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五真”课堂:基于微项目教学的心理辅导课新样态实践

                                         “五真”课堂:基于微项目教学的心理辅导课新样态实践

                                           俞彬彬(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嘉兴314408) 

【摘  要】:“五真”心理课堂是基于积极教育视域下将微项目教学融合至心理辅导课中,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体,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实践场,变革心理教学新模式,促使心理辅导课实现“真发现、真驱动、真研究、真建构、真运用”,让学生的学习“真发生”。此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卷入”到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能更真实地面临各种现实状况,集“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素质养成”为一体,学生通过“做项目”而“学技能”进而指导“新行为”,促进“真体验”。微项目心理教学对解决心理辅导课的效能问题有着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微项目教学;心理辅导课;“五真”课堂

  •      一、变革心理教学模式,提升心理课堂实效
  •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对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心理教学常态中,常常呈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上很“激动”,回去“一动不动”;“方法我知道,但现实中却做不到”导致心理课堂欠缺实效性,亟须实现心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伴随新课程改革,微项目教学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微项目教学保留了项目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且占用课时较少,项目难度较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微项目教学运用于初中心理教学实践中具有现实意义。

  •       (一)目标理念契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体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课程注重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他助”与“互助”中将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从而实现“自助”。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建立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在做中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两者的目标理念相契合,将项目化教学融入心理课,能让学生更多地“卷入”到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统一。

         (二)课堂链接生活,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实践场

          微项目心理教学是积极教育走向实践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范式的变革。积极教育提倡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的积极求知过程;让师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微项目心理教学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创设了一个与生活贴近且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尝试中学,促使学生把所学的心理知识尽可能真实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积极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是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实践场。

        (三)微项目心理教学,构建“五真”心理课堂的新模式

          微项目心理教学对解决心理辅导课的效能问题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核心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深度理解。微项目心理教学的实践路径包括对标心理课程目标,聚焦心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基于学生心理现状,形成心理辅导课的本质问题,并将其转为学生的驱动性问题;用一至两个课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开展学习实践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核心知识,建构新认知,利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最后制作成公开展示成果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心理辅导课实现“真发现、真驱动、真研究、真建构、真运用”,让学生的学习“真发生”。

         二、微项目心理教学,构建“五真”心理课堂

          微项目心理教学共分为五个环节,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并向推进、环环相扣,构建“五真”心理课堂。通过教师分析现状、定题定标,学生课前调查、引出问题,达成心理课堂“真发现”,提升主题定位的精准性,引导学生真思考;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搭建思路,学生投入状态、明确方向,达成心理课堂“真驱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性,启发学生真投入;通过教师点拨支持、追踪过程,学生互助合作、寻找对策,达成心理课堂“真探究”,提升做中探索的实战性,促进学生真体验;通过教师搭建平台、深度研讨,学生思维碰撞、优化成果,达成心理课堂“真建构”,提升思维碰撞的有效性,学生体悟真新知;通过教师综合评定、持续跟进,学生迁移运用、素养提升,达成心理课堂“真运用”,促进内化迁移的致用性,学生付诸真行动。下面以七年级心理课《周末时间管理升级战》为例阐述微项目心理教学构建“五真”心理课堂的实施路径。

                                                  图1:微项目心理教学构建“五真”心理课堂实施路径图

  •     (一)真发现:主题定位的精准性,引导真思考
  •       微项目心理教学环节一,教师通过链接心理课标、聚焦关键能力分析学生心理需求与现状,精准定位心理课主题;学生通过自我评估现状对本课主题产生求知兴趣激发主动性,联结自身状态。

         1.教师层面:链接心理课标,聚焦关键能力

          在定标入项阶段,教师根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去匹配适合微项目教学的相应阶段心理核心知识和学生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同时,分析学生现状来确定微项目心理教学的主题和目标。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周末期间中暴露出自控力弱、作业效率低、质量差等现象,如何平衡学习与娱乐时间,学会科学管理周末时间是七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点之一。

         2.学生层面:自我评估现状,产生求知兴趣 

         微项目心理教学准备阶段,通过课前调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是微项目学习问题的主要来源。例如:七年级学生周末时间管理调查中,学生评定自己目前时间管理的状态 “从低到高是青铜(1级)→白银(2级)→黄金(4级)→铂金(5级)→钻石(6级)→星耀(8级)→王者(10级)”,知不足而渴望改变。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意义感和价值感,产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更加自主地投入到微项目心理教学活动中。

  •     (二)真驱动:激发探索的内驱性,启发真投入
  •      微项目心理教学环节二,教师将目标融入问题,用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团体动力和探索的内驱性;学生在此环节逐渐投入状态,打破防御心理,启发自身思考,身心均投入到课堂中。

         1.教师层面:激发团体动力,目标融入问题

          迭代设计环节,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将相应主题的心理核心知识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搭建项目推进思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心理课中。将一系列相关的子问题转化为任务链,将学生“已经知道的”、“想知道的”和“怎么做”结合起来,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持续开展探究。如,在《时间管理升级战》的心理课中,用“我们在周末时间管理上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效率低、质量差、易拖延现象?有些同学学习高效,能妥善兼顾学习和娱乐时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的方法我是否能借鉴使用?如果需要修正,我如何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新方法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我有好的方法,怎样分享给同学,让他们也能学会使用这种方法?”

