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下简称“心理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最重要的载体,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其他课程由理性到感性,由外及内的特点,心理课基于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侧重于从感性到理性,由内向外。因此,课堂中的心理教师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搬运工,而是承担着陪伴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这需要心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沉淀、发酵、再创造,引领学生感知、领悟、创造性地修通自身的思维、认知以及行为,从而实现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李鑫,2020)。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用好教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序推进课堂教学以及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的过程中,如何选好教学素材,并将其融入心理课堂,是心理教师在备课及课程设计时经常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心理课的教学设计鱼龙混杂,教学素材的运用上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心理教师对于教学素材使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通过问卷星在心理教师当中开展问卷调查。
心理课堂教学素材选用状况调查
1.研究工具:问卷包含7个题目,第1-5题用于了解心理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使用状况;第6-7题用于了解心理教师在选用教师素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研究对象: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均为有上心理课的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共计56名。
3.研究结果及分析:
(1)大多数老师平时会留意或经常留意累积教学素材;在平时备课中,选用教学素材所耗费的时间占总备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及以上。由此可见,教学素材在备课或课程设计中有一定的重要性,许多心理教师平时有累积教学素材的习惯,且在备课过程中愿意花较多的时间于准备和设计教学素材。
(2)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心理教师最常使用的素材类型前三位分别是视频、图片、案例;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素材类型前三位分别是视频、游戏、绘本;心理教师认为课堂效果较好的教学素材类型前三位分别是视频、游戏、案例。由此可见,视频类素材是教师及学生都比较喜欢且最常用的素材类型,游戏类和绘本类素材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但在素材选择及课堂教学组织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使用度低于视频素材。
(3)综合第6题及第7题的调查结果,心理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困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素材选择方面的问题为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素材、较难找到切合主题的素材、现有的很多素材已用过而陷入素材创新的瓶颈、如何选择更贴近学生需求的素材、许多教学素材涉及版权问题,难以下载使用;
在素材加工处理方面的问题为备课时间有限而没有时间整理加工原始素材、缺少对原始素材加工的信息技术能力;
在素材分析方面的问题为不知如何深挖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学生无法理解素材的内在含义。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素材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素材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生动地呈现课堂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在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素材相联系的过程中,有力地锻炼了课程设计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及授课能力。综合本次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素材的选择、加工处理、呈现、分析及回归五个方面结合相应的教学案例阐明教学素材的运用。
教学素材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素材的选择】
心理课中教学素材的选择存在偏离学生、偏离教师、偏离生活、偏离目标等问题。面对纷繁多样、良莠不齐的各种素材,怎样才能从中挑选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发挥良好课堂效果的教学素材呢?
1.目标性:教学素材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在课堂的设计上,如果没有处理好素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反而容易造成教学事故。素材不在于多,在于精,选好符合教学目标的素材才能体现素材的价值,更好地衔接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例1】以面向一年级的《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团体开始的环节首先选用谜语素材引出“书包”这一谜底作为本课的“主角”;接着,进行游戏素材“书包里有宝藏”,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说的内容,迅速在自己的书包里找出来并放在桌面上,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平时整理好书包和没有整理书包的差异,体验整理书包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该环节的两个素材紧扣主题和教学目标,并且有较好的内在衔接,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2.科学性:网络提供了丰富教学素材,但也具有双面性,多样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素材的真实性有待证实。有些素材新颖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违背科学性,制造错误的导向。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科学,心理课堂中素材的选择不能仅仅为了有趣好玩而随意选择,素材的选择尤其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等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例2】几年前,在微博、微信上多次出现“人体情绪热量图”,为了赶上热点,一些关于心理课的课程设计及心理主题讲座也引用了该素材内容以体现新颖性,内容大致是“芬兰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产生不同情绪的时候身体各部位的体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项研究共召集了700名来自芬兰,瑞典的受试者,收集了他们面对文字,故事,电影和面部表情所做出的自然情绪反应,同时记录他们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根据温度的高低标上不同颜色,制成一份体温地图,实验表明不同情绪真的导致不同部位的体温变化”。乍看起来似乎有趣且科学,但查阅该研究的原始出处可以发现,由于一些平台翻译不到位或阅读不认真而曲解原文献的含义,真实的实验方法是给受试者展示一个写有各种情绪的词语和相应表情的转盘,要求他们想象各种情绪并且在一个人体图上标注出自己在想象的同时身体的哪些部位感觉增强或者减弱了。原文的研究结论是即使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同一种情绪在主观上反映到的身体部位是较为一致的,并没有测体温更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热成像图。由此可见,网络上的很多素材鱼龙混杂,需要教师对其科学性进行鉴定。
