是有点无助与孤独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内心的强大,在接下来的提问中应首先对其进行共情,然后慢慢通过提问引导他发现可以求助的对象。可以这样讲“对哦,自己永远都是自己最强大的后援,当然可以向自己求助;有的时候确实自己努力过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你在启动大脑扫描一下我们班的学生,看看哪位同学可以给你帮助?”这样的一个反应与提问既能给与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还能促进其自我探索。
对比较特殊的学生或者某些学生的特别的反应,尤其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进行生成性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追问技术、推进式提问、具体化等。
      三、提问的技巧
      心理课上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效的提问应该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和接纳,愿意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并勇于表达促进自我探索。为了使提问更好地服务于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确定好提问的对象,并掌握有利的提问的时机。
     1.精心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中通过提问进行有效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所以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问题的意义,使得所有的问题都服务于教学目,尤其是生成性问题的提问特别需要老师的智慧。
     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封闭性问题提问,但是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泛,有时候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比如《言语有温度》一节课中,教师提问“你们讨厌什么样的话语”这样的提问就让学生感觉很懵,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请回忆一下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对你说过的一句让你感觉很不舒服的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执教情绪相关的课程时一些老师习惯问“焦虑(愤怒、悲伤……)时有什么表现?”,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说起,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大家想一想焦虑(愤怒、悲伤……)时身体会有什么变化……会有什么行动……头脑中会有什么想法……”将表现分解为知、情、意三部分,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问。
      ③问题尽量去专业化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发展性、预防性的,侧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有的老师会在课堂活动中提问一些概念词,比如“什么是延迟性满足”等,当有这样的提问时学生可能会紧张或者感到枯燥无趣,所以可以尽量不要直接提出这种问题,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有这样的提问,问题提问前可以增加一些体验环节,通过活动体验发出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④巧用问题设计的法则
      如何更好地设计问题呢?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是“4F动态引导反思法”(简称4F法则),4F法则来源于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Active Reviewing Cycle)的引导技巧。它指出了四个提问重点:事实(Fact)、感受(Feeling)、发现(Finding)、未来(Future)。这四个关键词在心理课中就可以转化为四个具体的问题“活动是如何完成的(Facts)、活动中有哪些感受(Feeling)、活动中有什么发现(Finding)以及对实际生活有何启示(Future)”。任何提问都可以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在导入环节可能只需要个别问题,如“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而在在分享讨论环节可以完整地运用4F法则,但是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不能故步自封。
      2.灵活选择提问对象
     心理课与传统课堂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第一节课时心理老师一般会和学生制定公约:倾听、尊重、不评判等。虽然没有了正确错误的评判,但因心理老师的特质、心理课安全宽松的氛围等原因,心理课上多涉及到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比如通过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课堂密切关注每个同学对当前话题的反应、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
      导入环节可以选择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这样可以在课堂伊始创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氛围,活动结束阶段也可以选择平时比较活跃的同学进行总结提升,在转换和工作阶段尽量照顾到在课堂中有些特殊表达或特殊表现的学生,以便更深入地进行提问与互动,这样更有针对性,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保障。当然也要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可以运用用祈使性问句“我比较好奇你是怎么看到这个问题的?”“刚才你们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好像分歧比较大,是不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另外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听见特殊发言、发现特别的表现或者作品也可以悄悄地问学生“等一下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3.把握提问的时机
  一般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都是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还有很多其它的活动形式如观看视频、游戏体验、绘本欣赏等,有的老师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活动,但是有的老师也习惯于先让学生活动,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内容进行回答。带着问题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学生的代入感会更强,也会更有针对性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记忆力大比拼》一课中会让学生先看一些图片或者文字,然后提问“第三行第张图是什么内容?”从而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体会明确的记忆目标有助于快速记忆。所以教师要结合活动的内容和提问的目标,确定提问的时机。
    除了把握提问的先后顺序以外,教师还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一些特殊言语和表现,利用自身敏锐的觉察力,通过倾听和共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行积极回应,也可以通过追问、具体化等技巧由浅入深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促进学生的表达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加工;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行为,比如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和语音语调等,通过开放与接纳的态度创造安全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安全与支持。
     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心理健康课达成活动目标,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层层推进课堂;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加体验和自我探索,引起自我反思,学习方式方法,促进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陈小燕.创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问[J].江苏教育,2019(40):60-62.
[3]胡慧娟.心理课如何通过师生问答提高课堂效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2):28-29.
[4]唐春霞.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参与度的提问技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3):27-28.

 

 

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正阳路16号
邮编:200032
电话:18301761537
邮箱:yanglixia612@126.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