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当心理课绘画时,学生说不会画......

文章题目:当心理课绘画时,学生说不会画......
作者姓名:杨文静
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学
文章摘要:在中小学心理课堂中,教师时常会使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来邀请学生自知自觉,真诚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其中,绘画表达是艺术性表达手段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在邀请学生绘画的时候,时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部分学生看着画纸发呆,无从下笔,甚至直言说自己不会画。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心理老师应该如何面对呢?那我们就要读懂学生的潜台词,即当学生说自己不会画的时候,学生实际上在说什么呢?第一种,学生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想画;第二种,学生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敢画;第三种,学生不是不会画,而是不知道怎么画;第四种,学生不是不会画,而是空白才是回答。
关键词:绘画、动机、关系
正文:

当心理课绘画时,学生说不会画......
中小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低年龄段小学生的思维是更加偏向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主要需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完成对内在情绪情感的表达和外在事物事件的感知。因而,在中小学心理课堂中,教师时常会使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来邀请学生自知自觉,真诚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其中,绘画表达是艺术性表达手段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在邀请学生绘画的时候,时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部分学生看着画纸发呆,无从下笔,甚至直言说自己不会画。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心理老师应该如何面对呢?那我们就要读懂学生的潜台词,即当学生说自己不会画的时候,学生实际上在说什么呢?
一、不是我不会画,而是我不想画
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想画,缺乏绘画的动机。面对这种情况,心理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动机呢?
第一,建联结,铺垫足。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成功的一半。心理课堂,师生关系亦是如此。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当前中小学心理课的授课频率普遍是1-2周一次,在频率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关键在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敏锐的心理老师可以快速识别出班级的集体性格,根据班级展现出的气质来选择合适的联结方式。我曾经去听心理公开课,一些心理名师在第一次接触授课班级学生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地与学生的建立温暖友好的联结。首先是在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课前工作下功夫。很多老师认为,心理课是从打上课铃正视上课的时候开始的,实则不然。从教师踏入班级的那一刻,心理课就已经开始了。我们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如“3个yes”提问法,就是连问三个很简单的封闭式的问题,奠定师生互动基调,暗示学生之后课堂上的问题也是会很简单,使学生乐意回答,这里提供一些问法,仅供参考,教师在结合实际灵活更改。如“今天是周四,对吗?”、“今天天气很好,对吗?”、“待会在你们班上课应该会很愉快,对吗?”。此外,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强烈联系,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在课前也可以播放欢快的、温暖的音乐,带动学生活动身体,通过生理刺激促进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除了课前活动,暖身活动对于建立安全互信的课堂氛围同样重要。有一位心理老师在上关于挫折的心理课时,使用的暖身活动是“谁和我一样”,适当改编大风吹的活动形式,通过展示学生常见的挫折,让学生看到很多人,包括老师也会和自己一样遇到各种挫折,既有效地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又有利于卸下学生对挫折主题的防御。
第二,选好材,有感发。心理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绘画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阶段,贴近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例如,认识情绪是心理的常见主题,但是小学和初中的授课内容各有不同,小学更多是侧重识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初中情绪课堂上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多彩情绪,还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情绪背后的意义。同样是画情绪,小学和初中各有不同。此外,让学生“感于物而动”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例如在一堂生命教育课上,一位资深心理教师引导学生打开五官感受生活,让学生注意到、观察到进而有所思考,有感而发。
二、不是我不会画,而是我不敢画
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敢画,担心自己画得不好看,或者画的内容被人评判。面对这种情况,心理老师如何鼓励学生绘画呢?
针对学生这种畏缩的心理,心理老师要在绘画前清晰地说明,心理课上的绘画并不是美术考试,无需高超的绘画技术,只要你画出自己心中所想即可。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切忌指责学生,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舒缓、令人平静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们更专注地沉浸于绘画之中。最后,在展示阶段,有些心理老师虽然知道心理绘画并不是为了考验绘画技术,但是在选取分享的时候,还是选择那些精美的学生作品,无形中打压了一些真诚表达自我但绘画技术有限的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绘画,那么无论画功如何,我们都应该全然接纳。此外,在选取学生作品完成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空杯”心态,不宜将自己的观点投射给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阐释。在涉及一些伤痛回忆、不良事件的绘画中,教师更需秉承将“问题外化”的理念,注意保护分享学生的隐私,不要苛责分享学生,注意引导其他学生接纳他人。
三、不是我不会画,而是我不知道怎么画
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不会画,而是不知道怎么画,学生对于教师的绘画要求不明确,那就需要教师慢引导,细启发。曾经有一节有关嫉妒情绪的示范心理课,心理老师在邀请学生绘画的时候,细细地引导学生,“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嫉妒,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用形状来描述嫉妒,会是什么形状的呢?”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描绘出情绪的样子,相较于一上来就让学生绘画嫉妒情绪,有启发和引导语会让学生更能够去外化情绪,从而才能“有米可炊”。我还记得曾经有一节心理课讲述的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如何给予别人适当的关心而不招致双方的烦扰。教师同样使用了绘画表达技术,在邀请学生绘画时,教师将整个绘画分了两段,第一段,请学生画出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的状态、具体的场景等等。第二段,教师邀请学生想一想自己需要帮助时,希望谁出现,ta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分段的引导,降低绘画的难度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愿意绘画的兴趣。
四、不是我不会画,而是空白才是我的回答
心理课堂的效果并一定要时时刻刻都能够外显,让我们肉眼可见。很多时候,变化正是在沉默中发生的。正如,短期焦点治疗中的观点所言,“变化一直在发生”。不一定是学生画出来才能说明变化存在。当我们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给予时间让他去思考就是一种疗愈了。正如很多沙盘治疗师说,一些来访者对着沙盘发呆,但是这不意味着,沙盘无效。空白的画亦是一种表达。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自觉自己是否对于心理课堂生成有种不合理的信念,学生是否一定要按照我们的假设来完成任务?心理课堂的效果是否一定是外显的?当我们有一桶水,倒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杯子来承接,承接了多少分量的水,或者水来到学生身上,变成了何种颜色?抑或者变成了何种形态,水变成了冰块,还是水蒸气,其实都没有关系。学生自有他们的节奏,不用符合我们不合理的预期,身为心理老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风吹动树枝、让云自由舒卷。“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心理课堂不一定要下雨才能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苍翠生机润人心扉。
总而言之,当心理课绘画时,学生说不会画,我们要先分清学生不会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建立温暖的互动关系和课堂氛围,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绘画主题,激发学生的绘画动机。然后,全然接纳,保持空杯好奇之心,降低学生的防御戒备的水平,接下来,充足引导,分段分解绘画要求,让学生画得轻松。最后,无谓外显,修行自在个人,接受学生的每一种画卷。

课题情况:无
获奖情况:无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陆家中学
邮编:215331
联系人电话:18516680601
邮箱:984346969@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