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共情 共生 共长 ——如何上好一堂心理课

                                                  共情 共生 共长                                        ——如何上好一堂心理课

                                                                     江苏省天一中学 阮莉雯(214101)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心理课在学校逐渐走向常态化,区域间也常常开展心理赛课活动。一堂心理好课长啥样,如何上好每节心理课?这既是一线心理教师的愿望,更是老师们当下的困惑。本文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谈如何上好心理课,助力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心理课。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好课

区域间开展心理会课,围绕“拥有好人缘”主题呈现了两节完全不同风格的初一心理课。A老师以“倾听”为切入点,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练习SOFTEN原则,为拥有好人缘助力。B老师直接瞄向“好人缘”主题,通过周恩来等人物故事说明拥有尊重、赞美、善良等积极特质是好人缘的秘诀。两节课风格迥异,却都获得了各自区域的赛课一等奖,听课老师们困惑于什么是一节心理好课的标准。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节心理好课的标准也很难是唯一的指标。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尚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心理好课长啥样,更是处于群英荟萃、百花齐放的阶段。鉴于心理课与班主任工作及德育课程的高相关性,近年来心理学科的赛课也吸引到了诸多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使得心理赛课场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通观每年的心理学科赛课,的确很难说有一个稳定的评定标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此,笔者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谈谈如何上好一堂心理课。

一、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有教师的主见表达

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赛课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拿到赛课主题后,好多老师往往不是优先考虑学情和目标,而是在想可以有哪些活动或素材往这个主题上靠。优先考虑活动和视频等资源的使用,成为不少青年教师备课时的掣肘,以至于疏忽了思考“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结合学情我要表达的主见是什么”“我将以怎样的课堂主线来达成目标”这三个核心问题。

上好一堂心理课,如何破题最为关键。唯有正确破题之后,才能确保所有的活动与内容都是在为主题服务,进而才能条理清晰的组织一节课、观点鲜明的呈现一节课。比如,拿到《拥有好人缘》这个主题之后,大家有共识的目标部分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增强主动交往意识并提升交往技能。好多老师接下来会把很大精力花在找合适的活动上,而事实上,关于交往,一节课能达成的目标毕竟是有限的,如果通过一节课就能让学生有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那的确是神话心理课了。因此,教师在拿到主题之后的核心任务要放在破题上,结合学段特点和学生现状去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比如,如同A老师一般,聚焦初一学生乐于说但不善于听的学情,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中倾听的重要性并把握倾听的SOFTEN原则,进而改善不善听的现状。

现阶段的中小学心理课只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没有课标也没有统一教材,教材也是良莠不齐。正如专家评课时所说,《拥有好人缘》这个主题本身就值得商榷,为何一定要有好人缘呢,与其“拥有好人缘”,不如增加人格魅力,这样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益处。基于这样的学科现状,教师备课中要能大胆取舍,从小处切入,从学生心理和行为现状入手,就像上海心理名师周隽老师所说“心理课要体现bottle style,而不是plate style,即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而是要从小处入手,越走越深”。在每次课上完后,教师可以尝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本课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我是否达成?这节课上下来,我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在哪里?如果有再上一次的可能,自己想调整的部分是什么?以此三个问题为思维落点,不断去提升自己在心理课堂主题、主线、主见上的处理能力。

二、有心理元素、有辅导技术,有心理课的味道

《拥有好人缘》主题之下,A和B两位老师的课堂听下来差异还是挺大的,差异体现在心理味上。B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感染力强,但她的课更多是思想品德课的味道,重控场少共情。相反,A老师则运用了分享、体验等多种辅导技术,课堂更有心理的味道。近几年的心理赛课中屡屡会见到非心理专业教师上的热闹的课,还有类似于思想品德的课,这些都是非心理专业老师在涉足心理课堂时需要引起关注的现象。

要上有心理味的课,体现为: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学生需要出发,上好心理课是为了让学生信任心理老师,遇到问题会主动来找心理老师;要发挥心理课的团体动力功能,同伴的交流和分享为什么在心理课上尤其有必要,就是因为这个环节其实已经在解决个体问题了,倾听是可以被滋养的;在对学生的接纳度上,心理老师需要有更高的开放度和包容度,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的是假心理教师,心理老师不是德育处老师,更不是道德圣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心理元素。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可以采用浙江钟志农老师“暖身——转换——工作——结束”的四阶段法,暖身的重要性在于情绪具有弥散性、情绪也具有传递性,好的心理老师懂得把握团体动力规律,也懂得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样课堂既能动起来,也能实现结构化的组织和管理。