3.实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偏离了学生,课程便偏离了教学的主体。在目前的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着盲目选择素材、随意堆砌素材等问题,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实际情况、兴趣点、习惯等;同时,信息化时代,信息共享便捷,很多教师直接从网络下载教学素材,没有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就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在授课时机械地按照素材进行而缺少心理课的灵动性。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一方面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在充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的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另一方面,考虑素材是否与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教学能力相匹配,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符合所教的学生的课才会成为一节合格的心理课。
【例3】以《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该课即是针对刚步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设计,该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书本书包的新鲜感想带着书包,以及不懂得整理书包,经常把所有课本都背在书包里,长期以往,容易导致肩背疼痛等问题。该课通过认识书包的环节帮助学生增加对书包的珍惜,让书包成为自己亲密的陪伴对象,减少学生害怕上学、孤独等消极情绪;在激发学生对书包的喜爱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整理书包,并现场进行体验和练习,通过每天整理书包,增加积极情绪体验。该课在一年级的学生当中上课效果很好,能够充分调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盲目地将该课用于中高年级的心理课则不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及认知特点。
4.时效性:过往的教学素材受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数量少且质量偏低。以视频资料为例,在初始阶段视频分辨率、字幕、配音、制作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观看体验和效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下生成的视频好;另外,随着社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一些理论知识可能被更新或推翻、社会公众人物可能因违法事件塌房等,一些素材随着时间的发展已不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或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素材在选择时要考虑其时效性,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素材的加工处理】
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对教学素材进行挑选后,接着就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而不是直接将原始素材放进教学当中。
1.按照教学需求对教学素材做“加减法”:基于教学目的,综合考量课程各个环节在时间、内容上的安排,去掉教学素材中多于的、不合适的信息,简化素材的使用;增加原始素材中缺少的信息,丰富素材内容。
【例4】以一年级《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在该课初始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网上找到一段生动有趣的以“小书包”为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其烦恼的小作文,将其复制粘贴到课件当中,拟通过呈现书包的烦恼帮助学生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使用书包时存在的问题。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初始的设计为教师念出来,学生听完归纳小书包遇到哪些烦恼。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效果不佳,原始的素材文字多,缺少逻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较难找到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笔者将小作文进行简化,在PPT呈现时进行分段,每一段即为一个问题,并用红色标注了关键词,方便一年级的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素材,合理剪辑,巧妙改编:找到完全符合心理课主题并切合教学目标的素材是比较困难的,教学素材一般需要进行剪辑才能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对素材做适当的整理与取舍,提高素材的使用价值。
【例5】以《我是小学生啦》一课为例,《小阿力的大学校》这一绘本故事的呈现除了采用教师讲故事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完整的视频一般需要11分钟左右,由于故事节奏比较慢,时间拖沓学生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因此在下载了完整的视频后,笔者对视频进行删减,并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加快视频的播放速度(加快为原来的1.2倍),最后剩下7分钟左右的视频,这样子的时长一方面更贴近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水平,另一方面也不会耽误其他环节的开展,更符合每个环节的用时设定。
3.与时俱进,改编创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素材的使用也应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更新;另外,教师还需要能够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创新,设计新颖有趣又富有意义的素材。
【例6】笔者曾在2023年5月14日设计了《偶像的力量》一课,其中第二个环节基于近几年爆火的蔡徐坤现象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视频回顾网友恶搞蔡徐坤的现象,接着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完视频的感受,许多学生平时生活中都有看过这些视频但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些视频的意义,因此结合学生的思考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辨的意识;最后,通过视频了解恶搞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意义,引导学生懂得分寸,尊重他人的感受,不随意恶搞。但在2023年6月底,蔡徐坤被爆“强制他人堕胎”而塌房,多平台下架关于蔡式的所有视频。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热点情况对原有的教学素材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事件发展的真实形态,帮助学生获得对事件的真实认知。
4.实践后改进:教学素材即使经过深思熟虑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进行调整和修改,才能保证素材更贴近学生,课堂效果更佳。
【例7】以《我能整理小书包》一课为例,该课最后一个环节为“书包整理大赛”,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整理书包的过程,基于心理课体验性的特点,笔者第一个版本的教学设计是全班同学进行整理书包,时间大致为6分钟,到时间后老师挨个检查学生的书包是否整齐达标,在两个班级实践后发现该环节的纪律较乱,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书包;于是,笔者对素材进行修改,改为每个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参与PK,在一个班级实践后发现,由于后排的学生距离讲台远,看不见,就会站起来,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就讲话开小差,课堂记录同样不佳而且学生参与度低;笔者又进行第三次的修改,坚持用回全班学生都动手整理书包的设计,但在开始比赛开始前提前和学生讲明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确整理的过程中以及整理好书包后需要做什么,最后老师随机抽取8名同学进行检查,检查不过关的下课后需要重新进行学习。实践后发现,第三个版本的效果很好,既实现了全班参与整理的设想,又保障了课堂纪律。
【教学素材的呈现】
在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后,接着就需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素材呈现给学生,教学素材只有呈现给学生才能发挥其教学价值。
1.把握课堂,相时而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素材呈现的时间、方式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得进行调整。同时,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经过思想碰撞可能会生成一些优质的教学素材。这时,教师不妨借题发挥,对预设的素材有所取舍,将学生讨论的焦点作为新的教学素材适时呈现。
