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结构”设计
吴际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摘要: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有好的结构作为支撑,本文区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两种结构形式:一般形式和拓展形式。并对两种结构形式中的三阶段结构、四阶段结构、情境式结构和活动贯穿式结构的优点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一线心理健康教师设计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结构;课程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课程形式,研究者们在课程的性质、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等理论问题方面已经达成较多共识,但在实践方面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设计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非常重要。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使用怎样的结构,在前人文献中鲜有提及。
虽然研究者们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课程结构或形式,并不代表不需要一定的课程结构。一节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结构化的,具有逻辑性的,能让学习者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从良好的结构中领悟知识的逻辑。同时,对于一名刚刚接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而言,一定的结构设计指导,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入门,即便对于一名老教师,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同结构形式,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和突破。
在大量的课程实践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构形式分为一般形式和拓展形式。下面就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形式,及其优势和局限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不同结构形式
(一)一般形式:经典三阶段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教师们最常用的三阶段结构,主要包括导入、主体活动和总结三个部分。一般形式非常适合刚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熟悉并掌握课程的基本设计。
在三阶段式中,全课以导入开始,导入可以是简单的介绍性话语或者一个小活动,主体活动则可以由2-3个活动组成,最后再以总结性话语或一个总结性活动结束课程。这种结构形式的优势在于简单易学,易于操作,教师只需要将相应的资源和活动整合到三个阶段中,就完成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与活动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容易被忽略,教师容易将课程上成活动的简单串联。一些教师常常采用这样的表述来连接各个环节或活动:“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我们再来做一个活动,……下一个活动是……”活动结束,课程也即结束。单独看每一个活动,也许设计得很精致,但把所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活动之间的联系,即每个活动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此外,三阶段结构单一,难以有很大的创新,活动目的聚焦且外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教师的教授浮于表面。
(二)拓展形式
除一般形式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还可以采用拓展形式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四阶段结构、情境式结构和活动贯穿式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1、四阶段结构
四阶段式结构借鉴了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一般结构形式,而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可以看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四阶段结构根据每个阶段的功能定位,分为热身活动、主题导航、探究与体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或环节)。热身活动主要通过一个5分钟左右的简单小活动来帮助学生打开身体,吸引注意,紧接着以3-5分钟的主题导航来引入本课的主题,再通过20-30分钟的探究与体验(可包含2-3个活动)将课程推向高潮,最后用2-5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束课程。整个设计逻辑通畅,并对每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进行规范,划定时间区域,使结构清晰,
四阶段结构实际上是三阶段结构的拓展,在总体结构上两者是基本对应的。二者的差别在于,第一,四阶段式结构将三阶段式结构中的“导入”分解成热身活动和主题导航两个部分;第二,根据每个部分的功能和课程的推进,四阶段结构将导入-主体活动-总结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和划分。将导入定位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做好课程准备的活动,将主体活动定位为根据主题而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将总结定位为总结全课和引发思考的过程。
这种结构形式较之三阶段结构更为具体,对每个阶段有更精准的定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组织资源和活动。同时,四阶段结构遵循课程发展的基本逻辑,也使得课程设计更具连贯性。但这种结构的本质还是三阶段结构,因此仍然可能存在三阶段结构存在的问题,即结构简单呆板,虽然对各个环节的定位进行了优化,如果不稍加注意,仍有可能忽略活动之间的逻辑关联,且由于课中多个活动均指向同一主题,活动目的过于外显,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等问题。
2、情境式结构
情境式结构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境性特点以及情境教学法而产生的一种课程结构形式,主要根据情境的建构及其发展历程来展开教学,情境式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入境-悟境-出境”。即将学生带入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最后还要将学生带出情境。这一结构形式适用于一些具有情绪性,需要角色扮演的课程,如与教育戏剧结合的、心理剧式的课程设计。
其优势在于能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接近生活的学习体验,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情境的发展具有未知性,或者由主体自行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容易引发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思考。但这类结构设计的问题在于,需要关注学生的“出境”,有的教师容易忽略“出境”,认为只要学生在情境中有所领悟,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在课后还一直沉浸在上课时所创设的情境中,认为自己还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并将这种扮演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一些具有负性情绪的情境,如果在授课结束时不能将学生带出情境,就可能影响后续其他科目的课程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见,情境式结构设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善于共情,同时保持理性。
3、活动贯穿式结构
活动贯穿式结构往往采用一个活动贯穿全课,通过对一个活动的反复聚焦和探讨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搭起一座能够连接理想和现实的桥梁,即找到一个符合学生特点又能促进目标达成的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活动进行反复的聚焦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活动前后的变化,并更新经验。例如一个关于“合作”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合作有关的活动,然后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的状态下完成合作活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不能达成活动的理想状态,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成等问题。思考和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做一遍这个活动,体验合作之后活动的完成效果。可见,这个教学设计反复使用同一个“合作”活动,让学生反复尝试,反复聚焦,以推动学生获得经验。这样的结构形式借助活动前后的经验差异推动学生感悟、思考,并有所收获。
活动贯穿式结构和三阶段结构、四阶段结构都是以活动为主导,区别在于三阶段结构和四阶段结构是多个活动的组合,活动贯穿式结构则是反复使用同一活动开展课程。
活动贯穿式结构与情境式结构也都需要创设某种情境或者设计某种“活动”,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活动贯穿式结构中的活动更倾向于是一个促进理性思考,能够反复操作的活动,而情境式结构中的活动则更偏向一个生活化的,具有情绪性的、整体性的故事或脚本。
活动贯穿式结构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没有参与活动之前难以预期活动之后的变化,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人入胜,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这种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特点的活动,并在授课过程中渲染氛围,充分调动思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特点,一般形式和拓展形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一般形式简单易于操作,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入门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但结构单一,略显呆板,也正是由于其易于组织的特点,容易让教师忽略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变成活动串联。拓展形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创新,使教学设计精巧又耐人寻味,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教师的经验、活动设计和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既应熟练掌握一般形式,又应学习和探索拓展形式。
“教无定法”告诉我们,教学没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本文所总结的结构形式并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形式的全部,教师仍然可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的其他可能性。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结构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教师设计课程提供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与个体鲜活经验关联的课程,是有限课堂时空中心灵之间的揣摩和对话,因而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活动和结构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深入解读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根据每种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灵活的设计课程,以达到触动心灵,促进成长之效果。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统合干预研究(2021ZJY1227)研究成果。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北路6号
联系人:吴际
联系方式:18697960053
邮箱:wushudiandi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