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思考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思考

王心红,王超

(福州教育研究院)

本研究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1-478)的研究成果。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容易出现“重讲授”和“重活动”两种极端,心理味缺失,课堂效果不佳。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课,可以中和“重讲授”和“重活动”带来的弊端。本研究通过对当前教材一节课的分析,设计一节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同课异构,比较二者的异同,初步探索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关键词:中小学;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课;

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构建健全人格为目标,注重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是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简称《纲要》)在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应减少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提倡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学者总结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见的问题,有: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缺少训练等[2]。从课堂结果上看,可以总结为两种极端,其一,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课重点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体验和心理技能的训练;其二,《纲要》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避免讲授心理学知识和理论,提倡以活动为主。但由于一线教师对内容和目标的不明确,心理学功底不扎实等,导致出现另一个极端,即心理健康课变成了活动游戏课,缺少了心理专业性,少了心理味。

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将心理的专业性与活动的体验性相结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心理教师试着把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和思路融入教学过程中,寻求新的突破。其中,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一.团体辅导对于心理健康课的作用

团体辅导 (也叫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它通过建立团体动力,在组内成员人际交互作用下,使个体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心理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3]。团体辅导是一种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成员既是求助者,也是助人者。团体辅导在领导者(团体咨询师)的带领下,形成相互支持、坦诚和接纳的团体氛围,提供安全友善的活动空间,充分帮助团体成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团体情境下,每个成员在特定的方面都可以成为其他成员的榜样,成员也能够在团体中看到自己的“镜子”,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自己、自我觉察。

团体辅导式的心理健康课,是指将团体辅导当做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基于团体辅导的理论下,使用团体辅导的技术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4]。许多学者认为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有效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化,增强活动性和体验性。更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团体辅导,必然需要团体辅导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5]。针对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在效果上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6],而团体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7]。甚至在对团体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慕课比较发现,团体辅导班的课程成绩比幕课班成绩优秀;在心理技能掌握上,团体辅导班收获更多[8]。因此,团体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获得了活动性和体验性,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新趋势。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和传统心理课的比较

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同其他学科课程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包括两者都用到一定的教材教学中某些技术,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然而,也有学者提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与学科课程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内容、形式、师生关系等[9]。以往研究大多以宏观的角度,阐述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本文尝试通过同课异构(相同主题下,传统心理课程设计和团体辅导式心理课程设计)的分析和比较,选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做个受人欢迎的人》[10]。对比教材原流程与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见表1),以期获得更加精细和直观的对比,初步探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特点。

表1   《做个受欢迎的人》原教材流程与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对比

课题:做个受欢迎的人

原教材教学流程

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我检测》

小调查:通过7个自测问题自评学生的受欢迎程度。

环节一:暖身操:《青蛙的乌龟朋友》

游戏规则:请同学们伸出双手,右手手掌张开,左手伸出食指,和旁边的同学互相连接,每个小组连成一个圆圈。一会儿当老师念到“朋友”这个关键词的时候,请同学们互相用手掌抓旁边同学的食指,同时,伸食指的同学要逃脱。

环节二:《小小评选会》

在班级中搞一个人气评选会,班级深受欢迎的同学:____、____、_____。并说出理由。

环节二:爱在指间

全体同学分成相等的两组,站成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的同学面对面站立。通过伸出不同的个数的手指,代表想和对方认识的程度。

环节三:人际财富、实话实说

 

1.《人际财富》通过画三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代表从亲密到疏远的人际关系。

2.《实话实说》说说遇到教材中漫画里面情境时,你会怎么办?(如:打乒乓球时大家都在抢球拍、当自己墨水滴到同桌纸上等)

环节三:盲人旅行

将教室桌椅布置成几个障碍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当盲人,一人当领路者。盲人用眼罩遮住眼睛,领路者用话语引导盲人绕过障碍物前进,二者不能有肢体接触。盲人需在不碰到障碍物的情况下,从教室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之后两人互换角色再来一轮。

环节四:小贴士+送你一句话+课外延伸

1.《小贴士》: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并不难(列出8条如何做受欢迎的人的建议)

2.送你一句话: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你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你会永远生活在快乐中。

3.课外延伸:《最受欢迎的人》小故事,大意为韦恩的倾听赢得了欢迎。

环节四:团体检测站

每个同学在心形卡纸中涂上颜色,用颜色来代表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心情。然后在心情温度计上标上相应的温度,代表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程度(温度越高,参与度越高)。

 

