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新时代亲师互动对中学生成长影响力的思考与探究

新时代亲师互动对中学生成长影响力的思考与探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三中学刘越

内容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得中学生在校时间延展,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应全部归结于学校管理。“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为做父母的责任而“双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与家庭共育实践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终极目标。亲师互动行为是形成有效教育合力方式之一,中学生成长中教师、家长是重要的他人,教师与家长关系是以中学生为桥梁而存在的,因此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发生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造成冲击。
关键字:中学生 新时代 亲师互动 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得中学生在校时间延展,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应全部归结于学校管理。“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为做父母的责任而“双减”。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统筹好学校的家庭社会教育。近日,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学校定位清晰、机制健全、环环相扣、科学高效的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并明确提出学校学生情况要及时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主动协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与家庭共育实践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终极目标。亲师互动行为是形成有效教育合力方式之一,中学生成长中教师、家长是重要的他人,教师与家长关系是以中学生为桥梁而存在的,因此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发生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造成冲击。
中学时期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青少年期(12~18岁)的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感到烦恼和困惑,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社会集体中建立感情地位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一阶段的危机在于人物混沌不清。中学阶段属于是特殊而重要的时期,中学阶段也是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不成熟向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准备期。
缺乏对人生目标规划、缺乏对学习兴趣、对电子产品毫无节制的痴迷、情绪波动不定等问题在现实中很多发现步入中学阶段后显得束手无策,而解决问题的方式,绝大多数家长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在用。2022年,笔者面向区域内初中学段300名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围绕家庭关系对初中生情绪影响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同学们情绪低落或压力较大时更多喜欢和朋友聊天或尝试自我调节。数据显示,选择和朋友倾诉的学生比例为55.67%,选择自行调节不良情绪的学生比例为44.67%,选择与家长倾诉的学生仅占11.3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对家人说心里话,且大多数因为“我的家长不理解我”、“我的家长认为问题都是我自己导致的”此类原因。笔者推测,这种对于家长的不信任、不依靠感可能与家庭的不理解与不包容有关。其次就是有效的亲子沟通以及有关压力调节与管理的方法,超过一半的同学希望家长给予他们理解、包容和支持。同学们都非常希望家长给予自己关心,理解和包容。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同学需要来自朋友、同学的适度联系,其次则是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心理渴望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但排序却列第二位,这可能与家长平时缺少有效的鼓励、不关心孩子成长有关。又如2022年年末,笔者在对初高中学段一千余名学生针对“我最想吐槽父母的一件事”开展访谈,发现学生对父母吐槽事件多围绕“唯学习分数论”、“别人家的孩子好”、“父母经常争吵且产生‘踢猫效应’”、“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过强”、“偏袒兄弟姐妹”等等。以上呈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且有效地进行,青春期阶段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纷争矛头凸显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质量。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在中国目前确实时存在的。一是教育方式方法不到位,普遍存在“爸爸不在”现象。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有一定负面影响。其次,孩子的自身表现也存在偏差,部分孩子因为家长过分保护等。此时,家庭教育就需要学校教师群体作为第三方群体的有效介入,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成长需要来自学校,家庭角色在成长中的具有共通性。需要彼此持有共同的理念且朝着同一个方向有效作用。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生的高效成长提供相应的资源辅助。
亲师互动重在互、动,双向沟通而非单向简单汇报式,教师不是报告者,家长也不是袖手旁观。家长也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并以此为理由,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认为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卫生等问题就可以了,因此在家校共育的建立上,完全缺乏合作意识,很少主动询问孩子目前在校情况。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电话、短信或微信,导致在家校关系中,中学生家长的身份缺位。身为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努力实践。同时,为了形成最强的教育合力,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力量,学校也要坚定和家人共同育人的信念。
家校合作,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目前是单调的。家长会、家委会更多是学校、班级单项传递信息而非互动。亲师互动更多需要体现在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参与,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能够体会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二、如何提升亲师互动能力
互动主体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因此提高互动能力,需要从双方切入。
口语交际能力的增强和言语艺术的重视是第一个需要的。要做好本职工作,前提是对家长要尊重、对家长要好。在与家长的谈话中,班主任总能体现或反映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什么都是为了学生”、“什么都是为了学生”。身为班主任,要善于倾听,避免对家长单纯发泄情绪、责备家长而让家长产生反感导致家长不配合老师工作。
其次,表达共情能力,缩短与家长距离。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言语动作表达出学校对家长付出的赞许,评价学生要客观、全面,让家长听后发自内心地认同,觉得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家长的愿望是一致的,做到心中有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再次,培养洞察能力。身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家庭信息,中医理论讲究一人一药方,对症下药。其实对于学生家庭教育而言同样需要一个家庭一种策略。班主任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一定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目标,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班主任要调查分析学生家庭,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家长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路、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的父母,与父母沟通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由此构建平衡的教育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对自己子女独特的关心与关爱。
第四,有形式多样的亲师互动。现在开展的学校开放日活动,更多的是把学校作为单向组织,把教学成果向家长汇报,把学校活动展示出来,增进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了解,活动展示缺乏整体性的连贯性,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群体只是极少数,家长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应有的主场地位和功能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身为学校应当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重大事务决策,邀请家长走进常规课堂、看配餐、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建设和活动之中感受到学校的管理、看到孩子的成长,发现更多孩子的闪光点。让家长改变对单纯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体现国家政策的制定根本。同时,这些亲师互动还能给家长带来积极的合作体验,比如被尊重感、认同感、自豪感等,家长会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位,同时也会将学校的优势在社会上进行宣传。
第五,学校创设家庭教育合作课程,聘请专业家庭教育讲师为家长进行实践大讲堂。课程目标让家长学习、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提高亲子沟通的技巧,只有父母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呼唤,才会知道用何种姿态与他们相处。提高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明确家长的角色和作用,强化参与合作的意识,激发参与合作的动力,从而解决为什么要深度参与合作的问题,树立家校合作的愿景,建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提高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社会机构,让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从家庭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马忠虎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指出。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可以从学校方面得到指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终归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
三、小结与思考
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会影响其三观形成,而家庭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父母的言谈举止或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待物接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不同家庭在经济、物质、文化、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孩子在思想品德、品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也有显著差异。另外,家庭教育对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家庭教育是自然人进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基础,因此,强化父母的主体责任、注重家风传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当好引路人,家长当好榜样,亲师行为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校的教书育人不再局限于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考虑提供引导,以各种资源的运用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而不是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考虑如果没有这种连贯性,那么这个学校的教书育人的过程,就会像一座纸糊的房屋轰然倒塌。”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父母的耐心、细心和智慧都离不开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陪伴是标配,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陪伴。父母懂得和老师并肩作战,共同为孩子保驾护航,孩子才会走上人生的光明大路。
参考文献:
[1]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12):77-80.
[3]陈敏,张琬依.有效沟通增理解,家校合作促发展——后疫情时代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5):73-75.
[4]王淑清.《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2(01):46-49.
[5]殷飞.后疫情时代,家长要提升家庭陪伴能力[J].中国教师,2021(02):28-31.
[6]朱晓悦,曹梅,厉浩.在线学习中父母教育卷入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6):47-55.
[7]陆云泉,刘子森,杨双伟,韩姗杉,刘平青.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01):60-62.
通讯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杭州道街吉林路2号、邮编:300450电话:13803083803
邮箱:ly1231psy@126.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