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五维视角下浅谈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

                                     五维视角下浅谈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
                                                        梁西胜,刘文文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山东 滕州 277599)
摘  要  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不仅能够让学生成长,教师同样也会获得成长。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呢?本文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学生的开放度与参与度、课堂生成度、教师个人辅导的技术五维视角分享了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1]。高质量的心理课不仅能够让学生成长,教师同样也会获得成长[2]。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心理课?很多心理学一线教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高质量的心理课需要有情、有感、有理、有据、有度;高质量的心理课,需要走进学生内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非常重要;高质量的心理课主题不应过于单一;高质量的心理课,不应该学科化、知识讲授式教学,应该是体验式教学[3]-[7]。我们根据长期在一线教学经验,以具体课例为依托,从五维视角浅谈下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五个维度分别为: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学生的开放度与参与度、课堂生成度、教师个人辅导的技术。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侧重于实际操作,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一堂好的心理课,首先需要能够很好地达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实际操作来看,我们的课堂主题越微观和具体,就越容易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从课例的题目设计上就能看出主题的设定是否微观和具体。例如“与老师面对面”、“爱的天平”、 “吐槽”也需艺术、拓展我的“舒服圈”、缺失与拥有等,这样的题目设计,能够非常直观的让我们看到这节课想要讲的主题,而且主题都是很具体的点,无论是从教学设计上,还是到课堂实践上,都比较容易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的逻辑性
高质量的心理课都有着非常好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不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上。
(一)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
(1)先有整体的内在思路,再设计活动
设计心理健康课要有一个整体的内在思路。该思路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打算让学生了解什么,解决什么,怎么解决。同一个主题教师的切入点不同,整堂课的设计也就不尽相同。这里的切入点,不仅仅是主题的切入点,也可以是细节的切入点。例如情绪可以从积极消极情绪中选择一个作为主题切入,也可以在消极情绪这一个主题下做不同的切入,可以是以探讨消极情绪的应激事件,也可以是探讨消极情绪的不同宣泄方式。所以我们的主题设计思路一定要先梳理清楚。
(2)活动设计中的“联络员”
确定好主题思路后,我们可以借用一个“联络员”丰富活动细节。“联络员”可以是一个创意人物(例如上海市某节优质课——抱抱“暴暴”消极情绪)、创意事件、创意故事、创意想法(优质课——特殊的黑点)、身边可观察的可利用的与主题可以联系的事物等。
(3)心理课的活动环节一般由导入、转换(情境、知识)、工作(体验、操作、思考)、结束(升华、收获)四个阶段组成。导入和转换阶段大多是各一个活动,工作(体验、操作、思考)一般是两个活动,再加上结束(升华、收获),一节课总体上来说以5个活动为宜[9]。心理健康课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事实上,在心理课堂上,活动可以适当少一些,但要足够深入,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另外,活动的设计不宜画蛇添足,以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提升结束一节课比较合适。有些心理课的设计,在学生分享课堂感悟之后,还会设计一个拓展活动,然后教师再总结提升,这样的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来看略显累赘。  
(二)细节的把握  
(1)导入活动与课堂主题要有较高的关联度
如我们常见的“大风吹”、“抓手指游戏”等,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但是如果与课堂的主题关联度不高,就起不到引导和铺垫的作用。好的导入活动应该能够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能够比较顺畅的引出主题[8]。
例如下面的一个课例,是我们在听课时遇到的课例,该课例名为《我是赞美大师》。它的导入环节与主题相关度比较高,设计的也比较巧妙。    
《我是赞美大师》导入:手势表示赞美。
同桌两人面对面,分别用一根手指、两根手指、三根手指、十根手指表示对他/她的赞美,最后再说一句赞美的话。
这个导入活动,通过有趣的手势变幻,既能很好的引出主题,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很快放松下来,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2)活动设计要聚焦
我们在进行课例设计时,有时会出现不够聚焦的问题。也就是说,设计思路比较分散,形散神也散,没有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往前推进[10]。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教学设计者没有清晰的把握课堂主题,对课堂主题的理解不够透彻。  
例如某节有关浮躁情绪的课。第一个环节我们引用了高分留守女孩选择考古专业的新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热门”和“冷门”的不同选择。第二个环节以“热门”和“冷门”切入点,进而引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急功近利等浮躁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浮躁”情绪,并完成浮躁清单。后面的环节是找寻解决“浮躁”的方法,然后分享感悟。
