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心理资本的开发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心理资本的开发
                                         潘秀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
[摘要]通过对“心理资本”要素的分析,构建了以“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为主题的开发初中生心理资本的系列心理课,并进行了课堂实践,同时在学科融合上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课;初中生
一、开发心理资本的必要性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触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在这些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生效甚微,究其原因,与心理问题康复的长期性、复杂性有很大关系。等出现危机事件再去干预,已经晚之又晚,应在平时于无形中开发未成年人的心理资本,防患于未然。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一种可开发、可测量、可管理的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四个要素[1]。与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心理资本的开发以积极心理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希望感、乐观心态、坚韧精神,无形中培养学生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初中生心理资本是初中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如何取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水平,心理资本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心理资本水平高的初中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较强的耐挫力、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学习与生活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动力,而心理资本水平低的初中生容易自卑自弃、萎靡不振,对学习与生活也得过且过,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密集人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与心理资本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培养初中生心理资本非常有意义。但《纲要》提出的内容未将心理资本具体化,随着心理课的普及,致力于课堂实践和课题研究,以期探索出更多更全面的初中心理课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
二、初中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出反抗性与依赖性、封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2]。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在心理上也表现出矛盾重重,严重者还会在情绪情感、行为上出现偏差。
(二)家庭教育
    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现象,每天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学习问题,而较少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殊不知如此导致了孩子产生“爸妈只关心学习根本不关心我”的低价值感受,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学习机器。加之“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不用管”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在各方面的实践行为大为受限,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等习得与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社会环境
    提到初中生就必然想到青春期,提到青春期就必然想到叛逆,凡是初中生的冲撞行为都被解释为“叛逆”,这种社会风气对初中生会产生消极心理暗示,俨然初中生不叛逆就不正常的舆论导向。实则不然,叛逆只是意识与意识、行为与行为的“猛烈撞击”,若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善于引导的教育人,也不一定表现出叛逆行为。生存环境的紧缩,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愉乐范围的压缩,都在无形中充斥着初中生的生活。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
    基于心理资本的四要素,我们尝试开展以“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为主题的系列心理健康活动课。
(一)自我效能感:挖掘资源,树立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人们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实现某项工作目标的自信程度,是一种对预期结果和效率的期望[3]。对于初中生而言,每天要克服的难题有很多,不一定都能够顺利解决,但是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解决。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初中生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过多注重失败感受和较大的成功经历,而比较容易忽略较小的成功经历。挖掘学生自身的成功经历,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因此,第一个要素“自我效能感”我们就把它定义为“自我肯定”“自我优势”“生命意义”“自我积极定格” ,设计了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课。(见图1)
                                                                            图1
    在“聚焦优点”和“天生我材”心理课中,通过“《拼拼凑凑的变色龙》绘本故事”“挖掘小C优点”“红色轰炸”“多元智能测试”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在内心进行自我肯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比如,在活动中,我校初一某班同学在“红色轰炸”环节中写下的感受:
    在小组“轰炸”中,我完全懵了,他们把我说的太好了,可转念一想,他们口中的那些事确实是我做的,可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看到那些优点呢?经过讨论我才明白,原来我以前都太在乎自己的失败了,而不在乎自己已经做好的事情。明白了这些,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我为什么不自信了,看来我以后要多想想我做了什么事,以及背后暗含的我的优点了。
    在“赋予生命价值”和“2021关键词”心理课中,通过“生命价值辨析”“我的生命有价值”“回忆时间轴”“选取关键词”“赠送关键词”等环节,引导学生肯定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曾经做过的有价值的事,总结与定格自己的2021年,并转化为对自我的积极定认可。比如,在活动中,我校某班初二学生为自己选取了成长、突破、乐观三个关键词,成长的注解:身高体重增加了,知识也广泛了;突破:800米突破了3分23秒,仰卧起坐竟然能做到45个,还学会了背越式跳高,素描和写生也进步了;乐观:虽然成绩不好,但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同学孙X送给她关键词“专注”,同学王XX送她“幽默”,陈XX送给她“认真”。从她开心自信的脸上,能看到她在这节课上收获了慢慢的自我效能感。
(二)希望:定格个人愿景,调整动机与加强目标引领
    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动机,能够促使人们主动地寻找方法和解决办法,积极地完成既定的任务,实现理想状态[3]。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高速阶段,迫于自我认识和学业的压力,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体会内心的渴望。初中生的希望感受个人经验成败影响很大,既定的成功事件会促使他们积极期望,但受自身经验限制,他们空有目标而没有方法,帮助他们调整动机和加强目标引领非常重要。因此,课程中的第二个要素“希望”我们 就把它定义为“积极期待”“合理动机”“目标引领”“探索兴趣”。于是设计了以“希望感”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课。(见图2)