(一)环节一对比

在环节一中,原教材使用心理自评小调查,意在通过问卷的方式做一个自我检测,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做个受欢迎的人》。而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在环节一中使用《青蛙的乌龟朋友》的游戏活动,其目的有三:其一为活动热身,通过生理上唤醒为主题做铺垫;其二为活跃课堂,学生们在小小的抓手指中初步建立团体动力;其三通过“朋友”这一关键词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可以看出,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中,在热身环节不仅重视课堂主题的引入,也重视学生生理水平的唤醒。从具身认知的角度看,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生理体验会“激活”心理感觉,心理感受也会作用在身体部位中[11]。团体辅导式教学运用了这一点,在环节一中让学生们动起来,通过唤醒学生生理来激活心理准备,为接下来主体活动打下基础。

(二)环节二对比

环节二中,原教材以《小小评选会》,评选出班上受欢迎的同学,被选出的同学事实上以一种榜样的方式,让其他学生能够学习和观摩。之后让学生们说出理由,意为找出受欢迎值人的特征。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在环节二中活动为《爱在指间》,活动中当老师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同学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伸出1个手指表示“我还没准备好认识你”;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3个手指表示“我想和你交个朋友”;4个手指表示“我想和你做亲密的好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分享”。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体验,了解自己在群体间的受欢迎程度。不仅如此,这个活动也告诉学生,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因为在实际活动中发现,若是某一方学生都是伸出4个手指,那么对方也有大概率伸出3个手指以上。这样的活动告诉学生,只要自己能够敞开心扉接纳他人,那么他人也将敞开心扉面对自己。

(三)环节三对比

环节三中,原教材使用《人际财富》活动,画三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代表从亲密到疏远的人际关系。学生将一些名字写在圆内,名字越靠近圆心,表明和自己的关系越好。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人际财富是富有还是贫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人际圈。之后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说说遇到教材中漫画里面情境时,你会怎么办?(如:打乒乓球时大家都在抢球拍、当自己墨水滴到同桌纸上等)。在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中,使用盲人旅行活动,将教室桌椅布置成几个障碍物。随机报数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当盲人,一人当领路者。盲人用眼罩遮住眼睛,领路者用话语辅导盲人前进,并绕过障碍物,但两者不可以有肢体接触。时间限制为3分钟,3分钟后更换盲人为领路者,领路者为盲人。继续进行3分钟。之后教师发问如下几个问题:成为盲人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害怕?担心?还是兴奋?你相信你的搭档会正确带路吗?当你安全畅通的绕过障碍物抵达终点时,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当你引导盲人顺利的通过障碍物时,你感受到什么?此时有什么想法?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直接以合作的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活动告诉学生们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交往应当是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在活动任务中,盲人需要完全信任领路者,才能放下担心跨步向前。而当领路者感觉到盲人对他信任和尊重时,也会真诚地回应盲人、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反过来,如果缺少信任和尊重,盲人可能迟迟不肯前行,领路者也觉得受到了冷落,最终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的。

(四)环节四对比

环节四中,原教材使用《小贴士》: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并不难(列出8条如何做受欢迎的人的建议),同样使用榜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们学习彭德怀乐于帮助同学的品质。之后列出8条如何做受欢迎的人的建议,如言谈举止得体、礼貌待人、主动谦让、不与人争执、当别人与你闹矛盾或误解你时能主动解释、原谅对方等。课堂最后送学生们一句话: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你就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你会永远生活在快乐中。再次强调了做个受欢迎人的重要性。在原教材中还提供了课外延伸:《最受欢迎的人》小故事,大意为韦恩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因为在很多时候他都能够倾听,让朋友人能够畅快的表达自己。这样的小故事告诉学生们倾听是一个可以让人受欢迎的方式,一个好的倾听者是受欢迎的。在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中,使用《团体检测站》活动,每个同学在心形卡纸中涂上颜色,用颜色来代表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心情。然后在心情温度计上标上相应的温度,代表自己在活动中参与程度(温度越高,参与度越高)。其活动目的在于评估学生们在团体中的团体动力,评估在前面一系列活动中,是否能够增加学生人际适应,以便于心理教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让学生们从热烈的活动中停下来,能够进入一些思考。最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想法。教师也借此总结本次团体辅导式心理课的内容,再次强调人际交往中真诚、主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原则。

