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盈熙(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510030)
摘要:以活动课为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体验、感悟和分享。在心理活动课堂上使用约定,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为探讨课堂约定在心理课上的使用效果,对广州市728名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约九成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过约定;(2)近三成教师在每次课前准备阶段均会提及约定;(3)超六成教师认为课堂约定对上课的效果有帮助;(4)约四成教师认为心理课约定具心理课特点。最后,就心理课堂约定提出有效建议:约定应根据课堂需要、学生发展情况进行“量身定制”,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可灵活使用不同的约定策略,体现出心理教师独特的专业性。
关键词:课堂约定;中小学;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类学校课程往往以活动课为主,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课程,功能是“发展性”的[1]。课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重体验、感悟和分享,而不是让学生如学习文化课一般学习心理知识,但可通过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提升应对技能,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基本性质为“活动课程”和“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的课程性质体现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模拟场景,成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充满弹性的一门课,心理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辅导目标、内容、策略等等,体现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发展性团体辅导”的课程性质兼具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辅导对象是全班学生,目的在于激发潜能,是否达到目标取得实效取决于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和真情流露、学生同伴的积极倾听、分享与互助。教师需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理解、真诚、接纳、支持、鼓励、关爱等基本辅导态度,及一定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技巧[2]。
课堂教学包含“教”与“学”的行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上,需依据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稳定操作规范[3]。心理活动课强调情感体验,更多地关注心灵深处的感受和心弦的触动;活动课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允许“讲错话”,不放弃必要的价值引导;活动课对团体辅导技巧性有要求,注重倾听、接纳、执中、共情、重述、情感反映等技巧;活动课“重体验,不重认知”[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到,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是以他律、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判断的;小学的中高年级阶段是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初中及之后属于公正道德阶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会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特点,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出发,在心理活动课上使用课堂约定,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
关于课堂约定,有教师将其定义为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语言、合作交流、学习活动、知识反馈等进行商量并确定,认为这是建立在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一种商定。对课堂行为进行规范与约定,能更好地帮助教师管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5]。教师和学生可以就学生的课堂行为表达进行约定[6]。由于心理课的活动较多,课上的约定大多关注在发言及倾听两方面,一是重体验感悟分享,二是重尊重理解包容。有教师认为开学第一课是重要的,“善用魔力‘约定’”可帮助打造“心理味”浓郁的心理课堂,有利于打造有序课堂[7]。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多份文件,近期教育部等十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到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8]。心理教师通常借助团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及技术来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这些理论中的很多操作要领及操作技术,虽是对教师技能的要求,但其实适用的主体也是学生,并可体现在心理课的约定上。举例来说,活动课上的操作要领“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操作技术“专注”“倾听”“同感”“支持”“保护”“自我开放”等。换言之,虽然在心理教学设计上大多教师并没有也无硬性要求强调课堂约定,但这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几个词或几句话的约定,是很有意义的。
在不记名自愿填写问卷的728名广州市心理教师中,小学教师占55.49%,初中教师占31.32%,高中教师占9.89%,中职教师占3.3%;任教1-3年的教师占47.25%,4-6年的占13.32%,7-10年的占8.38%,10年以上的占31.04%,各学段心理教师教龄情况见表1。
表1 各学段心理教师教龄情况
学段 | 1-3年 | 4-6年 | 7-10年 | 10年以上 | 总人数/人 |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
小学心理教师 | 206 | 50.99 | 58 | 14.36 | 36 | 8.91 | 104 | 25.74 | 404 |
初中心理教师 | 107 | 46.93 | 32 | 14.04 | 17 | 7.46 | 72 | 31.58 | 228 |