                                                                                    图2

    在“我的期待盒子”一课中,“神奇药水”“期待盒子”“探究我的期待”等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觉察与调整,深度与自我进行对话,探究自己内心的期待,对期待进行合理的加工,将之定格为客观、可实现的个人愿景。
    以下为一学生在“期待盒子”环节写下新学期期待的内容:
    1.作业不出现漏写情况,维持评分榜第一。
    2.在大考中能考到年级前三。
    3.数学考试能上90分。
    4.和妈妈能关系融洽一些。
    5.希望在班里能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6.希望可以和小学同学XXX见一面。
    在“我为什么要学习”一课中,通过“动机调查”“刘阳的学习综合症”“探究动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与动机强弱的影响,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保持适当动机,对学习保持希望感。
在“培养学习兴趣”和“我的目标清单”中,我们尝试通过“愿望清单”“职业能力剖析”“SMART”等内容,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职业联系在一起,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通过对目标的明确性、测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时限性等多方面的分析,让目标照进现实,在策略与路径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乐观:铭记快乐,合理归因与正确表达情绪
    乐观是能够积极看待身边发生的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人,相信生活中的美好,能够正确认识与表达情绪,经常有快乐和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因此,第三个要素“乐观”我们就把它定义为“积极回溯”“合理归因”“积极情绪”“艺术表达”。于是设计了以“我的乐观”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课。(见图3)
                                                                                 图3
     在“快乐清单”和“为什么会这样”课中,通过“罗列快乐事件”“归因类型测试”“成绩分析表”等活动,引导学生回溯快乐经历,铭记快乐感受,看到自己对问题的归因方式,学会科学合理地进行归因。
    在“揭开情绪的面纱”和“曼陀罗绘画”课中,通过“情绪分析师”“情绪独白”“我的曼陀罗”等活动,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情绪与表达情绪,同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情绪释放,从而用积极乐观心态迎接学习与生活。比如,在活动中,初二年级学生的曼陀罗作品,通过使用各种颜色的画笔进行填涂,每种颜色都表示一种情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变成一幅赏心悦目的作品,学生也表示整个创作过程都非常投入,感觉很愉悦。(见图4)
                                                                                           图4
(四)韧性:认知青春,接纳生命不完美
    韧性是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复原能力,遇到困难不抱怨、不挫败,勇敢迎难而上,将困难当成是成长的垫脚石。初中生在个人发展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对身体与心理的变化方面,频发的未成年人危机事件也在提醒我们初中生对生命的认知不够清晰,因此,第四个要素“韧性”我们把它定义为“认知青春”“抗挫复原”“悦纳生命”“感悟生命”。于是设计了以“我有韧性”为主题的系列心理课。(见图5)

                                                                                     图5
    在“青春的模样”“直面挫折”课中,我们通过“镜子中的自己”“心理上的自己”“挫折漫谈”“头脑风暴”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身心现象,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做到科学解读,懂得青春期的反应并不是同步的、必须的,遇到挫折的感受也是普遍的,能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并能够看到挫折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成长与发展的跳板。
    在“接纳生命不完美”“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课中,通过“完美画圆”“画圆继续”“感受生命”“预约死亡”等环节,引导学生赋予不完美的圆不同的意义,接纳不完美也精彩的生命,感受自我生命力量带来的变化与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不但有利于学生接纳生命,更能促进他们珍爱生命,即使以后发生负性事件时,也能够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比如,在“画圆继续”活动中,学生将原来自己认为不够完美不够标准的圆修饰成各种有意义的作品,当被问及是否还觉得当初的那个圆不够完美时,学生一愣,他们说:“此时只沉浸在有意义的作品里,谁还会在意当初的那个圆?”是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那些用生命做的事,而不在于一点一滴的“小瑕疵”。(画圆继续作品见图6)
                                                   图6
    本文涉及的“聚焦优点”等16节心理课是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散在不同学期来上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体会深刻,课后感悟良多,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心理资本。但心理课毕竟课时量少,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限,以后需要在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多进行研究,以期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Fred Luthans,Bruce J Avolio,James B Avey,et al.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J]. 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541-57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王雅娟.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与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考[J].心理月刊 ,2022(13):38-40.
[4]董晓颖.提升心理复原力,做生命的发光者[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2):29-31.
[5]柯燕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集体责任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29-30.
[6]黄海燕.乡村中学教师心理资本对学校组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5):21-26.

 

作者:潘秀丽,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获南京市栖霞区2022年教科研先进个人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华银路25号
邮编:210028
电话:18751962703
邮箱:54720933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