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一)团体动力是班级活动的催化剂

团体动力一词最早由勒温提出,认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发生,都在一个此刻的“场”内。相应于物理场论中“力”的概念,在每个“场”中也有一个基本的动力,产生于意志或需求压力的心理紧张系统,为心理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个体的发展就是嵌套在这样的动力场之中,这样的动力整体称为团体动力,影响着个体在团体生活中的发展[12]。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就是在班集体宏观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一节课的团体动力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建时松散群体阶段、转化中的散聚群体阶段、凝聚中的集体阶段、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针对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推动团体动力发展[13]。在环节一中,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使用《青蛙的乌龟朋友》的活动游戏,使学生们在抓手指中初建松散的团体阶段;环节二中使用《爱在指间》活动,了解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更进一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将散聚团体转化为相对凝聚的团体;环节三使用《盲人旅行》活动,通过团体的合作配合,促进团体间的相互信任,发展为成熟的团体阶段。不同阶段的团体动力应采取不同类型的活动,通过设计符合当前团体动力状态的活动,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活动内容的有效性。不仅如此,某一阶段团体动力的活动也是构成下一阶段团体动力的重要基础。团体动力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传递心理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需要学生产生领悟,这样的领悟并非直接讲授可以达成,而是需要通过活动、训练亲自体验才能获得[14]。因此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并且这种领悟能够教持久地作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15]。游戏的生活准备理论认为,游戏是为了生活做准备,游戏活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学习,是人类最容易获得经验和知识的方式。在本文团体辅导式教学流程的环节三《盲人旅行》中,模拟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合作完成任务的情景。当“盲人”完全信任“领路者”,而“领路者”感觉到了“盲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时,才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在本活动中,学生们自行发现了尊重和信任是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这样的发觉和领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更容易将知识运用在其他生活事件当中。

(三)聚焦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常用的教学手段通常包括例分析、“小故事大道理”、“七嘴八舌”等。在此类活动中,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并不是当下,而是某个过去或者未来的时间在某个其他的地方发生的事件,属于“彼时彼地”。如在环节二《实话实说》中,要求学生说说遇到教材中漫画里面情境时怎么办。这些画面(打乒乓球时大家都在抢球拍、当自己墨水滴到同桌纸上等)并非学生当下的体验,需要学生发展迁移能力,才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日常生活往往是不确定、复杂的,学生难以活学活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其课程内容以活动、游戏的形式来模拟生活团体辅导聚焦当下的练习,获得直接的经验,属于“此时此地”。学生们在环节二《爱在指尖》和环节三《盲人旅行》中,活动是即时完成的,然后针对刚刚做完的活动作出反馈和思考。其特点在于学生们能够第一时间反馈当下时间、空间中活动带来的感受,能够直接学习和运用到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心理治疗的格式塔学派认为,“过去”和“未来”属于“彼时彼地”,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人,常常逃避责任,因为“过去”已过,而“未来”还没有到来[17]。因此,关注“此时此地”尤为重要,它使我们能够更加聚焦于活在当下。从眼前的行为出发,担负起“现在”的责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是一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目前而言,大多时候教师对于知识拥有相对的权威性。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看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难以界定。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地位依然是被动的。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以系统折衷主义的观点综合了目前心理健康教学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了生生互动与生师互动。首先,课堂中设计的活动,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其次,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有技巧的回答,将主体再次转回给学生,学生不再只是获取知识,而可以传授和创造知识。如“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她?”,或“希望大家能够开动脑筋,一起讨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编剧和演员都是学生自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元庆, 李璐. 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6):3.

[2] 朱欣. 团体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观察, 2017, 6(14):3.

[3]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甘贞洁,李红云,陈汉红. 高校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 2009(09).

[5] 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15.

[6] 鲁颖,岑国桢. 团体辅导与心理活动课的效果简析-心理健康教育两种常用形式的一项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2002(1):91-96.

[7] 郭秀丽.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效研究[A].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8] 唐毓首,梁芳美,尹晨祖.团体辅导模式与幕课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比较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20,40(06):68-71.

[9] 李红仙.学校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2,8(3):44-48.

[10] 叶一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32.

[11] 叶浩生.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5):6.

[12] 李郁文.团体动力——群体动力的理论、实务与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限公司,2001:46.

[13] 黄晓夏. 以“生群”为本,关注班级发展阶段的心理课设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98(15):38-40.

[14] 柳友荣, 吴桂翎. 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02):83-85.

[15] 范佳丽. 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000(001):93-96.

[16] 丁海东. 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3):5.

[17] 梁祥凤, 周和岭. 论心理治疗"此时此地"原则的时空价值[J]. 医学与哲学:A, 2008, 29(1):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