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唤醒一颗感恩的心——浅谈冥想在心理课中的运用

孔子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为人之本。而这世界上也有三种事情不能等,其中“孝敬父母不能等”最为先。可是,现在还有多少青少年能做到孝顺父母呢?现实的状况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忧心和沉思。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封奇怪的公开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当时,正值***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信中的那个父亲的确很可怜,养育多年终于使儿子实现了他当年的大学梦,却没想到儿子已变成一个只想从他们身上榨油水的人了;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样的父亲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可怜的父亲到底错在哪儿呢?我认为,孩子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们在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了了解我校高中生的感恩意识,本人对我校高一级950名学生进行的一次有关感恩父母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50%的学生:与父母相处不好也不坏,偶尔聊天

52%的学生:会厌烦父母的说教,甚至恨父母

32%的学生:一周与父母聊天的时间少于10分钟

63%的学生:从不或偶尔会主动为家长做家务

49%的学生:不知道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68%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烦恼,也很少主动关心父母

在主观题:“你认为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矛盾)是什么”的回答中,有80%的学生回答:父母不理解自己,与父母有代沟,很容易与父母吵架,厌烦父母唠叨自己的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很融洽,他们极少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且还极其厌烦父母的叮咛与关心,他们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之所以与父母的关系处不好,主要原因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有代沟,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造成的,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的感恩意识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对高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特别是感恩父母的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个简单的调查,可以大致反映出现在的高中生与父母相处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直以来,他们习惯了索取,极少付出,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把责任全部推卸到他人身上,从不懂得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不懂体谅他人的难处,形成了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等不良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学校里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也成为一切感恩教育的基础。在所有的感恩教育当中,我们应该把感恩父母放在第一位。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高中生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高中生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高中生就会拥有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专职心理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利用心理课,对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心理活动课,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怀有感激之情,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但是,怎样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怎样去上好这节课,才能唤醒学生埋藏在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感呢?这成了我不断反思的问题。

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课,由于还没有心理课的统一的教材,因此,很多时候,心理课往往需要心理教师自己去设计课程。关于感恩教育的心理课或者班会课,相信很多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都上过相关的主题,在设计这一主题的课程时,我们大多数都会寻找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视频、文章、歌曲等,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呈现给学生。又或者通过设计一些小活动,例如让学生写下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最感动的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事进行或者通过一些小测试来看看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去思考,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把重点放在亲子沟通的技巧上,通过情景扮演,讨论等方法,探讨一下如何增进与父母的关系等等。

但是,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感觉到,这种教学并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每次给学生上完一节课,自己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上课时学生只是听了一遍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或者思考了一些问题,可是这样的课对学生内心的触动并不大,可能一小部分学生会有所思考,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那是因为学生心底深处的情感没有被触动,没有被唤醒,没有被打开。所以感恩教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节故事课或者是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而已。那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学生的心呢?我觉得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我们应该创设一些活动,去触动学生心底深处的情感,只要这个口能打开,他们的情感就可以被带出来,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好的教学形式才能做到这点呢?本人决定要做出一种新的尝试,把冥想带进高中心理课堂中来。

冥想本是一种源自古印度的修心方法,它是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在长时间反复练习下,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禅修、瑜珈、气功等,但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在许多心灵活动的课程中。以研究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英国人布莱恩·佐瑟夫训逊,也是养成藉由冥想收取心灵讯息的人,他曾说过:“以冥想开启直觉,可获得发明的启示。”

冥想也被运用到各种心理培训或辅导当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高考心理辅导,就会有冥想音乐,它主要用于放松的用途。另外,一些成长类的心灵课程,也会有冥想活动,主要是培训师根据主题的需要,事先选好音乐,设计好对白,让被辅导者在特定的环境下,跟着培训师的指导语进行想象、思考的过程。在特定的环境与指导语的指引下,被辅导者往往能通过冥想活动带出很多内心的东西,从而达到成长和治疗的目的。

前不久,本人籍着承担区的心理教研公开课的契机,向同行展示了一节以冥想为主旋律的心理活动课。这次心理课的主题是《给爱一个出口——感恩父母心理活动课》,希望能通过心理课的形式,把学生感恩的心唤醒。也希望能借此机会与心理同行一起交流学习,探讨一下如何在心理课堂中运用冥想活动的话题。

虽然只是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在冥想活动那个环节,超过2/3的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流露除了感激之情,这里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男同学,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真实地把情感流露出来,静静地坐在那里回忆他们人生当中温馨的、感人的记忆片段。分享时,一个女生这样谈到:“我一直都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一旦他们做了令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我就会发他们脾气、顶撞他们,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爸爸妈妈也很不容易,我根本没有资格向他们发脾气……”哽咽,“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对待他们。”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这样说到:“自己长这么大了,从来都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自己平时还经常对他们不理不睬,我真的很不应该!”说着说着,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再也说不下去了……

当学生进行分享时,我们在座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包括我自己,曾经几度落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给与自己的爱及辛劳的付出。我想,这就是冥想的力量,它能把人心底深处的情感带出来。这种心底深处的情感,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而冥想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冥想,在音乐中,在教师设计的引导语的带领下,让学生找寻记忆的碎片,回忆儿时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从而唤醒学生心底深处的那份情感。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胜过一切的说教。因为我们被深深地爱着,所以我们不能不被感动!同时,我们也会反思自我——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带着这些反思,我们就会在生活中作出改变。