高中心理教师 | 25 | 34.72 | 7 | 9.72 | 4 | 5.56 | 36 | 50 | 72 |
中职心理教师 | 6 | 25 | 0 | 0 | 4 | 16.67 | 14 | 58.33 | 24 |
关于是否在心理课上使用过课堂约定的问题,90.11%的教师表示使用过,其中89.11%的小学教师、93.42%的初中教师、88.89%的高中教师、79.17%的中职教师表示使用过。各学段不同任教年限的教师使用情况见表2。由数据可见,各学段不同任教年限的大部分教师均有使用过课堂约定,占比低于8成的群体为小学任教10年以上、中职任教7年以上的教师。
表2 各学段不同任教年限的教师使用课堂约定情况
学段 | 任教年限 | 使用过课堂约定 | 没有使用课堂约定 | 总人数/人 |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
小学 | 1-3年 | 194 | 94.17 | 12 | 5.83 | 206 |
4-6年 | 53 | 91.38 | 5 | 8.62 | 58 | |
7-10年 | 34 | 94.44 | 2 | 5.56 | 36 | |
10年以上 | 79 | 75.96 | 25 | 24.04 | 104 | |
初中 | 1-3年 | 102 | 95.33 | 5 | 4.67 | 107 |
4-6年 | 32 | 100 | 0 | 0 | 32 | |
7-10年 | 14 | 82.35 | 3 | 17.65 | 17 | |
10年以上 | 65 | 90.28 | 7 | 9.72 | 72 | |
高中 | 1-3年 | 22 | 88 | 3 | 12 | 25 |
4-6年 | 6 | 85.71 | 1 | 14.29 | 7 | |
7-10年 | 4 | 100 | 0 | 0 | 4 | |
10年以上 | 32 | 88.89 | 4 | 11.11 | 36 | |
中职 | 1-3年 | 5 | 83.33 | 1 | 16.67 | 6 |
4-6年 | 0 | 0 | 0 | 0 | 0 | |
7-10年 | 3 | 75 | 1 | 25 | 4 | |
10年以上 | 11 | 78.57 | 3 | 21.43 | 14 |
当被问及通常在什么时候提到课堂约定时,约29.95%的教师表示在每次课前准备阶段,约22.66%的教师表示在课前准备阶段按需提及,约13.6%的教师表示仅在学期初第一节时提及,约10.44%的教师表示在活动环节前按需提及,约5.91%的教师表示在每次活动环节前,约5.63%的教师表示在活动分享环节前按需提及,约2.47%的教师表示公约贴于心理专用课室作提醒,无专门强调,约1.79%的教师表示在每次活动分享环节前。
有意思的是,有7.55%的教师在回答此题时表示没有课堂约定,与前一题9.89%没有使用约定的数值有出入,假设所有参与调研的教师均认真完成调查,则有17人可能存在认为自己没有刻意使用过课堂约定,但当进行活动的时候有做出约定的情况。各学段提到课堂约定的情况见表3。
表3 各学段提到课堂约定的情况
学段 提到课堂约定的情况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
贴于心理专用课室作提醒,无专门强调 | 15 | 3.71 | 0 | 0 | 2 | 2.78 | 1 | 4.17 |
仅学期初第一节 | 32 | 7.92 | 41 | 17.98 | 24 | 33.33 | 2 | 8.33 |
每次课前准备阶段 | 135 | 33.42 | 64 | 28.07 | 9 | 12.5 | 10 | 41.67 |
每次活动环节前 | 26 | 6.44 | 11 | 4.82 | 4 | 5.56 | 2 | 8.33 |
每次活动分享环节前 | 8 | 1.98 | 4 | 1.75 | 1 | 1.39 | 0 | 0 |
课前准备阶段,按需提及 | 91 | 22.52 | 56 | 24.56 | 17 | 23.61 | 1 | 4.17 |
活动环节前,按需提及 | 37 | 9.16 | 28 | 12.28 | 8 | 11.11 | 3 | 12.5 |
活动分享环节前,按需提及 | 24 | 5.94 | 13 | 5.7 | 4 | 5.56 | 0 | 0 |
没有课堂约定 | 36 | 8.91 | 11 | 4.82 | 3 | 4.17 | 5 | 20.83 |
在关于课堂约定包括的内容上,调查得到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尊重、倾听;(2)积极参与分享;(3)课堂纪律;(4)保密。词频出现较高是:倾听(285次)、尊重(279次)、参与(133次)、分享(132次)、纪律(122次)、保密(84次)、真诚(81次)、安静(50次)。
心理课堂重活动、重分享,教师在选择课堂约定内容的时候,通常围绕课堂性质进行,希望能营造出一种安全合适分享的氛围,同学们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并对内容进行价值中立,不进行评判。这种内容设定是符合心理活动课堂性质的,然而,其有效性能达到多少,是否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困难呢?
在关于使用课堂约定对上课效果如何的问题上,超六成教师认为课堂约定对上课的效果有帮助的,其中约19.37%的教师认为帮助非常大,44.09%的教师认为帮助比较大,31.73%的教师认为帮助一般,3.16%的教师认为帮助比较小,1.65%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各学段教师对课堂约定使用效果的看法见表4。
表4 各学段教师对课堂约定使用效果的看法
学段 | 帮助非常大 | 帮助比较大 | 一般 | 帮助比较小 | 帮助非常小 |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
小学 | 90 | 22.28 | 188 | 46.53 | 114 | 28.22 | 5 | 1.24 | 7 | 1.73 |
初中 | 36 | 15.79 | 94 | 41.23 | 81 | 35.53 | 13 | 5.7 | 4 | 1.75 |
高中 | 13 | 18.06 | 25 | 34.72 | 28 | 38.89 | 5 | 6.94 | 1 | 1.39 |
中职 | 2 | 8.33 | 14 | 58.33 | 8 | 33.33 | 0 | 0 | 0 | 0 |
在关于实际操作课堂约定遇到何种困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不遵守约定;(2)时间久了使用效果会变差;(3)学生不重视或不理解约定的内容;(4)不知如何应对违反约定的学生等等。
当向教师了解其学校心理课堂约定是否有被其他学科教师推广使用时,约46.9%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其他科目的情况,约40.6%的教师认为心理课与其他科目使用的约定大部分相同,但有部分具心理课特点,约9.34%的教师认为心理课与其他科目使用的是共同的约定,约2.06%的教师认为其他科目没有课堂约定,约0.96%的教师认为其他科目有约定而心理课没有。各学段教师对课堂约定在其他学科中运用的了解情况见表5。
表5 各学段教师对课堂约定在其他学科中运用的了解情况
学段 课堂约定在其他学科的使用情况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人数/人 | 占比/% | |
心理课与其他科目使用的是共同的约定 | 48 | 11.88 | 12 | 5.26 | 6 | 8.33 | 2 | 8.33 |
心理课与其他科目使用的约定大部分相同,但有部分具心理课特点 | 187 | 46.29 | 79 | 34.65 | 23 | 31.94 | 7 | 29.17 |
其他科目有课堂约定,心理课没有 | 6 | 1.49 | 1 | 0.44 | 0 | 0 | 0 | 0 |
心理课和其他科目均没有课堂约定 | 8 | 1.98 | 3 | 1.32 | 3 | 4.17 | 1 | 4.17 |
