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四步”体验:高质量视角下小学心理课范式创新

                     

                                             “四步”体验:高质量视角下小学心理课范式创新

摘要:在多年的发展中,心理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四步”体验的心理课创新范式,在问题驱动、情境创建、讨论分享和课后迁移四个方面提高小学心理课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心理课;体验

2012年国家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纲要对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简称心理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各校园的课堂上,近些年以来,在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学校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也证明,心理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而开展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十多年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心理课依然依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

重说教而轻体验。受其他学科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很多学校的心理课堂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方式也往往以讲授式和灌输式为主。这种模式下的心理课堂,学生很难产生真实的体验,课堂实效性一般也比较低下。

重主题而轻需求。根据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心理课划分了五大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往往都是比较笼统和概括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忽视小学阶段年龄跨度大,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差异的问题,片面关注活动主题,设计的目标和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重活动而轻感悟。课堂上教师一般会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和案例讨论等方式来开展心理课,这些新颖、有趣、好玩的课堂组织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往往热情高涨,参与性较高,但是学生的参与仅限于活动本身,在活动结束时这种高涨的参与性就会戛然而止,不会进一步审视在活动过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这也就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活动真正的价值所在,心理活动课就逐渐变成了游戏课。

重课堂而轻课后。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积极心理体验和方法,需要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练习、巩固和内化,才有可能逐渐成为我们的习惯,最终内化为我们独特的素质。但在很多学校中,作为非考试科目的心理课往往缺少课后练习的作业,即使有,一般也缺少教师及时的反馈。这种忽视课后的练习和反馈心理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其实也是低效的。

以上四个问题不仅阻碍了学生深度体验感的获得,也是目前困扰小学心理课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四步”体验的心理课创新范式,在问题驱动、情境创建、讨论分享和课后迁移四个方面帮助学生获得深度的心理体验,并且助推学生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去,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一、问题驱动引发体验

心理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不仅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且好的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活动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问题设计服务教学目标,引发思考

学生们在体验完活动之后,会有初步的思考和感悟,此时他们的感悟还是浅层次和表面化的,主要集中于活动游戏本身。此时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意义,教师的关键发问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将活动中的体验与心灵发生联系,深入思考活动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每一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提问分享需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去设计提问。

【案例1】在《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课中,笔者紧紧围绕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受欢迎的特质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多个阶段中通过不断发问,逐渐清晰受欢迎的特质有哪些以及反思自己身上的受欢迎特质。

阶段教学内容问题问题设计意图
转换阶段PPT呈现班级里新同学的情况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和新同学做朋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自己身上有不受欢迎的某些特质。
工作阶段
  • 班级里我的好朋友
  • 寻找自己身上受欢迎的特质
  • 和他做朋友的理由是什么
  • 你身上受欢迎的特质有哪些,怎么调整可以放大自己的该特质
  • 通过寻找他人和自己身上受欢迎的特质,来进一步明确这些特质有哪些、自己身上有哪些,以及获得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二)问题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有话可讲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获得体验和感悟的关键。如果问题设计的过于笼统和抽象,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显得无处下手,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不知所云或者处于“无语”状态,这一方面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影响其接来下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气氛陷入沉闷状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将问题具体化,有操作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有话可讲。

    【案例2】在《正确面对挫折》一课中,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你的经历中遇到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挫折?”很多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显得无从下手,或者回答得轻描淡写,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因此将问题重新设计,采用填空的形式使问题变得具体化,帮助学生回忆挫折事件。①在我成长生活中,令我产生挫折感的事情是                ;②我当时的感受是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的成长是                。将问题分解之后,每一个小问题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思考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情境创建支持体验

    情境体验是心理课的核心环节,学生在体验中形成初步感受。这种感受虽然是未经深思熟虑的较低层次直观感受,但却是学生最真实的心灵触动,在情感将与学生共振,使学生因情感驱动而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

    (一)情境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以生为本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当他们进入课堂的时候是一个鲜活的完整个体。同时他们过往的经验也是课堂中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这些经验将直接作用于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因此教师在情境设计时需要了解学生年龄特点、思维和认知方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出发点,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境。

    【案例3】在以应对考试焦虑为主题的心理课中,在情境创设时,笔者邀请该班级语文老师配合共同进行情境创设,由语文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进行语文单元考试,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纸笔等考试工具。面对突击考试,同学们或抱怨或愁眉苦脸,显然尚未做好准备。同学们在准备的考试工具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充分的体验考试焦虑,待做好考试准备后,再告诉大家考试取消,刚才是和大家做的一个小实验,此时,同学们又欢呼雀跃、如释重负,显然考试焦虑已经完全排解。

    这个巧妙的设计在于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且具有真实性,学生能迅速沉浸到情境中,由于是突击考试,尚未准备,将充分体验焦虑的情绪。这深刻地触及了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情绪体验,引发共鸣,为接下来的环节开展做好准备。

    (二)情境体验方式层次化,逐层递进

    心理课中的情境体验方式丰富多样,有思考感悟和动手操作型的直接体验,也有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情境、音乐渲染、案例分析和想象场景型的间接体验。课堂中所有的情境体验方式的选择都是服务教学目标的,其呈现的次序也不是随意,而应该是逐级递近立体化的,由此打开学生多种感觉通道,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因此,教师要合理分析情境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等,选择合适的情境体验次序,保证学生体验的顺畅性。

    【案例4】                        表1:《正确面对挫折》具体体验过程

    体验

    过程

    所处

    阶段

    体验内容

    体验

    方式

    第一次体验

    暖身

    阶段

    活动1:天鹅进化论

    两个学生为一组,依据蛋(全蹲)——小鸭子(半蹲)——天鹅(直立)的进化途径,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方式,赢得一方进化到下一阶段,输的一方退化为上一个阶段。

    提问:①在游戏中经历哪些波折了?②眼看就要成功,却要退化,你的感受是什么?③游戏中的进化和退化,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

    游戏体验
    第二次体验团体转换阶段

    活动2:挫折山大搜索

    在纸上画一座山,挫折是组成这座山的石块。

    在石块边上写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心理感受。

    回忆想象
    第三次体验团体工作阶段

    活动3:观看胡尼克的视频

    1.思考视频中的主人公遇到了哪些挫折?

