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运用“问题链”策略提升心理教师的教学素养

                      运用“问题链”策略提升心理教师的教学素养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王秋霞

 

        摘要:心理教师的课堂提问如果繁杂细碎、缺乏逻辑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内容片段化、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在学情调查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链,以问题链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搭建深度学习支架、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问题链;问题链教学;心理课

 

         一、“问题链”教学的概念及价值
        在工作坊研讨中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心理教师的课堂提问如果繁杂细碎,缺乏逻辑,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互动体验浮于表面、分享意愿下降,导致教学内容片段化、学生思维碎片化、课堂效率低下,教师也难以把握课堂节奏,难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若采用“问题链”教学的理念来构建心理课堂,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问题链教学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或可能产生的困惑,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以“问题链”为线索实施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思考,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脚手架,建构完整认知体系。
   二、心理课“问题链”的设计准备
       1.了解学生需求
       问题链是搭建在“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间的脚手架。学生的实际困惑和需求是一节课的“起点”,教学目标是“终点”,搞清楚“起点”才能确定好“终点”。心理教师课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口头采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设置问题链。
如执教《记忆策略》时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只是单纯介绍几种记忆方法,不会对学生产生实际效用。如果提前了解他们的记忆现状,再利用他们正在背记的知识为素材,借助学生的智慧,在共同解决记忆难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策略,必要时加以点拨,能够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
       2.厘清核心概念
      心理教师应该对执教主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或者有偏差,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看法就会把握不准引导方向。
      如《“嫉妒”来临时》一课首先要厘清“嫉妒”和“羡慕”的概念。羡慕是指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嫉妒是指人们为了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和种族群体中, 它具有对抗明显、 对象明确、 破坏性强、 发展迅速等特点, 轻则破坏身心健康, 重则危及个人生命乃至社会安全。如果不了解“嫉妒”,会导致课堂交流的内容比较模糊,话题在“嫉妒”和“羡慕”之间来回摇摆。当学生分享“我很嫉妒一个朋友,因为他有炫酷的球鞋”时,就无法辨别他的情绪是否属于“嫉妒”,对学生的回应难以做到恰到好处。
        三、心理课“问题链”的设计步骤
        以高中的《“嫉妒”来临时》一课为例来介绍问题链的设计步骤。(下文简称《嫉妒》)。
       1.针对学情,设定目标
       在个别辅导时发现有学生被“嫉妒”困扰,存在如“为了避免同桌在学习上超越自己而故意隐藏对方的学习资料”“背后说坏话”,甚至制造谣言、散布流言等情况。我意识到“嫉妒”可能普遍存在于高中生群体中,之后通过对授课班级的问卷调查发现:23%的学生否认自己有嫉妒情绪;17%的学生分不清羡慕和嫉妒;63%的学生体验过不同强度的嫉妒且有过恶意行为。为此,我在设计《嫉妒》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①了解嫉妒和羡慕的区别;②探索嫉妒的起因、影响和原有应对;③尝试接纳、表达和恰当利用嫉妒。
       2.围绕目标,罗列问题
       围绕教学目标,先罗列出关于一个主题或一节课所有可能的问题,再挑选出一节课的关键问题和辅助问题。 围绕此前目标,我罗列了如下问题,并初步确定了关键问题(问题前标*):
       ①用一个词形容“嫉妒”的心情?*怎么辨别那是嫉妒还是羡慕?       ②引发你嫉妒的人和事有哪些?*嫉妒的原因?*嫉妒的影响?        ③你是如何应对的?*嫉妒来临时,怎么做才能不损人不害己,促进成长?
        3.优化问题,理清逻辑
        清晰的逻辑和脉络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效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设置的问题要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罗列后要进一步筛选打磨,力求少而精,将重复的问题删除或合并,推敲每一个问题的语言表述。再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排序,最后根据教学重难点做好时间分配。
        我依据“事件——情感、认知、行为应对——未来决策”的课堂主线,将问题合并为四个,如,1.怎么区分嫉妒和羡慕?2.引发你嫉妒的人和事有哪些?3.嫉妒来临时,你的心情、想法和原有应对是怎样的?4.未来如何做到双赢?
        4.基于实践,继续打磨
        首次执教时发现学生在分享环节出现较强防御,学生反馈“问题太敏感、太直接,私下可以说,当众不好意思说”。我想到了叙事治疗的问题外化技术,问题外化能够实现人与问题的分离,能够营造一个安全的对话空间。因此,借助问题外化技术,我对原有问题链进行了语言表述优化、分解和添加,形成一个新的问题链(见表1)

