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整合式创新与运用 ——高中生同伴交往系列课程探究实践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整合式创新与运用

——高中生同伴交往系列课程探究实践

      【摘要】“人际雕塑”活动模式是在高中生同伴交往系列课实践中形成的课堂结构,以多类型冲突事件下的多人互动关系的发生发展为课堂活动主线,以雕塑技术与案例故事相结合为主要活动形式,并在环节设计和过程辅导上融合了家庭、沙盘等心理治疗的部分理念和技术。课堂通过互动演绎增加观察的视角,引导学生觉察和感受自己及他人的交往模式,从而提高改善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人际雕塑;同伴交往

       随着高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在校时间的增多和寝室生活的加入,同伴关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系形式也趋于多样,从同学、室友到朋友,从同性到异性,从一对一的同伴友谊到多人互动的友伴群体,高中生面对的是极为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同伴关系网。因此对于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同伴交往辅导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辅导主题,系列课的方式可以为课堂的充分进行提供基础,而高度契合且结构化的课堂模式,则能够使课堂辅导更深入,也更有效果,“人际雕塑”活动模式就是基于此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一、“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构建基础

       1.重点聚焦:多人互动关系

       选择多人互动关系作为课堂展开和辅导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各种或松散或紧密的友群交往,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关系脉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一些关系危机或交往困境的发生,比如敌对、孤立等,其深层次的原因往往都和多人互动关系的长期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多元关系中包含二元关系,把二元关系放在多元视角下去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二元友谊关系的处理能力。

       2.情景演绎:“雕塑”互动形式

       家庭雕塑主要以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来表现家庭互动模式,萨提亚(Satir)认为“雕塑技术可以外化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1]。除了用于亲子主题,将这一技术稍加调整,也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去呈现友群内的关系互动。

       高中生具备脱离外在语言去表达内心状态的能力。非语言的雕塑方式既降低了情景表演的难度,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并且这种静态的呈现也更直观、更本质,能让学生更容易觉察和感受关系状态和关系变化。

        三、“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整合式创新

       家庭治疗和团体沙盘游戏中涉及关系互动的部分,为课堂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借鉴,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融入课堂活动和环节。

       1.关系的定格与流动

       活动形式将雕塑技术与案例故事相结合。通过多段式的案例故事来创设若干互动情境,再引导学生用身体雕塑来对这些场景进行互动演绎。每一幕的雕塑画面是静态的,但故事的场景又具有连续性,动静结合,互动关系就能在课堂上自然地流动和发展。还可以将矛盾冲突事件作为故事的开始,让关系具有张力,也为最后的关系重塑留下铺垫。

        2.关系的去中心化

       课堂设计及辅导借鉴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症状的人去中心化”[2]。案例故事是有中心人物的,情景表演也有主角的定位。但如果把焦点都放在这些角色上,就容易陷入对错的评判里,并把改变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放在这一两个角色身上。当冲突事件发生后,每一个群体成员都会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每一个成员的态度和应对也都会最终影响这个友群的整体关系。“去中心化”就是为了真正地将课堂聚焦于多人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关系中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

       根据案例故事扩展参演角色数量,增加“路人”角色甲乙丙丁(总人数5-8人为宜);在雕塑环节,要向学生强调把所有角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看待,放在同等的距离去观察;在分享环节,要让所有角色都有同等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课堂的引导,既要带领学生关注局部,也要看到整体。

       3.互动空间的创设

       沙盘疗法创始人卡尔夫(Kalff)强调“自由与保护的空间”。雕塑活动也可以被看作是,学生以教室空间为沙盘,以自身为沙具,而进行的团体沙盘游戏。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内心、投射情感,所以课堂物理和心理空间的创设就尤为重要。

       心理教室采用前后划分,空出前三分之一为表演空间,相比围成一圈中间空出的形式,边界感更清晰,给参演学生的压力也更轻;沙盘游戏前会触摸沙粒、感受沙粒,雕塑活动开始前,也可以让参演学生自由地走动去感受这个空间;案例故事切忌使用班级学生自己的事件,当学生与角色留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反而会有安全感;课堂结束时要带领参演学生从角色状态中出来,这个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4.雕塑场景的定格记录

       沙盘作品会用表单和照片记录,雕塑活动也需要定格记录,方便回顾与比较。进行互动表演时,学生会感受到关系的张力和压力,特别是在定格的一刹那。很多姿势是当时关系状态下的自然表露,一些下意识的反应转瞬即逝。照片的实时记录有助于分享环节的讨论以及多场景的集中回顾,当系列课结束,还可以让学生们在照片下留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由两位学生作为记录员。当雕塑场景定格时,一位负责拍照,借助手机拍照杆提升视觉高度,正面、左右侧面各一张;另一位绘制图示,用符号“○”加代称表示角色,符号“→”表示角色的朝向,记录表演者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作为照片的有益补充。

       四、“人际雕塑”活动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具体运用

       作为系列课的基本单元,一堂课由一个案例故事展开,分两个课时进行,第1课时“故事呈现-场景雕塑-定格分享”,第2课时“情景回顾-人际重塑-定格分享”。两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故事就可以构成一个系列。以下结合实际课堂,对具体环节和运用细节予以探讨说明。