设计完成后,我们发现这节课的设计没能够抓住“浮躁”的一个点深入探索,对浮躁的解读比较宽泛。课例设计者最好能够抓住浮躁的一个点,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学习上的浮躁,围绕学习上的浮躁这个点,步步推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例进行了修改:
在导入环节准备一些颜色各异的心声小气球,气球里装着不同的心声纸条,纸条内容可以是学生们在学习中想实现某些目标但却患得患失,浮躁不安的心情。例如担心考不好、担心保持不住当前的名次、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静不下心学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只,并取出其中的纸条,依次在班上宣读。宣读完以后,教师请学生总结下这些心声的共同特征,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远离浮躁,宁静致远。
第二个活动教师让学生完成并分享自己的浮躁清单(浮躁表现和浮躁原因)。
第三个活动设计为“浮躁清单”漂流瓶,主要是探索解决浮躁的方法。
第四个活动是课堂感悟,我们设计了一段文字,让学生填写完整,进而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提升。文字如下:
今天,我了解了自己的浮躁情绪,原来,它的出现是因为(                  ),我也认识到,如果我不想再见到它,我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直面我的浮躁情绪,直到它不再出现。
三、学生的开放度与参与度
学生的开放度与参与度指的是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卸下防备、打开心扉、主动分享、积极体验、互动交流的程度。学生的开放度与参与度与我们的活动设计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从活动设计入手,使得我们的活动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
(1)问题设定多与学生相联结
我们在上心理健康课时发现,在某些活动环节,学生可能只是在迎合老师,并没有真正的有所触动。之所以会这样,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设定的问题不够深入,与学生的自身联结不多。
当我们的活动设计只是针对案例或特定情境去讨论,不去与学生自身去连接,就会导致学生的代入感不强,进而无法真正触动学生[11]。
例如,我们来看下面一个课例其中的两个环节。
环节一:播放一段父子冲突的视频,视频内容是父亲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玩手机,父亲忍不住批评了儿子,儿子一气之下冲出家门。
问题设计: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学生分享了很多,例如我会很伤心,也会很内疚,我会更理性的处理。这样的回答还是不错的,但是总感觉隔了一层,如果学生能顺便联结一下自身,也许效果会更好。例如让学生分享下生活中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冲突,当时你的感受如何,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问题可以修改为:请同学们分享下生活中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冲突,当时你的感受如何,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环节二:聆听歌曲《爸妈谢谢你》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感谢父母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上去好像比较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是很多学生在分享的时候,是比较官方的,宽泛的,例如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陪伴、父母的伟大、父母的辛劳,但是并没有谈及自身,没有更深入的分享。
此环节我们可以设计为“我的感恩音乐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想要感谢父母的地方(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某个感动的瞬间),当学生分享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音乐(如天空之城之类的比较应景的纯音乐),如此学生的分享可能更容易触动他们的内心。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校园欺凌主题的心理课,尽量不要让学生联结到自身,因为这个话题太敏感,不适合在课堂上去过多暴露。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可以借助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引导学生分享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2)灵活运用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我们心理健康课比较常用的一种活动设计,如何让案例讨论也能够出彩呢?若要让案例讨论出彩,我们在结合案例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设计有多元化答案的问题,避免比较单一的,无法展开分享的问题。
例如下面这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高二学生陈铭和王毅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平时陈铭帮了王毅不少的忙。比如:王毅做值日生时,陈铭一起帮他打扫教室;在放学的路上,陈铭骑自行车带王毅回家。这天,陈铭因贪玩忘记做作业,第二天上学时,他找到王毅,想抄一下王毅的作业。王毅心里左右为难,一边叹气,一边不乐意地把作业借给他抄。”  
问题设计:如果你是王毅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的回答无非两种,一种是:给他抄吧,反正平时他帮了我很多忙。一种是不给他抄,我要勇敢拒绝。而事实上,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给我们的答案更直接,那就是“给他抄呗,兄弟之间,这有啥。”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把案例设计的更具有两难情景,或者在问题的设计上更有技巧,更容易让学生展开分享。结合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问题设计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像王毅一样内心感觉这样做不对,但是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的事情,或者别人请求的事情不涉及对错,但是自己确实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满足别人的请求。请同学们分享下在你的生活中,曾经有哪些让你内心不愿意却最终答应的事情?

