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2018年期间,我在学校新疆预科班连续五年担任心理专职教师。当时,学校将心理课纳入新疆班常规课程,每周我都会有一节固定的心理课时,因为保证了稳定的上课频率,我与新疆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还记得,新疆预科班第一节课的主题就是《走进我的“心动”课》。2019年以后取消了独立的新疆预科班,新疆内高班的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每周一节的心理课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理课和研究性学习、电脑、通技等一起进行单双周排课。对于心理老师来说,有限的课时让每一节心理课都显得格外珍贵。2021-2022学年我承担了高一级八个班的心理课教学,又同时担任高三级心理专职教师,工作很是繁忙。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对心理课的设计、实施操作等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
—、关于心理课里的“心动”
心理课的特征在于“动”,这是心理课与其他课的本质区别,也是心理课的命根。心理课是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1]心理课的“动”既有启动、发动、互动之意,意指活动设计的过程和各环节的特点;又有动感、流动、律动之意,意指心理课的节奏和氛围;还含有感动、触动之意,意指活动设计的目标和效果。那么,心理课里的“心动”又是什么呢?即学生在心理课中获得的直观体验和感受,“心动”既是学生的活动过程,也包含教师实施心理教学后的活动效果。简而言之,心理课的“心动”,即由身体动到心灵动,即载之以“动”,触之以“心”。
二、让心理课成为学生“心动”课的四个主要要素
(一)整体有“互动”。
互动是团体生命动力之源。心理课中的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环节。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带来支持、反馈、省察和改变。除了开场的热身环节,互动也被频繁地设置在团体转换和工作阶段中。互动也反映在学生心灵、情感、特别是言语的相互碰撞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互助,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自我成长。[2]
(二)身体有“活动”。
心理课因其特有的学科特点,会通过设置热身环节让学生逐渐进入活动状态。在活动工作阶段会通过设置表达倾诉、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探讨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体验、感受和思考。心理课的身体有“活动”,不仅仅指学生与手脚相关的肢体活动,例如热身环节的韵律操等,也包括书写表达、绘画涂鸦、脑力激荡等“嘴动”、“脑动”方式。总之,心理课一定不是完全静态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它以身体的“活动”串联起整个课堂。
(三)节奏有“律动”。
指向心理课整体氛围的创设,也指向教师的整体控场能力和衔接过渡能力以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更加包含了活动设计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的聚焦性。在心理课的实施操作中,心理老师通过各种恰当的辅导工具、形式和方法将一整节课自然地串联起来,让心理课堂不单调,不刻板,各环节时间控制合理,不偏题,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每个环节自然过渡、有张有弛,重点突出。让预设与生成尽量达到完美统一,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心灵有“触动”。
意指心理课设计和操作的终极目标。心理老师通过选取符合学生需求的主题,精选学生感兴趣和接地气的案例故事,让学生在上课时发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的心声。学生通过聆听小组成员真诚的分享,获得启发、感悟和思考,引发对自己既往经历的审视和反思,获得通向未来之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心理老师的倾听、真诚、积极关注、共情、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课更强调情感体验成分,更多关注学生心灵深处地感受和心弦的触动。[2]
三、让心理课成为学生“心动”课的三个关注点
(一)课程选题要贴切,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在课程选题方面,心理老师首先要做好选题准备工作,选题在遵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整体架构下,为了更具针对性,还应对本校学生最典型和最具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进行调查和了解。既可以从个体心理辅导案例中去总结归类,也可以通过班主任进行具体的班情了解。
例如,在今年高三最后两个月的冲刺期,我同时接到了几个班主任上心理课的邀请。我发现,虽然高三学生普遍都面临考前焦虑的问题,但各班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整体个性特点不一样,各班的具体问题其实不尽相同。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因班施教”。比如,对于重点班成绩基础好但又患得患失的情况, 我设计了《提升“心”能量 自信迎高考》的心理课;对于普通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我设计了《高三人,请为自己“赋能”》的主题课程;对于艺术班,我设计了《解除我的“暗语”魔咒》等活动体验课程,各班的主要辅导工具也有所差异,选用的视频素材也不重复,课程更具针对性。虽然备课量增加,但从各班学生现场反馈和作业情况看,课程均达到预期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出最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课,也使我的即时备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素材案例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相对其他学科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心理老师的备课相对困难。刚毕业的心理老师可能都会经历“照葫芦画瓢”的学习过程,但对于多年工作经验的心理老师来说,我们的备课思路也应跟着时代与时俱进。特别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网络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只要有心,很多资源都可被获取。获取资源不是问题,真正考验的是心理老师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就是怎样将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心理老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关注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动态和各类讯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老师应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老师,也应做心态最年轻的教师。我们的备课要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跟上时代潮流,跟上学生的喜好,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