 

                                           表1  基于实践,对问题的优化、分解和添加

原始问题链修改后的问题链(添加的问题后标+)
1.怎么区分嫉妒和羡慕?1.怎么区分嫉妒和羡慕?
2.引发你嫉妒的人和事有哪些?2.你的嫉妒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3.嫉妒来临时,你的心情、想法和应对是怎样的?3.它的样子(颜色、形状)?+
4.怎么形容这种心情?
5.它的影响?+
6.它想表达什么? 
7.你怎么应对它?和谁谈论它是安全的?(怎么安全谈论它?)+
4.未来如何做到双赢?8.怎样和它相处是有助益/损害的?
9.未来你打算如何安放它?
 10.请你根据本节课的感悟,为它命名。+

 

        四、心理课“问题链”的实践反思
       1.问题链能促进深度学习
        问题是一切思考的起点。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能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其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问题链是课堂互动的载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互助共享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链为载体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兼顾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和互助合作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培养其主动倾听、积极参与、真诚分享、勇敢质疑等心理品质。
        2.问题链能检测教学效果
       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链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困惑或未来可能遇到的困惑;其次要有关联性,每个问题要服务教学目标。所以,要以“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和反馈”来评估问题链的质量,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嫉妒》的问题链修改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分享意愿明显提升。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和学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觉察到自己嫉妒情绪的深层需求,能承认它的存在并愿意尝试安全表达,能够接纳它并和它建立新关系,由此推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如某学生的学案中所示(见图1),她以“牙牙”命名自己的嫉妒,并在感悟分享环节说:“牙牙代表进化的意思。听到大家的嫉妒故事,了解到嫉妒是普遍的存在后,想到自己身上也可能有被他人嫉妒的地方,心态瞬间得到调整。这种安全表达嫉妒的感觉很爽,就像‘一根柱子被拦腰砍断轰然倒塌的轻松’。”

                                                                      图1    某学生的九宫格学案


       3.问题链能优化课堂结构
        如海丽老师在七年级执教的同一主题《“嫉妒”来敲门》,几经修改始终觉得别扭,找不到原因,也无法找到进一步修改的方向。之后她采纳我的建议梳理了问题链,发现了问题所在,重新调整课堂逻辑后,该课获得2003年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她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用问题链来优化课堂结构是一种快捷方式,能让课堂逻辑更清晰。好问题非常考验教师的素养,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带给学生的清晰程度、对接程度、课堂氛围感都大不相同。以后在每节课面对学生之前,我要把问题链梳理下来,一方面再次斟酌,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更加胸有成竹。”
        4.问题链能应对课堂意外
        假如遭遇教室停电、多媒体坏掉等突发状况,心理教师要做好灵活应对。执教《嫉妒》期间,我在某班偶遇多媒体意外时,没有太多慌张,因为我提前打印了问题链。果断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简单对折形成一个九宫格的折痕;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九宫格,将其中第2至第9个问题的关键词板书在九宫格里;每抛一个问题,让学生填一个格子;在教室来回巡视的过程中,随机邀请学生分享。由于此前耽误了时间,第9和第10个问题没有来得及交流,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后统一上交。学生事后反馈:“虽然有遗憾,但老师抛出这些问题,也能给我们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
        总之,以问题链为线索来构建心理课堂,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保障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心理教师进行更多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
[2]侯萌昕.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的“ЗАВИСТЬ”情感观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郑建盛,颜桑桑,林娇琴等.护生友谊嫉妒与失眠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3,37(01):12-17.

 

本文系2023年度济源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工作坊视域下心理教师共同体成长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Y231401)阶段成果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