     (一)第1课时:觉察与感受

      1.案例故事的呈现

     《宿舍中的波澜》由暖身活动《对掌推》导入,以文字形式分场景依次呈现,场景1中发生言语冲突时的具体对话,则用提前录制的语音代替。整体的文字虽然简短但包含丰富的背景信息,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演空间。教师通过简单的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去感受人物的情绪状态,去猜测下一场景关系的发展变化等。

       场景1:上铺的室友小洁总是晚睡早起。连续几天没睡好的小妍觉得自己像个气球,随时可能爆炸。这天寝室熄灯后,小洁又在被窝里偷偷用手机打电话……

       场景2:两人之间再也没有争吵,但内心却越来越看不惯对方。

       场景3:一次晚自习下课,小洁回宿舍,远远地听到宿舍里有说有笑,但当她一推门进去,大家立刻一句话也不说,小洁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床位。

       2.场景雕塑环节的引导

       选定一个小组参演和记录,设“洁、妍、(舍友)甲、乙、丙、丁” 共6个角色,不用太固着于表演学生与角色在性别上的一一对应,可以在衣服上别上相应角色代号的名牌来强化角色感。

       向学生介绍雕塑演绎:不使用任何语言,而是仅用姿势、朝向、距离、位置等静止的形态来表现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和角色间的关系状态。一个场景一般不超过5分钟,不过于追求表演的好坏和精细,自然的即时生成反而更能体现真实状态。学生在刚开始还是会习惯性地去模仿现实情景,教师只需适度引导,经过一个场景的表演后就会渐入佳境。

       其他组作为观察员,观察表演的同时,也可以在组内分配角色,将A4纸作为表演空间,用图示的方式去表达对这一场景的理解。

       3.定格分享环节的引导

       在实际课堂中,“场景雕塑”和“定格分享”这两个环节是按场景顺序交叉进行的。一个场景雕塑定格5秒,拍照和画图记录后,先由参演学生留在原来位置逐个分享:选择这种身体姿势和空间距离想要表达怎样的内心和关系状态,再由其他学生补充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图1

       学生对关系的演绎充满了细节的呈现,让课堂讨论有了非常多的视角。教师可从中选择,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局部或整体上的关键问题展开。场景1冲突前,“妍”背对着“洁”身体紧绷、双手紧握,而“丁”则把自己放在整个空间中最角落的位置。在这个“关系场”里,“洁”占据了最大的空间,其他角色都被挤到边缘,而“妍”正处在能量的最高点。场景1冲突中,“妍”和“洁”处于牛角相对的姿势,而“丁”不仅靠门更近还捂住了双耳。分享中,“甲”说“看到妍出头,我肯定支持她”,“丙”的态度是“终于有热闹可看了”,而“丁”则觉得“她们两个都好吵”。同一事件下,大家的反应各异,每个人都需要去觉察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关系互动中的表现模式。场景2,两个角色相对而过,眼神却一直停留在对方身上,矛盾并没有随时间淡化,只是变成了暗流涌动,有学生指出现实中“妍”和要好的室友可能会聚在一起讨论“洁”。场景4,对立和孤立已经发生。当问到角色们处于这样的关系状态下舒服吗,都觉得不舒服,但“妍”表示“如果和好,又觉得别扭”。无论输赢,角色们似乎都被困在了关系里。

       4.第1课时结束环节的处理   

       可以通过对表演学生进行感谢,并逐个自报名字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角色状态中出来的(第2课时结束时可同样处理)。故事的发展也有多种可能,期待下一节课的继续。

      (二)第2课时:重塑与改善

       1.情境回顾

       照片和图示按场景依次展示,重新回顾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在两个课时的课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触发学生新的觉察和感受,也为接下来的重塑环节做准备。

       2.人际重塑与定格分享

       首先,各组经过讨论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关系重塑,然后仍按步骤进行定格记录和分享讨论。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要更重视与现实的联系,要帮助学生看到实际的难点以及找到真正能推动关系改善的方式。

       有小组选择了场景2进行重塑,冲突发生之后道歉或和解,这是学生最自然能想到的办法。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丙”试着让“妍”和“洁”面对面和解,“洁”在定格的刹那,突然转向了“丙”。角色“洁”在之后的分享中说“当时觉得有压力,不敢看向小妍,好像内心想要道歉,但就是开不了口的感觉”。

图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现实中,道歉或和解的难点在哪?作为共同的朋友或室友或寝室长,可以做些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回应:道歉是两个人的互动,小洁想要道歉,而小妍表露出的态度也很重要;多帮她们创造和解的机会;作为朋友当小洁把想要道歉的心思和想法告诉“我”时,“我”可以找个机会表达给小妍听,然后再帮助她们缓和关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重塑场景中,整体关系更聚拢,也更和谐,好多角色从远离背对的位置逐渐变得靠近,每一个人都是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关系改善的重要力量。

       五、结束

       “人际雕塑”活动模式希望创建的是一个像“容器”一样的心理课堂,能容纳主题的多种具体类型以适应学情,也能容纳学生的各种真情互动并给予抱持。

       参考文献

       [1] 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Salvador Minuchin,Mich P.Nichols,Wai-YungLee.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李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案例类素材的设计与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9):33-35.

 

作者姓名:王李强

工作单位:浙江省宁海中学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