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让心理活动课不止于45分钟 ——关于提升初中心理活动课实效性的行与思

让心理活动课不止于45分钟
——关于提升初中心理活动课实效性的行与思
高帆帆 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学 325200
【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当前心理活动课存在“重个人经验,轻科学设计”“重全面普及,轻深度交流”“重活动丰富,轻思考沉淀”“重知识领悟,轻学以致用”等忽略课堂实效性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课堂积累,提出了几点实践建议:课前重视发展需要,课内重视思考沉淀,课外重视理论实践,课后重视评价反馈。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任务单;心理作业;实效性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21)》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兼具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课程不仅应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应用于实际,即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验,让学生自我负责,主动去解决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实效性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与效果,需要注重收集学生、学校相关的反馈信息,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校现存的或者潜在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评价一堂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如何,应关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是否发生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转变。换言之,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单靠一节课,它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带着课上所感所得走进实际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活动课潜在的实效性问题
(一)重个人经验,轻科学设计
   心理活动课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心理老师在课题的选择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由此带来课程设计上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可以结合本校特殊需求或者结合当下时事设计出更贴合学生发展的主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课程安排随心理老师个人经验而定,不能完全适配该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样的课程七年级也在上,八年级也在上,难以区分两个年级辅导的侧重点不同是什么。在学期课程设置中,未能考虑某学段独特的发展需要,起到预防和发展的功能。
(二)重全面普及,轻深度交流
现阶段中小学开设的心理活动课基本上为两周一节,一个学期大致能开出十节课。在有限的课时里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养,还需要兼顾多个主题,包括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涯规划六大主题。仅以学习心理为例,就涵盖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计划等多个主题。所以心理活动课每一次上课的时间都非常宝贵,需要对学生发展中某一个重要的主题进行充分探索。这也就使得心理活动课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有练习课,有专门的时间探讨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学生上一个主题学习中是否还存在困惑,或者学以致用中是否存在困难,都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培根曾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也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有充分深度的交流。
(三)重活动丰富,轻思考沉淀
活动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突出特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发展心理素质。加上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不需要考试的学科,学生学习态度容易松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更投入课堂,会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内容。但这也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心理课就是放松课、游戏课。甚至有些心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会布置作业,只是让学生口头分享课堂收获。然而能站起来分享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生缺乏沉淀思考的机会,教师也缺少收到即时反馈的机会。
(四)重知识领悟,轻学以致用
评价一堂心理活动课如何,往往倾向于课程设计形式是否多样,课程内容是否丰富,而忽略了课外学生是否能真正将课程所学实践于生活中。在心理健康课上,心理老师会紧扣主题布置利于学生践行的课外活动,但其只是将课外的拓展延伸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并未充分重视之,更缺乏对其有效的跟踪与反馈机制。学生在课外是否认真践行了该活动,活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都不得而知。
笔者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多年,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在上好一堂心理活动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一堂课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从心理课堂中获益,从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
二、提升心理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实践
(一)课前:重视发展需要
1.紧跟时代精神:解读新课标
   早在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就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出课程标准,并于2021年进行修订。该课程标准目标中明确指出心理活动课兼具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特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提升应对技能,同时也能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心理活动课的设置要遵从以学生为主体、助人自助、注重活动体验、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2.注重地方差异:结合学校特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父母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缺乏有效的亲职教育知识,亲子之间矛盾冲突较大。加上父母平时工作较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缺少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于学习规律的把握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非常欠缺。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适当增加相关主题的比重,让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更贴近本校学生实际所需。
3.贴合发展需要:剖析学段特点
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需要区分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设置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同样是社会适应主题中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小学阶段只是初步学会缓解升学和考试压力,初中阶段要学会面对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而高中阶段要正确面对升学和考试的成败。笔者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所以在社会适应主题上将侧重点放在发展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课内:重视思考沉淀
1.以写促思:加入任务单
一般来说,心理活动课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碰撞,尽可能避免静态的活动形式。但是“动笔写”更能引发深层次思考,以及覆盖到全体学生。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在课堂中所思所想留下痕迹,推动课程不断深入。笔者重视任务单在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结合不同主题的课程需要,适当地加入写的环节。在一堂培养积极情绪的心理活动课《开心手册》中,笔者结合课程环节,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又有意义的任务单(如图1)。

