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分享策略探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分享策略探讨
【摘要】课堂分享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分享,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分享到别人的观点,因此分享的深度决定心理课的深度。[1]然而心理课的课堂分享在教育实践中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流于形式。结合此背景,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设置和进行课堂分享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堂分享;课程思考
心理课堂的两个基本重点是:体验和分享。而心理健康课的成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分享质量。小学心理课堂因为分享环节开展的低效性,常常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陷于走形式的完成,难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设置和进行课堂分享时,还需注重方式、方法,不能随意为之,使学生勇于、乐于和且善于参与分享环节,提高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将谈谈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设置和进行分享环节,优化心理课堂。
一、课堂分享的原则
(一)分享前需铺垫积极取向的课堂基调
课堂中催化出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回应,有利于他们认知、探索自我和他人,完善自身。课堂上平等和谐的氛围营造有赖于温和而坚定的课堂公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柔性处理等等。其次,营造包容的氛围,在分享时,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尊重让人等积极品质。
(二)分享问题的设计需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基础。心理课堂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因此,分享问题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最终才能实现学生有话分享、愿意分享的目的。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明确、具体的提问,让学生知道分享什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问,让学生有话能说;开放性的问题,避免学生只对问题做简单的对错判断,让学生能真实地说。
(三)合理组织活动促进深入分享
有效的心理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思维火花,对心理课的主题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参与活动,还能被唤起内心与主题相关的情感,最后通过分享将自己感受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和领悟。如果学生的分享流于表面,那么教师要深入挖掘,以期达到更好的分享效果。
(四)分享需配合“心理性”引导
学生的心理闭锁性是导致心理课堂上无法达到真诚表达的原因之一,此时教师要善用心理技术,配合“心理性”的引导,如共情、鼓励、澄清等,不对学生的分享做价值判断。[2]在学生分享后,教师对某些细节进行核实,并对内容和情感进行反应,如“看起来你挺困惑的”“从你的分享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等。
二、课堂分享的方式
分享环节在心理课堂所占的比重较大,若分享方式单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长期以往学生将会觉得单调甚至索然无味,导致分享不积极。因此,要实现课堂分享的有效,还需采用丰富化的分享方式,这样才提高学生分享的主动性并提高分享的深度。
(一)个人分享
个人分享是心理课堂中最常见的分享形式之一,学生根据课堂活动的体验主动分享自己个人的看法、感受等。比如,在一节自我认知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画的自画像这一体验活动,分享“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这幅作品最能表现自己的是什么地方?”等。
(二)小组内分享
小组分享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讨论分享的方式。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成员之间共享学习或体验成果。
(三)小组外分享
小组外分享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的学生有序地针对某一主题向他人进行分享的一种形式。这种分享方式的交流面广,形象面也大,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分享
教师的分享在心理咨询领域也可称为自我暴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共同分享。[3]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心理功能尚未稳定,对世界的认知尚未成熟。因此,在心理课堂的分享当中,教师的分享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引导学生深入主题,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例如,在五年级的一节关于“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请学生进行冥想过往经历的挫折事件,继而上台分享。因为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并且挫折事件是触及内心的话题,而最终导致冷场。此时教师的分享就很有必要了,当时我分享了自己的挫折事件,学生就容易接受,明白人人都会经历挫折,进而也能开放自己主动分享。
(五)匿名分享
当分享涉及隐私部分的内容时,宜采用匿名分享的方式。一般可以采用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梳理记录下来,最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全班大范围的分享。
(六)其他方式分享
除以上常用的分享方式外,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采用轮流式分享、交替分享、辩论会式分享、等方式。
课堂的分享方式诸多,而采取何种分享方式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环境、教学主题等各方面因素,实际课堂也可能采用多种方式交叉使用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课堂分享的注意事项
(一)课堂分享需注意回应技巧
对学生分享的尊重和倾听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分享,但教师更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分享进行回应和反馈。教师要尽可能少的使用“谢谢你的分享”等千遍一律的评价反馈去打击学生的分享积极性,而应该多使反馈言之有物,利用具体化、澄清等个别咨询的技术,如“谢谢你的信任,通过你的分享,我感觉现阶段你遇到了一些困扰”等。最终实现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里的积极、有意义的体验,助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迁移课堂的学习。
(二)需注意分享的个别化倾向
在心理课堂中,我们特别注重对个别学生分享的情绪情感进行引导,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个体的分享放入集体中,使学生获得朋辈心理支持,将个体经验和集体感受融合,催化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需注意分享的个人化效应
分享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并非为分享而分享,也不是教师的个人教学习惯的集合,而是需要教师善于将心理体验与教学相融合,整合学生的现实心理资源来设计问题,让学生的分享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的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课堂分享的有效进行应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分享的设置与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梅兰.浅谈如何提高心理课分享环节的效率[J].福建教学研究,2015(1):20-21.
[2]鲍丽俊.从分享中体验心理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0):22-23.
[3]童三红.团体心理辅导的分享技术[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5):47-49.
[4]蔡中元.如何上好心理课:从课堂分享到团体动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0):36-38.

 

 

 

 

作者姓名:何婉婷

联系电话:15394557674

邮箱:2507854972@qq.com

邮编:36270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