有心理味的课必然要用好心理辅导的技术,包括反应技术,如倾听、回应、澄清、具体化等,也包括引导技术,如发问、追问、面质、指导等,还包括互动技术,如支持、保护、赞美、自我开放等。作为心理老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目前,在心理课上用的较多的心理技术有绘本、绘画、故事、卡牌、沙盘等,这些技术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心理课成为走心的课,学生开心、教师用心、彼此交心。要能让心理课堂有心理元素、有辅导技术,充满心理味,需要心理教师更加要保持专业发展的心态。心理老师在课后要善于反思,反思课程、反思咨询案例记录,将片段琐碎的经验整合细化。在当下教育现状还不能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说实话心理老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想从外部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较为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在专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上自我挖掘,在不断的专业成长中让课堂永葆心理味。

三、面向学生成长需要,高度体现学生中心,注重课堂生成

心理课是与学生当下生活关联度最高的课程,所以能否面向学生的成长需要,能否真正体现学生中心,成为心理课的最本质追求。面向学生需要、体现学生中心,体现在课堂预设一定要服从课堂生成。由此,对心理老师带来很高的挑战性,因为根本不存在两节一样的课,相反常常会出现的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班级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以学生为中心决定了心理课一定会高度重视现场生成,刻意诱导学生的回答向老师的主观预设方向靠拢,这种现象不应存在于心理课堂中。不急着否定学生观点,不跳离学生的分享去强行提升、不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去盲目拔高、少一些封闭式设问、课堂逐渐走向开放互动而不是高控严密,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课堂当引以为戒的。

心理课的设计思路一般是以了解学生需要为起点确定主题,继而寻找理论模型,将理论活动化,最后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因此,面向学生成长需要也是心理课永恒的起点。课程实施价值中立,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呵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课堂氛围温暖安全,不因为课堂而伤害到任何一个学生。不奢求能帮到每个学生,首要是不伤害到任何一个学生,这是心理课与其他课程实施中的显著不同。小学课本里有篇课文叫《这条小鱼在乎》,讲了一个男孩在不停地弯腰捡起水洼里面的小鱼,将它们送回大海,面对其他人的困惑“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小男孩坚定的回答“这条小鱼在乎!”对心理老师来说,亦是如此,不管应试大环境如何激烈,在心理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感受都值得在乎。

台湾地区心理学者吴武典教授设计了《心理辅导课学生满意度评量表》,让学生在每学期结合“我能在这次课程中向别人表达我的看法”“我喜欢这次课程的内容”“我觉得在这次活动中学会了更去关怀别人。”“我觉得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了。”“课程使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我乐意和其他人分享我的经验。”“心育活动课中大家都是互相信任而且坦诚的。”“我喜欢辅导老师的上课方式。”等问题进行反馈,这是一种很好的面向学生需要、体现学生中心的方法,可以借鉴。吴武典教授还设计了《心理辅导课学生行为改变问卷》,用来了解心理课对学生日常行为上是不是带来了一些改变,这些都是面向学生成长需要,体现学生中心的有效做法。

四、课堂风格与教师个人优势相得益彰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在成长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发展。对教师上课来说,也是如此,从《拥有好人缘》这两节课来看,与A老师鲜明的心理辅导味相比,B老师的课显然过于结构化和高控力了,但她上课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课堂如其人般干净利落,与她个人强烈的控场力相得益彰,这也便是她能获得一等奖的原因所在。

心理老师没有完美人设,也没有必要成为别人,我们只要成为自己。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突出自己的个人优势。如,有的老师板书优美,那就当主动板书;有的老师不善板书,就可以相对少一些,或用贴纸的形式;擅长朗诵的老师也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些利于表现自己朗诵优势的环节,实现个人优势的呈现。没有固定模式,有的只是每个个体对自我的充分了解和展示。特鲁多在形容医生职业时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心理老师也是如此,在心理课堂或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打开自己、宣泄自己,也许老师并不直接做什么或是给与直接的帮助,但这种安全的打开与释放本身就是学生的自我疗愈。当我们尝试着走心、交心、润心、健心、育心时,课堂的广度、高度、温度得到升腾,我们与学生实现共情、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黄喜珊. 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内涵及设定[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No.555(28):23-28.

[2]邓婉莹. 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心理课堂反思与实践[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No.547(20):21-22.

[3]黄珊珊. 课堂教学短板“变形计”[J]. 师道,2023,No.427(07):49-51.

[4]白玉萍. 上一节有趣走心的心理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No.416(33):28-31.

[5]张帆. 回到“心”的原点,开启生命对话——关于心理健康课有效性的教学[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No.258(19):21-22.

 

 

 

通讯地址:无锡市锡山区二泉中路18号江苏省天一中学

邮编:214101

电子邮箱:517745070@q.com

联系电话:139617355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