例如,2022春季高一第一节心理课,我用了那个寒假的网络热播剧《开端》的素材。很多学生刚从假期回到学校,还沉浸在剧情中,一看到这个素材就很兴奋,开场时都叽叽喳喳,最后我自然地以影视剧的“开端”切换到学生现实的“开端”,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否陷入循环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那些负面的循环,该怎样打破呢。而自由式滑雪冠军谷爱凌的故事作为当时最热门的励志素材,我根据需要剪辑了“谷爱凌每天睡够十个小时”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对时间管理的思考。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新颖时尚的素材。以新素材新案例引发既有心理主题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备课的思路。在生活中我经常关注一些心理老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关注热播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关注热门人物成长历程。有时在新闻浏览中会发现有小惊喜,“这个素材用到我的那节心理课会很合适”。为了有效地“为我所用”,心理老师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剪辑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三)活动形式多样与现代结合,尝试打破常规模式。
在今年高三第二学期的考前系列心理活动中,我开展了四期同质性团体辅导,除了使用常见的视频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根据各期活动目标和内容设计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自由绘画、叙事疗法、应用戏剧、心灵图卡、沙盘游戏等形式开展。
另外,我尝试在学校体育馆开展大型的心理训练营活动,通过充分准备和积极实施,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高三活动,我遵循了个体与团体兼顾,常规与特色相融,大型与小型结合的原则。另外,高三年级将心理放松活动纳入大课间系列活动,心理老师变成主播身份,利用腾讯课堂直播和广播形式指导全级学生进行有指令的心理放松活动。新颖的形式突破了集中讲座的传统模式,也是常态防疫背景下开展大型心理活动的新尝试。
四、心理课在实施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重教师倾听与学生表达。
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在心理课中同样适用。在心理课中,心理老师应着力于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处于开放状态,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营造“学生愿意说,老师乐意听”的氛围。当然,心理教师也可敞开心灵与学生真诚交流。例如,高三冲刺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很多班级在紧张的备考氛围下气氛沉闷,心理老师在准备上心理课时,想要打破这种氛围,就要思考如何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的表达,从而为后续课程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二)重活动前的积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心理课的实际操作中可能会由于准备不充分,或现场时间不够等让活动效果打折扣。所以,心理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很重要。对于活动体验的规则,老师要提前设置引导过渡语,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快进入状态。例如,今年在学校体育馆举行高三大型心理活动之前,我提前安排好学生助手,分配好小组长。对于活动设计中“岁月积累给我的人生建议”环节,考虑到活动效果的需要,我提前通知了几个不同班级和个性的学生做好发言准备,让他们写一写“作为高三的学子,我想对学弟学妹说什么?加入二十年后再来看高考,你会对现在的自己说点什么?”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发言真挚深入,也较好地提升了活动效果。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预料活动现场会发生的意外情况,例如冷场,偏题等。所以,老师在活动前的充分准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体验过程中来,让心理课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
(三)重觉察自我与课后实践。
觉察自我是心理课活动目标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们通过心理课让学生学会觉察自我,审视自我现状,发现自己困扰,反思自身问题。另一方面,心理课也要关注实践运用的活动目标,即通过所学所思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已有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生活状态的目的。就如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学生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当事人,“我学会了这些方法,怎样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呢”?所以,在每次心理课结束时,我都会说“同学们在课后更需思考的是:今天这节课带给我哪些感悟?怎样把今天我们的所学所思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当中呢”?以此来强化课后实践的目标。
(四)重积极思维培养和积极品质开发。
心理课的基本功能是发展,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良性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也包括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视角也成为心理课主题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心理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努力去扩大学生人格中正向、积极的要素,缩小负向消极的要素。所以,心理老师在心理课的设计中,包括在课堂上对学生回应、总结等具体环节中,都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和挖掘,将心理辅导中积极心理的理念贯穿和渗透在心理课设计和操作的整体实施当中。
总之,在当下中小学心理课普遍走进课堂,形成常规化心理课堂的大背景下,心理老师要把握机会,坚守课堂阵地,用心设计心理课,用心上好心理课,以此真正发挥心理课堂的独特魅力,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心动”课。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课操作指南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钟志农.心理辅导课设计指南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2
[3]张潇.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是什么样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