         2.学生层面:打破防御心理,启发自身思考

         暖身阶段中心理教师营造了一个安全、轻松、接纳的氛围,学生在参与中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打破心理防御。驱动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行动方向。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很想看看我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学生通过分享了解到周末时间安排问题是七年级同学的一个共性问题,由此,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在分享感受中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

         (三)真探究:做中探究的实战性,促进真体验

         微项目心理教学环节三,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撑、点拨、引领,催化团体动力,确保小组活动落在正轨,学生在做中探究,实践中找寻解决问题方法,实战感受解决问题过程。

         1.教师层面:催化团体动力,支持点拨引领

          团体转换阶段,教师将驱动性问题与生活贴近的、典型的情境相结合,催化团体动力。在《周末时间管理升级战》一课中,通过绘制自己的“周末时间馅饼”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周末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漏洞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梳理共性和典型问题原因,商讨可能解决的对策。同时,鼓励同学们之间开展讨论,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火花、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最后修正自己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本环节更强调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学生在做事中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

         2.学生层面:做中学思中学,解决问题“专家”

         合作研究阶段,整个过程围绕驱动性问题逐步深入,课堂内外兼可进行。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投入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在做中学、合作中学、尝试中学。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调动互助资源、信息资源、生活资源等进行信息整理与重构,积极寻找对策,并尝试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例如,有些同学在做作业时使用“番茄钟法”提高效率;有些同学学习了四象限法则并尝试使用;也有同学安排碎片化时间完成简单任务;有些同学给自己列了计划表但实际操作时却做不到,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方法。在小组项目活动中,学生相互分享和反馈,利用团体支持和互助加强活动效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本环节中学生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四)真建构:思维碰撞的有效性,体悟真新知

         微项目心理教学环节四,教师搭建平台,撬动课堂生成,助推学生深度研讨,学生在有效的思维碰撞中重建认知结构,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收获真新知。

         1.教师层面:撬动课堂生成,助推深度研讨

          项目成果是对驱动性问题的回应,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是学生的表现,还可以两者兼具。在团体工作阶段,教师搭建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将实践中提炼的方法制作成清晰明了的项目成果进行交流,一方面引导各小组展示讲解,另一方面教师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小组间的思维碰撞,在“互助互学”中深度研讨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层面:重建认知结构,找到最优方法

         本环节重在突破课堂的难点。学生将合作探究中的收获制作成小组成果,进行汇报。在互助分享中,学生自我监控、体悟新知、质疑探究,促进心理建构。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组员实践过程中多种方法,可以自主吸收或排斥,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或改造。同时,小组之间在互问互答中,涌现出新的意识和方法,在思想碰撞中实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和“刷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例如,开展“周末时间管理升级战”,各小组推选实践过程中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呈现,进行讲解说明,其余小组成员对该方法的使用策略进行提问或补充更优方式,有小组表示列出一天学习计划的方式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执行效果好,另外小组成员提出质疑:我们组也有同学这样试行,可是最终计划失败,有成员补充:学习时间加上番茄钟法可帮助自己排除干扰,提高效率。

        (五)真运用:迁移内化的致用性,付诸真行动

          微项目心理教学环节五,教师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内化新知识,行动后看到自己与彼此成长。

        1.教师层面:多元立体评价,注重迁移运用

         微项目教学融合于心理辅导课的评价是多元的、立体的。既有过程性评价、也关注学生迁移运用的实践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也有教师评价。心理课堂效果评价更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持续跟进。结束阶段,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整个项目活动的参与度与学生将所学拓展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效果。

         2.学生层面:评估实践成效,获得自我成长

         学生回归自己的问题,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跨出行动第一步,实现从“互助”到“自助”。例如,学生结合“争做时间管理达人”规划表,将优化时间利用的方法落实于实际行动,有反馈、有跟踪,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至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自评和互评来查看“周末时间管理升级战”的实践成效。学生在不断的成功的经验中提升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好地自我效能感。延伸拓展中,学生学会新旧知识系统整合,内化迁移,获得自我成长。

         三、“五真”心理课堂的成效与反思

        (一)“五真”心理课堂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

          此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卷入”到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能更真实地面临各种现实状况,集“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素质养成”为一体,学生通过“做项目”而“学技能”进而指导“新行为”,促进“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原有思维模式,寻找积极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真正实现在真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真思考。微项目心理教学在“做事”背后是“思维”和“智慧”的迁移,学生掌握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法,并学会迁移运用,付诸行动,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与行的统一,培养有效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五真”心理课堂实施难点与反思

         微项目心理教学要求老师有更强的综合能力,从知识储备、课程设计、活动推进、成效评估,需站在高位为学生做支撑、点拨与引领。同时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项目化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度。微项目式的心理教学样态是初中心理课程的一次创新实践,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对心理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75-91.

    [2]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 学生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 2) : 3-6.

    [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25-31.

    [4] 石硕.支架式教学法在培育学生自主性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4) ,48-50.

    [5]王崇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21(10)46-4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