其实被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他们的班主任和在场听课的老师们,他们在课后交流时都谈到,自己在听课时用了好多纸巾。因为他们自己也被感动了。一个听课的老师这样说道:“我很受感动,我不能不被带进去。”另一个资深的心理老师这样说道:“情绪是有能量的,这节课把学生的爱唤醒了,他以后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改变。这种上课方式把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另一扇门打开了。

在评课时,同行们都对这节课新颖的形式和取得的效果作了较高的评价,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共鸣:这样的课把学生的心打开了,它不是通过说教,或者通过其他形式可以做到的。这种冥想的方式用于开展类似的感恩主题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时音乐的选取、上课时的音响效果都非常重要,还有教师的语言、情感也都会影响到课的效果,而这些要素,这节课都演绎得非常到位。

经过了教学实践的证明及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肯定,我认为冥想作为一种新的活动方式,其实是可以被带进中学课堂中来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自行设计一些冥想活动,比如作高考辅导讲座时、理想教育、或者对学生进行某些特定主题的心理训练时也可以尝试加以运用,或者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是,我们在运用冥想时,也要注意某些问题的把握,否则可能会有反作用,下面围绕同行们评课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本人再次进行了反思,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冥想不能滥用,要用好冥想。冥想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深层的体验活动,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主题的心理课,它比较适合运用于那些需要挖深的心理主题,例如感恩,对理想的追求等,又或者是放松类的主题。

第二,冥想活动需要很多要素的配合。它需要一个安静的、比较暗的环境;要有好的音响设备的配合;要选取恰当的音乐;学生座位的安排也比较重要,最好不要做得太正规(像平时上课一样),教师应对座位进行调整,学生间相互最好不受影响为佳;教师的情绪、语调也很关键,语气不能生硬,一定要充满感情,这样才容易把学生带进去。记得本人第一次给某个班上的时候,某一首音乐用得不好,结果就影响了后来学生的分享,后来对音乐作了调整,结果效果好了很多。所以,以上所说的每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哪点做得不好,冥想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第三,关于冥想语的设计问题。怎样的冥想语才是恰到好处的?是应该具体一点,还是应该范围广一点。有个老师就提出这样的意见,觉得我这节课的冥想语过于具体化,主观性强了一点,并带有指责的语气,这位老师认为并非每个学生都缺乏感恩的心和行为,那么在设计冥想语时,教师就要引起注意,你设计的冥想语,范围尽可能广一点,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要让学生的现象局限于教师设计的导词上。关于主观性问题,我个人觉得我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的,因为我觉得现在大部分学生是不懂得感恩的,而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我的冥想词里也设计了一些责备的语气。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觉得上课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带出来的同时,在他们有所反思的时候,在分享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正面的引导。要给学生一个暗示:虽然我们以前做得很不好,很对不起父母。但是,其实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改变,让父母感受我们的爱,感受我们的关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作出改变。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其实在设计课程上都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全面一点,仔细一点。

第四,课后要对学生进行跟进,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冥想是一种深沉的心灵活动,特别是涉及到父母,有些学生可能是失去爸爸或妈妈的,有些学生可能是父母离异的,有些学生的父母在教育上可能存在不良的行为的,这些同学可能会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特别是经过冥想,可能会引发这些问题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做好及时的跟进工作。

事后,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回调,让学生写活动感受。很多学生感触都非常大,超过80%的同学都表示明白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也表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父母、为自己的家多做点事实,要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和难过。对于个别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本人也进行了跟踪辅导,并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很久,反复地修改了自己的教案,也流下了很多的泪水。但是,看到那么多学生的真情流露,看到那些内疚而坚定的眼神,我非常地欣慰,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心理老师的自豪感。

仅仅四十分钟的课堂,或许我们可以做到的并不多,但是只要能在学生心底埋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就好,我相信它总会发芽、生根,在爱的阳光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KI:CDMD:2.2007.097848

2. 郭青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cnki:ISSN:1003-2223.0.2006-03-022

3. 漆智辉.新时期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实践模式探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KI:CDMD:2.2007.018239

4. 蓝梅.冥想,可以调节精神情绪,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5. 冥想改变大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6.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教育评论,2006(l):3235.

7. 何芳.感恩教育:德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8.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9. 唐宗木丹.家校携手,共育孩子感恩之心川.上海教育科研,2005

8687.

10. 金卫东.从感动到感恩[J].思想理论教育,2005(一。):s11.

11. 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光明日报2003

12. 朱小曼.情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 卢家福.情感教学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附录1:《给爱一个出口》教学设计

 

给爱一个出口

 

学情分析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期望。他们总埋怨父母太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从不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生活的忙碌与劳累。因此,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断渗透,还应该寻找一个契机,让学生去感受到父母的给与和付出,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底播下爱的种子,从而去激发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要多孝顺,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为此,我以《给爱一个出口》为主题开展一次感恩父母的心理活动课,希望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与父母相处,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的辛劳,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触动学生情感。

2、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懂得理解父母,体谅和关心父母,并明白用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激发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情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触动学生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悟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父母,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

 

【教学过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