图1 任务单《开心手册》
一张A4纸通过简单的对折,学生就可以人手一本精致的开心手册。翻开内页,里面记录了这堂课里珍贵的思考和探索。课程结束后,这个手册能起到情绪急救箱的作用。当学生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翻开这个手册,不仅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开心的事情,唤起开心的记忆,还可以查看开心攻略,去做那些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情。在这堂课里,学生探索的成果,因为任务单可以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重要的资源。
2.化零为整:加入成长本
在需要设置任务单的课堂上,任务单都会额外打印在A4纸上。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之后,任务单就面临着要收在哪里的尴尬。有些学生随手一放,也就找不到了。有些学生会比较用心,夹在心理本子中,但由于尺寸不对,不方便黏贴等原由,也极易破损、丢失。那些课堂中珍贵的所思所感,就这样不知所踪。到期末,可能也不剩什么。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成长所得。
通常心理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准备本子作为心理活动课专用的本子,明显这样的作法已经无法满足课程需要。心理老师需要结合本校心理课程所需,设计与之配套的心理成长本。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心理成长本可以包含四个功能区:笔记区,作业区,任务单和附加材料。
从批阅学生作业中发现,总有认真的学生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在心理本上记录PPT上面的重要知识点。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提倡和推广。基于多年学习训练的学生看到笔记区就容易产生操作条件反射,自发地在这个区域记录他们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原来在批改一个年段的学生心理作业中,会有五个左右的学生主动做课堂笔记。有了这个笔记区,平均每个班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做笔记,把老师讲解的重点和同学不错的分享记录下来。这个记录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依据,以及反思课堂设计的重要参考。
任务单集结在一个本子上,保证上课用过的材料都不会丢失,非常有利于课堂的整体性。一个学期下来,任务单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过往的经验、发现自我选择的偏好、总结自身面对困难挑战的优势与弱势、见证自己在不同阶段处理相似时间的行为模式的异同,见证自身在心灵成长上的切实变化。
有些课堂内容需要补充一些学习资料,如果只是在PPT上过一遍,学生可能无法快速地吸收。但是补充在心理成长本上,学生下课后还可以细看,互相讨论,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自我探索系列课程中,有一节课关于《我的气质类型》。学生需要在一节课里完成60道气质类型测评,并找到自己的气质类型。在以往上这堂课时,有一块关于不同气质类型对学习表现的影响,内容比较多,但又很精彩。如果只靠PPT呈现,学生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就非常可惜。但是资料已经给到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再细看。下课后,学生们还会拿着本子讨论彼此的气质类型,意犹未尽。
(三)课外:重视理论实践
1.知行合一:书写行动计划
钟志农老师将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划分为:团体暖身活动、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总结收获,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收获向课外延申。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在生活中,是心理健康课的价值所在。因此心理健康课要根据课堂需要,布置适合的作业促成学生进一步梳理本堂课的收获,强化自身的内心感受,检验自己使用某些心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达到巩固课堂教育效果。通过心理老师的批阅,可以有效地检验课堂效果。
笔者在布置心理作业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所以总是会有一道思考题关于如何行动。在《友谊小船向前行》中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同伴间的人际冲突,笔者让学生思考当未来和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如何结合本堂课所学来更好地处理。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每个人都在结合自己日常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矛盾冲突(如图2)。

图2 《友谊的小船》学生作业(部分)
2.学会复盘:反复探索实践
课后延伸还需要关注学生将课堂所学实践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仅仅谈行动计划还是不够的。列宁曾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行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如果学生在尝试做出调整改变时,遇到了困难,容易遭受挫折,对改变失去信心。于是在本学期,笔者首次加入“计划复盘”的环节。在下一堂课的心理作业中,包含了对上一堂课所作出的行动计划的复盘。两周一次的心理课频率,也刚好给予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计划复盘”这个环节的设计,也非常好地向学生传递了一种学习的态度: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反复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而通过作业的批改,心理老师就可以非常好地持续地参与和陪伴学生成长,无论是点赞,还是积极鼓励或是提出小小的建议。当然为了避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作业负担,每堂课会预留5分钟让学生来完成心理作业。例如在一堂《认识自己》的作业环节,让学生思考“如何扬长避短”的行动计划。半个月后学生书写计划复盘,笔者及时跟进协助学生行动(如图3)。

图3 心理作业——计划复盘(部分)