不太了解其他科目的情况 | 155 | 38.37 | 133 | 58.33 | 40 | 55.56 | 14 | 58.33 |
由此可见,心理课有其独特性,也能体现在约定上,和其他课会有一定不同,心理课堂约定在实际课堂上是有效果的,但在操作的时候教师还是存在困难的,设定好的约定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达成。这意味着,这种课堂约定可以在已有班级班规等约定的基础上,根据课堂需要、学生发展情况进行“量身打造”,增加其有效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活动”这一形式是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积极参与的学生。那么,在课程设计上,可能存在一个活动自始至终,但更多的可能情况是多个活动的串联,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的层层递进。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要进行感知、感悟,通过反思体验构建价值观,就需要投入进活动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并且是深入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教学内容设计,要把握科学性、积极性和时代性;有效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活动性、体验性和多样性;有效推进教学过程,要加强逻辑性、突出辅导性、促进生成性、禁止伤害性[9]。心理课是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安全温暖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活动设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自我表达的适度性,以及当学生真诚发言却受到其他同学伤害时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同时,生成性是心理课的一大特色之一,无法通过教师预先设定,因为它是基于学生的活动参与及体验而产生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都会提到,同一节课,在不同班级,上出来的效果可以完全不一样。一节课,在不同的班进行磨课,每次都能有不同体验。这意味着,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步调及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
在调查中,一线教师关注的约定内容很大程度反映了心理课的课程特点,因此其有效是必然的,然而教师反映的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这也和心理课的特点有关系。如果学生对活动没有兴趣,或者感觉分享的氛围不够安全,自然是很难高度投入参与的。任何一个活动也不可能设计到所有学生都真正愿意去体验及分享。约定中提到的接纳、倾听、保密等等,出发点是好的,但操作起来是抽象的,假如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中感受到安全,又如何能做到“走心”,真正达到愿意表达及真实表达呢?因此,这类约定,学生可能有时候真的无法很好地遵守。然而,并不是说不需要这些约定,反而这些内容是很值得肯定的,因为它传递给学生心理课的价值所在,只是我们需要把这些约定更好地落地入心,而不是依靠这些约定来对学生进行约束。
关于心理课堂约定,一般来说,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低年级的重点主要需要管理课堂纪律,随着年岁增长,高年级更多会跟真诚、互相尊重、保护隐私等有关。为避免把约定变成一种口号,教师可根据课堂灵活使用,不见得需要在全年级全班级使用统一的课前约定,可在大的框架下适当进行言语的变式,或加入一些固定的反馈动作及指令。儿童的连续注意时间有限,分神是正常且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那么约定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帮助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高年级的学生在发言时可约定不强迫分享,安静倾听,争取在互助合作中拉进师生距离。如何灵活操作并有效实施,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并不是简单几句话便能一蹴而就的。可参考在第一课上进行总的心理课堂约定,介绍清楚约定的内容及原因;在后续课程中按需进行约定的细化和调节,合并一些教学方法或策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如情景故事、戏剧表演等等,鼓励学生大胆借助非真实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内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妥善及时回应学生,使之能真正从心里感受到课堂的安全氛围及参与活动后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约定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是有用的,但要充分发挥出其有效性,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师生间的关系、学生的配合程度等等。这需要教师积累出一定的教学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以生为本“量身定制”,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约定策略,体现出心理教师独特的专业性,促进活动课堂的生成性、体验性、充分性。
参考文献
[3] 陈晓瑞. 马建华. 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条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06): 9-12.
[4] 钟志农.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14-315.
[5] 李志明. 做好课堂约定,提高教学效率[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07):106.
[6] 陈春宇. 心理课堂纪律管理:他律与自律的双向建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27): 29-31.
[7] 袁媛. 开学第一课:打造“心理味”浓郁的心理课堂[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30): 29-31.
[8] 王宋芳. 刘致静. 乔志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中国教师. 2018(05): 19-23.
[9] 刘学兰. 杨海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设计与实施[J]. 中国德育. 2023(11): 34-37.
作者:陈盈熙
工作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中区1栋502
邮编:510631
电话:135127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