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警惕心理课在中小学课堂实施中的创伤性唤醒及应对策略

文章题目:警惕心理课在中小学课堂实施中的创伤性唤醒及应对策略

作者姓名:谢孟媛

文章摘要:心理教学活动导致的创伤性唤醒是指在心理课堂中学生创伤性记忆的重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心理课堂中创伤性唤醒产生的原因,影响和相应对策,旨在指导心理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和恰当教学材料的选择,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反应,让心理教学活动为学生心灵成长提供更好的滋养。

关键词:心理课,青少年,心理创伤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路428号星汇学校

邮编:215000

联系人电话:17366398450

邮箱:1097969467@qq.com

课题相关: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家校社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2021/Q/02/030/09

       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开展的活动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众多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趋势,许多老师开始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联动认知疗法,艺术表达性治疗,精神分析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的观点和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加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推动团体动力的形成。
       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的受众人群以成年人为主,未经妥善处理的隐喻材料也可能会引发学生过往的创伤性记忆。如果授课教师的能力素养尚不成熟,没有给予充分及时的安抚或反馈,则容易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伤暴露,需要在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修复。甚至导致有些老师误认为“学生上了心理课之后反而心理问题更多了”,这是任何一位心理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基于此,本文通过学生创伤性唤醒的可能性原因,影响及相应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意图更好地规避此类情况发生,让心理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心灵之花绽放的秘密花园。

一、心理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创伤性唤醒的原因分析
(一)、学情把握不准确,忽略特殊情况
当前中小学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较少,因此一位心理老师通常要跨年级甚至跨学段教授课程,班级数量众多导致教师不能充分掌握每个班级的学情,从而在课堂活动的选择上存在一定试错性。例如某班级一位同学的妈妈在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后,正处于心理应激期,心理老师恰巧在班级开展了一节生命教育,引发了孩子强烈的情绪波动,在课堂上泣不成声,教师只得暂停上课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失控。
(二)、活动设计不匹配,隐喻不恰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题通常与青少年心灵成长发展中的八大主题相关,分别是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生活适应,情绪管理,坚强意志,行为动力和珍爱生命。要促进心灵真正的变化必须突破潜意识的防御力量,这就促使课程设计必须推陈出新,摒弃直接的知识灌输,通过多种形式的隐喻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的改变。
       但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创伤防御系统相当不稳定,如果隐喻材料不恰当,容易导致学生过度的猜想和卷入,导致创伤性唤醒【2】。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人生选择的心理课时,使用了“我的重要五样”这样一个想象活动,让学生冥想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五种人或物品,然后逐一丢弃直至选择出最不能割舍的一样。小学低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程度较低,很多孩子尚未完全适应校园生活,在“丢弃自己最心爱的人或物品”的想象中就容易唤醒分离焦虑。
二、心理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创伤性唤醒的影响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与治疗对工作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因此课堂并不是深入谈论个人问题的合适场所,更不是探讨个人创伤性记忆的合适时机。学生个人创伤的暴露就可能像被重新撕开但却没有及时上药包扎的伤口,只能独自隐隐作痛。如果心理教师没有在课后及时为学生安排进一步的辅导追踪,并对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做好澄清回应,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
        从团体发展角度来看,个别学生的表现及相对应的教师回应会形成对班级全体学生的示范作用。如果示范不成功,后续心理课堂中的团体动力将更难汇聚,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也就只能继续掩藏。同时其他学生如何与表露出创伤的学生继续相处,创伤性问题如何做好保密,是否有可能产生孤立或霸凌问题,这些也将是班集体需要思考的难题。
三、心理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创伤性唤醒的对策
       心理活动课中出现的种种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是难得的真情流露,黑暗破裂的缝隙处也是阳光能够照进来的地方。创伤的唤醒并非糟糕至极,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及时恰当地反馈。例如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讲述的创伤性事件不能全然接纳,使用“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我们一起给这位同学鼓鼓掌加加油”这样的简单回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创伤暴露后的无助感。给予以上分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对心理课堂中出现的创伤性唤醒进行干预。
(一)提前了解学情,完善“一生一档”
       了解学情是准确把握课堂效果的前提,心理健康课虽然通常是一周一节甚至是两周一节,但是心理老师仍然需要提前了解班级大致情况。比如提前打印好学生名单,和授课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明确最近班级内是否有重要事情发生。还可以提前几分钟达到授课班级,向班长或心理委员询问班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逐步完善“一生一档”制度对完整掌握特殊学生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特殊学生或班级的定期回访能够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需求安排心理主题,设计相应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把握发展阶段,避免活动噱头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相应年级,心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目前的情绪,认知及行为发展阶段,妥善地使用心理活动,尽量不适用一些对未成年人冲击力太强的字眼,例如“我的墓志铭”,“生命的最后一天”等。心理活动贵在有效,一味求新求异只顾抓人眼球,在实际课堂实施时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解释活动规则上,学生体验的空间就被挤压了。
(三)提升教师素养,课后追踪反馈
        心理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面对课堂中学生的创伤性反应做到“稳住当下,准确共情,联系现在”。“稳住当下”是指教师本身对学生创伤性唤醒的无条件接纳。心理健康活动课虽然形式内容多样,但依然有其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创伤性唤醒属于课堂突发情况,往往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心理老师在这里需要暂时放下对课堂完整性的追求,关注学生的新生长点。
      “准确共情”是指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剖析是一种十分有勇气的行为,也是学生再一次面对创伤,克服挫折的大好机会,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支持至关重要。使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经典回复,例如“你当时真的很不容易”,“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或者“我很遗憾当时不在你身边,但今天听到你这样说,我们都感到很骄傲”,学生比较容易较快平静下来,但切忌用一些空洞华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无意义的激励和赞赏。有些老师可能会使用无意义的比较和打趣,例如“你觉得你当时很伤心,看看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你更不幸的人啊!”,这也是学生非常反感的。
       “联系现在”是指在学生情绪得到平复后,教师不宜在创伤事件处停留过久,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帮助学生发现创伤背后的积极意义。比如当学生回忆自己以前被同伴孤立的经历后,教师进行充分的共情后可以通过“问题普遍化”和“提升希望感”这两个角度继续引导学生。例如:我看到你真的非常重视朋友,也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我想没有人不需要朋友(问题普遍化)。现在你来到了新的班级,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同学呢?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呢?(提升希望感)。对于成长需求特别强的同学,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过去的经历你觉得对以后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心理教师还需要做好课后反馈追踪,必要情况下联合班主任和家长,以便提供更加及时恰当的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https://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2】夏卓妍.心理创伤应对机制的探讨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从集体主义背景出发[J].心理月刊, 2023,18(6):192-194. DOI:10.19738/j.cnki.psy.
2023.06.06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