    2.讨论主人公面对挫折时是怎么做的?

    案例分析

    活动4:挫折情景剧表演

    出示考试失败的剧本,同学们上台展示剧本内容。

    表演者说自己表演完的感受,其余同学分析剧本中主人公的做法是否合适,自己的建议是什么?

    角色扮演
    第四次体验团体结束阶段

    活动5:挫折山再搜索

    思考挫折山中的“绊脚石”如何变成“垫脚石”?

    思考感悟

    三、协调讨论促进体验

    心理课堂中讨论,一方面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多元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借助朋辈间的力量尝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反馈。

    (一)精心组织讨论活动,畅所欲言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鲜活的个体,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在组内观点碰撞时,将迸发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在讨论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学生在吸收他人观点进行自我修正和教育的过程。要提高讨论环节的实效性,必须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分组,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采取合理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讨论做好准备。二是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好的讨论问题给学生指明方向并且贯穿着整节课。三是制定讨论规则。良好的规则是讨论环节有序开展的保证,让讨论环节更高效运转。

    (二)巧妙应用咨询技术,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技术主要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两大类,参与性技术具体有倾听、询问、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参与性概括、具体化和非言语行为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分享环节更加聚焦和有序;而影响性技术具有有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和影响性概述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及时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享效率。教师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参与讨论中将学生的体验分享经过分析、理解和加工,使之更加精准地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发言学生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师的积极反馈也能够让发言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和关注,获得心理能量。

    【案例5】在《生命的力量》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请学生回顾并分享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学生分享了他小时候家里遭遇变故的事情。在他的略带哽咽的叙述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件事情对他家庭的打击之大,此时我将心理咨询技术巧妙得运用到了接下来得交流中,首先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他澄清了变故对家庭影响的方面有哪些,接下来运用共情和非言语技术(拍了拍他的肩膀)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和肯定。整个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及时的心理咨询过程,在交流结束时,学生除了体验到当初事件给自己家庭带来的苦难,更体验到了他人对自己的鼓励和肯定以及当初全家人携手共渡难关的宝贵经历。

    四、课后迁移深化体验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现实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因此在课后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式且符合学生兴趣的的课后练习来深化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心灵成长。

    (一)作业形式符合教学主题,学以致用

    纲要指出心理课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此心理课的课后作业并不是巩固心理学科知识,而是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帮助学生将这些体验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内化为个体的积极素质,从而提高心理品质。根据心理课的不同主题,课后作业的形式主要包括认知提升型作业、情感表达型作业和实践练习型作业等。

    认知提升型作业。认识自我是心理课的重要内容,学生认识自我需要经历不断调整和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一般不能较好得认识自我,只能获得关于自我认识的初步体验,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课后作业深化课堂上获得体验,最终达到正确认识自我的目的。

    【案例6】上完《我的成长轨迹》一课后,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布置了我的生命线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发现自己。要求:(1)在A4纸上画一根横轴,起点是0岁,终点是自己希望活到的岁数。(2)在横轴上标出目前自己所处的位置。(3)在横轴上标出从出生到现在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4)在横轴上标出将来想要完成的事情。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线都是不同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他人的出现也不一致,这一份作业在课堂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回顾反思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成就现在的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对未来更多的美好期许。

    情感表达类作业。学生在心理课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同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反馈等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能觉察到自己的情感变化,但是受限于小学生年龄、思维以及言语表达能力,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通过设计相关情感表达作业将学生情感可视化,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

    实践体验型作业。学生只有将课堂上获得方法在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运用,加深体验和感悟,才能将这种方法内化为个人的习惯,最终才能成个人的素质,最终助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案例7】在《我的小确幸》一课中,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引入课堂中,设计了幸福瓶子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连续一周完成幸福瓶子的清单,然后在第七天回顾这份清单,从小事中找到幸福感,以此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二)作业评价多样化,积极肯定

    心理作业的评价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心理方法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完整的人格。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反馈和书面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后心理作业进行肯定和表扬,表达期待和希望,纠正明显的错误以及做出指导和鼓励等。另外,也可以不断拓宽评价途径,如邀请同伴、父母或者其他学科老师对其心理作业进行评价。

    总之,体验是心理课的重要环节,体验的深浅是影响心理课能否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因素。问题驱动、情境创建、讨论分享和课后迁移四个方面不仅是助力学生获得深入体验感,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也是突破目前心理课瓶颈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刘宗美.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7(48):44-46.

    [2]陆宁,朱仙桃.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6(06):74-76.

    [3]林盛.“小组讨论与分享”中的指导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0):22+25.

    [4]马丽华.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设计策略[J].江苏教育,2022(56):29-31.

    [5]沈燕瑜.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探索和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2020(22):31-33.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 西兴街道新联路18号(杭州市滨和小学)                     

    单位:杭州市滨和小学

    邮编:310000     

    联系人电话:15356693233

    邮箱:876581909@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