(3)用简单有趣的活动触碰深刻话题
    我们在上心理健康课时发现,与往届相比,现在的高一学生相对更加敏感和封闭。以我们设计的一堂以阿德勒心理学“课题分离”为主题的心理课为例,本节课从“认可需求”入手,引导学生对课题分离进行探讨。但是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虽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小设计,但是学生在分享自己的“认可需求”时,讳莫如深,不愿意主动分享。诸如此类的困境还存在于“追求优越的无力感”主题课堂中让学生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无力感、“心情百叶窗”主题课堂中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化事件等等。基于此,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以简单有趣的活动卸下学生的心理包袱,不着痕迹的引领学生去触碰一些对他们来说比较有顾虑的话题。依旧以“课题分离”这节课为例,课题分离的过程其实也是“甩锅”的过程,即为我们的烦恼这个“锅”找到真正的主人。基于此,我们以“甩锅”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甩锅”游戏,初步认识和了解“课题分离”,通过寻找“背锅侠”,深入体验和感悟“课题分离”。这样的设计,既简单有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又能触碰深刻话题,提升学生的开放度。
(4)绘画活动的有效运用
某些活动环节如果想要用绘画的方式来进行,若要不落俗套,不能泛泛的画,需要能够澄清学生内心,对学生有指引性和导向性。例如“点亮你幸福的火花”这节优质课(上海优质课),在绘制你的幸福“火花”图时,要求学生绘制过往经历中带给你幸福快乐的人。绘制完成后,组内互相交换彼此的幸福火花图,倒计时计依次传递给组内每一个小伙伴,请同学们为你喜欢的火花图盖一个幸福火花章。
四、课堂生成度
课堂生成度指的是教师在上心理课时能否留出弹性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分享互动,结合学生的分享,在师生对话中,生成更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感悟。若要做到这一点,心理老师在学生分享后,不能够只是简单的肯定,可以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适当的提炼,或者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和澄清,如此方能让我们的课堂有更多的生成。
五、教师个人辅导的技术
  在心理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人辅导的技术对提升课堂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课堂的生成,还有助于处理课堂突发情况。
(1)倾听、重复和澄清技术
心理老师可以利用心理咨询中的澄清技术,对于学生的回答做适度的澄清,也可以使用重复技术,即重复学生所说的话,,以此来加深大家的印象,也让这节课变得更加走心。举个例子,有学生在自信心这节课上分享收获时,这样回答:要相信生活会有光,只要我们选择相信,我们就是最棒的。我们心理老师可以这样回应:要相信生活会有光,只要我们选择相信自己,我们就是最棒的。感谢你的分享,让老师也收获许多。这样就比“回答的很好,很棒”似乎要好一些。
(2)能够及时处理学生的突发情绪。
在上课时,有些同学会暴露出一些情绪,有的老师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但不知道如何处理。心理课我们无法针对某个学生展开过多的心理疏导,但是适当的安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一节感恩的心理课,学生在分享与父母的比较温馨的画面时,情绪变得非常激动,老师可以上前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老师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情。老师相信这些温馨的画面对你来说,一定有着很深的意义,感谢你的分享。如果方便,也可以让同学们用竖大拇指点赞或鼓掌的方式鼓励下该同学。
六、小结
综上所述,若要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需要我们从五维视角进行研磨,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心理课真正走入学生内心,让学生能够卸下心防,真诚的交流和互动,并获得沉侵式的体验。
我们常说知易行难,要上好一节心理课,需要我们不断的打磨,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始终坚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为学生多上课,上好课,那么我们的力量终将会汇聚成汪洋大海,为我们的孩子撑起一片心灵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8(8):1.
[2]麻馨月.心理健康课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及情绪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23(16):4-7.
[3]成国萍.关于如何上好心理课的几点思考[J].大众心理学,2020,3:22-24.
[4]尤迎九.如何激活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J].江西教育,2021,10:13.                                   
[5]张丽芬.如何上好一节心理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3-35.
[6]胡艳.心理教师怎样上好心理课[J].心理健康,2021,6:40-41.
[7]高学敏.有一种课,叫心理课![J].大众心理学,2021,9:17-18.
[8]徐宏飞.体验式课堂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度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21,14:90-91.
[9]李玉荣.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促进学生深度体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5:29-31.
[10]林婉青.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9:41-43.
[11]林仁霜.准确把握三个关键,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心理课《画说心情》为例[J].福建教育,2021,17:44-45.
(本文在滕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中获得好评,荣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Classroom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Course from a Fiv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Liangxisheng,Liu Wenwen
(Tengzhou NO.1 High School, Tengzhou Shandong Province, 277599)

ABSTRACT: Having a good mental health class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grow, but also teachers to achieve growth. So, how can we create high-quality mental health courses? This article shares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classroom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courses from a fiv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achieving teaching ives, the logic of teaching processes, students' openness and participation, classroom generation, and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personal tutoring by teachers.
KEYWORD: Mental health course;Teaching Design; Classroom Practice


作者姓名1:梁西胜
联系电话:18363735529 
电子邮箱:575671691@qq.com
地址: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人和蓝湾西门
作者姓名2:刘文文
联系电话:13475246227
电子邮箱:575671691@qq.com
地址:山东省滕州市学院路669号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东校)

作者简介:梁西胜(1987-),男,汉族,山东滕州人,教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刘文文(1985-),女,汉族,山东滕州人,理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教师,擅长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