【例8】以例8中两个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矛盾的状况为例,其实该事件即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在制止两名学生互打、确保学生安全健康后,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对刚才事件的经过进行复盘,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和认识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更妥当的处理应对方法。这样的灵活处理不仅对于当事人有教育作用,对于班上其他旁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个案例还可以收集归纳成为一个很好的人际相处或情绪管理课的素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需要把握的,适时抓住有利于教学和促进学生成长的生成点,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灵动性。
2.借助多媒体呈现素材,追求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从黑板到电子白板,从粉笔、纸张到多媒体设备,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在不断变化。多媒体设备集声像、图像、文字等形式于一体,在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逐渐成为了广大教师日益忠爱的教学辅助设备(卢小丽,2014)。
【例9】以《我们也能守规则》一课为例,该课的第二个环节为探索“心理课的规则”,第一个部分的素材为情境题,考验学生在不同情境会如何做,直接用文字呈现略有些枯燥,让学生进行表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又比较难,因此,笔者在设计该课时利用希沃软件的游戏PK功能,两名学生在屏幕前,大屏幕随机呈现问题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按钮,通过PK的形式开展更能够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兴趣;接着是和学生讲明心理课的课堂规则,如果直接通过文字呈现显得有说教的味道,于是,笔者借助希沃分类游戏的功能呈现素材,邀请学生将屏幕中出现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别放进“可以”或“不可以”的框框里,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素材的分析】
教学素材运用中,如果没有深入地挖掘素材的精华,素材与教学内容缺少深层联系,反而成了课堂的累赘。因此,在呈现了素材后应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意义,对教学素材进行升华处理,充分发挥素材的教育作用。
1.明确意图,巧设问题:在呈现教学素材后,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目标,以点带面,难易适中,切忌问题过大、过宽,指向不明。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启发他们获得有益的认知。
【例10】以《轻轻地,说再见》一课为例,该课是面向小学中年级的生命教育课,借助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展开,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情绪化解悲伤,珍惜美好的情感记忆,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为观看视频《尽管我们手中空无一物》,视频讲述了羊妈妈因为失去心爱的孩子而一蹶不振,已升入天堂即将转世的小羊不忍看到妈妈难过,于是将自己的毛剃下来,编织成绳子爬下云端,想要见妈妈最后一面。羊妈妈感知到了小羊的存在,于是她擦干泪水,继续将未完成的毛衣织好,由风儿带到了小羊的身上。穿上了新衣的小羊带着妈妈的爱与祝福,了无遗憾地成功转世,而一直默默守护着小羊的狼守卫则将绳子化作了满天繁星。初始的设计为学生观看视频后自由分享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观看视频后学生的感受不深,无法深入理解视频的精髓。因此,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在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层层递进的提问,问题包括“羊宝宝离世了,羊妈妈是怎么样振作起来的?羊宝宝跨过小河后,什么东西消失了?什么东西还在?这个东西代表着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只要我们还记得温暖陪伴我们的人,他们就像从未离开那样,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逝去。
2.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在对教学素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还需要挖掘素材与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素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加强对教学素材的理性认识,使教学素材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例11】以《成为试卷喜欢的小孩》一课为例,该课基于低年级学生进入考试阶段的现状,通过绘本故事《考试卷离家出走》引导学生在认知上知道面对考试出现紧张的心情是正常的,在行为上努力做到试卷喜欢的小孩的四个标准;能够发现身边有趣好玩的事情;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多想想解决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故事分为三个片断播放,每个片断播放后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回归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如问题“害怕考试的小女孩想到了离家出走,这个方法怎么样?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期末考试就要来了,你会对试卷说什么,让它愿意来到你这个小孩手上?”从故事到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素材的回归】
在经历了选择、加工处理、呈现、分析后,最后一步是对教学素材进行总结和升华,回归到教学主题。
1.梳理归纳:对教学素材进行回归,不仅起到整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完成个人知识的内化生成过程的效果。
【例12】以《成为试卷喜欢的小孩》一课为例,该课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也许我们还是会害怕考试,可贵的是我们拥有勇气,还有努力!愿同学们带着微笑,走进考场!”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总结了本课的要点也给予了学生鼓励和期望。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升华素材: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给予学生表达自己对素材的理解和看法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表达的机会,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例13】以《轻轻地,说再见》一课为例,最后一个环节在观看视频及提问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升华“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只要我们还记得温暖陪伴我们的人,他们就像从未离开那样,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逝去”。
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不是所有进入课堂教学的素材都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始的教学素材需要经历一定的筛选和加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田晓晶,2016)。教学素材于心理教师而言正如食材于厨师,高明的厨师首先要善于选好食材,但只有好的食材仍不够,如何用好食材也是一道菜肴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心理教师选好课堂素材、用好课堂素材,才能建构灵动的心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鑫.(2020).中小学心理课堂素材拓展的依据与途径.辽宁教育(16),60-62.
[2]卢小丽.(201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及其选用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3]田晓晶.(2016).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信息
姓名:林贝
工作单位: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
通讯地址:惠州市惠城区红楼路88号
邮编:516000
联系电话:13352661570
不需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