3.整合资源:展示优秀作业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会看到有些学生的作业写得非常好,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有些是其他学生可能还没有想到,或者想到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内容。笔者把这部分优秀的作业(经过学生同意)挑选出来,重新整理打印出来,贴在心理教室后面,供学生浏览。学生也很喜欢这个分享,心理课前后的空余时间,展示区总是围满了观看的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也会带来对课堂的一些新思考。在课前和课后空余时间会围在展示区,细细地阅读上面的内容。说明这部分的分享是学生关注的、需要的。例如在《我的交友雷区》这一课中,学生学习到人与人交往要有适当的距离,如果跨越这个距离,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体验,影响友谊。在课堂中学生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雷区有哪些,以及一起探讨了如何在踩雷后挽回友谊。在心理作业中,学生对这堂课有很多深刻的感悟,比当堂分享的内容要精彩很多。于是笔者从整个年段的作业中挑选出这些优秀作业,作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资源(如图4、图5)。

图4 《我的交友雷区》学生作业(部分)

图5学生课后主动阅读
此外笔者还在继续探索更多的分享形式。笔者有一个专门用于和学生联系的QQ号。将优秀的心理作业直接拍照上传至qq空间,使得分享成为更加快速便捷。这样的形式尝试了一个学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每一篇优秀作业分享都获得了很多的浏览量和点赞次数。但鉴于并不是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分享不能取代原来心理教室中的展示。
(四)课后:重视评价反馈
1.巧用学生反馈
(1)即时反馈:及时调整
学生反馈是心理教师用以了解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在实际的心理健康课后,教师可通过书面或言语的方式向学生征集反馈,征集到的反馈越多,越能真实地体现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从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心理作业反馈,心理老师就可以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一个年段的课程上下来,这样的动态反馈可以起到将一堂随堂课打磨成精品课的效果。
例如在七年级刚入学不久的一堂名为《认识新朋友》的心理课中,原来的设置是直接让学生开门见山介绍自己已经在班级里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但是学生彼此之间还不够熟悉,当众发言还有些害羞,只有非常少的学生参与了话题。课后收上来的心理本中也看到学生的体验不够丰富。笔者马上意识到热身环节不到位,并未调动整个班级的团体动力。于是又重新设计了热身环节“七拼八凑”(如图6)。该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在心理老师揭示需要的物品时,学生能够在本组同学中找到该物品,累计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该游戏调动了全部学生的热情,并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群人协同“作战”走得更远。

(2)跟踪反馈:巧用期末测验
心理课的“期末考试”,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搜集学生反馈的机会。在“期末考试”中笔者会提问学生:本学期心理课让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看到关于自我认识、时间管理、校园霸凌、我的交友雷区……之类的话题被高频地提到。这些主题就会成为经典课程保留在之后的教学安排中。例如在八年级的心理期末考试中学生高频率地提到了其中一堂课《你很特别》留给他们的印象(如图7)。也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发展自我同一性时,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但又难以消化整合负面消极的声音,后续八年级心理工作也会对这方面特别关注。

图7  学生期末测验(部分)
罗杰斯在谈到团体功效时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他说:“什么是成功?现在我会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如果在一个月之后,有多数或是多有的团员感觉到这是很有价值的体验,并且促成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对我而言,这种团体是值得给予一个成功标签的。”学生课后反馈,是评价心理老师教学质量最好的评价标准。
2.呵护学生成长
心理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最好的伙伴。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写的怎么样,而是通过批改,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老师用心投入的程度越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越高。
(1)及时批改。每堂心理课作业最好在一周内完成批改,发还到学生手里。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及时得到心理老师的反馈,可以很好地激励到学生,让学习到的好东西更好地影响到生活和学习。
(2)积极批注。心理作业和主科作业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心理教师要用积极的评语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思考(如图8)。例如学生的想法不错时,心理老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哇,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很值得大家学习!”;学生的想法过于偏激时,心理老师可以引导TA对事件有更丰富的解读。例如有个学生写道:交朋友太难了,总是没有人主动来找自己。笔者留言:会不会也有一个很渴望友谊的同学,也在等着别人先找自己说话呢?

图8 学生作业点评(部分)
“心理老师,心理课太少了,上不够呀。”每次听到学生这类的感慨,笔者的内心是又开心又遗憾。学生爱上心理课是心理老师最开心的事情。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是所有心理老师一直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升心理堂课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从心理课堂中获益,从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
但笔者深知当前的实践仅局限在心理课堂,真正的心育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全员心育,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心理屏障,助力学生成长。这些将是笔者未来继续实践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永祥,庞红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3.
[2]苏巧妙.探寻心理活动课课后延续性的有效实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31.
[3]方庆园,邓青婧.心理作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36.
[4]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初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