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谈具象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

浅谈具象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

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    杨雅琼

摘 要: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课的核心,具象化技术的使用是增加课堂活动性和体验性的有效工具。本文立足具象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从巧借隐喻、绘画表达、量尺刻划三个方面,结合一线教学课例探索具象化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具象化技术;小学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一、引言

      心理课堂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内在体验。随着课程的开展,活泼有趣的心理课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实践教学中小学心理课堂虽然看似热闹,学生参与人数多,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对于心理课的印象只停留于有趣、好玩,缺乏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的处理中需契合课程主题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打造具有实效性和体验性的心理课堂。

      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记忆、想象等高级认知过程需要依靠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教师在活动设计时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和个性特征,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进行思维、行动操作的对象。具象化技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知、可识别的载体和形式,化抽象为具象[1]。教师将具象化技术运用到活动设计中,能够使活动具有画面感、趣味性和代入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唤起学生情绪情感,增强自我感悟。本文基于小学心理课堂中运用具象化技术的实例做进一步探讨。

      二、具象化技术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一)巧借隐喻,从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隐喻是比喻的另一个形式,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概念本身以及概念间的互动都基于人的经验。这意味着,通过可感知、感性的经验世界来认知抽象的观念世界,将抽象的概念本体通过隐喻的路径具像化为感性的喻体[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绘本、故事、视频的隐喻功能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比作课程中的核心概念,让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学习对象,增加代入感和画面感。学生在观看他人故事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整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生命,从而拉近课堂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以五年级心理课《小小加水人》为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积极心理品质。借助绘本《你把水桶装满了吗》,教师用绘本中“加水人”的形象隐喻友善的人。通过“给他人加水”将“与人为善”具象化,用水桶里的水比作每个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己好的想法,让感受可视化。共读过后结合师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言行都会给他人带来影响,建立友善行为的意义感,觉察身边的友善行为。同时教师设计了“水桶”形状的活动单,鼓励学生将想要表达的友善言语和行为写在纸条上,并贴在他人的“水桶”里为班级同学“加水”。在愉快、友爱的活动氛围中,同学们开启了“加水”之旅。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与人为善的愉悦感,通过身动带动情动、心动,友善品质这个抽象概念在活动中被转化为具体行为,逐渐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将课堂打造成体验性、趣味性十足的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生命经验相联结

     (二)绘画表达,助力学生体验成长

     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工具,能反映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3]。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关键期,绘画作为一种直观、具体的教学工具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又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绘画的过程能唤起学生记忆,激发学生情绪和情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助力学生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上“愤怒”的主题时学生容易出现学生对号入座课堂混乱的现象,容易引发学生的防御心理,课堂难以推进。为此在《Hi,我的愤怒家伙》这课当中教师通过共读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让学生认识到愤怒是原因的,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愤怒的场景并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心中的“愤怒家伙”。学生的任何作品都是被允许的,我们发现课堂中有的学生画了冒火的双眼,有的画了一团乱糟糟的黑线,有的画了血盆大口等等。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讨论过后教师鼓励他们画出应对“愤怒家伙”的方式。有的画了一个笼子罩住愤怒的家伙并加以文字解释,有的选择在旁边画一杯水提醒自己愤怒时可以先冷静,有的画了小人告诉自己愤怒时可以找朋友倾诉。本节课用绘画的方式串联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用其独特的语言自由地述说着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看着别人的“愤怒家伙”学生们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情绪,只要我们处理好与愤怒的关系,愤怒并不可怕。

      (三)量尺刻划,发现成长契机

      针对兴趣、能量、内驱力、价值、意义等抽象内容,教师可将它们进行以下几种具象化处理,让其变成可评估、可衡量、可操作的学习对象,以助力学生明确自身的位置,关注自身资源及努力的方向。

     1.量化设计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中的会谈技术之一“刻度化”,指出咨询师可利用数值协助个体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即通过刻度化提问,让个体反思自我[4]。为此教师可借鉴这个方式并对之稍加改造,利用数值评估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可衡量、可操作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0-10分的刻度数值,引导学生对某方面进行评分,评价此时自己的位置以及希望到达的位置,中间的区域便是学生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此帮助学生更加地关注自己的当前的行为、内在的感受以及达成目标时所能采取的积极行为,强化学生自我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五年级心理课《我喜欢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如果仅仅聚焦于兴趣,大部分学生回答自己对技能科比较感兴趣,对于主科不感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某门课程如何从不感兴趣转换到感兴趣,容易变成说教课且缺乏体验性。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教师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兴趣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如划分“兴趣值’的方式。一堂课之中教师借助前后测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了课程兴趣值的调查,0-10分为区间,分值越高说明越感兴趣。在课前小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课程的兴趣值评分均值为3分。学生分享自己的评分原因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和总结,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即使是比喜欢的课程也有不那么讨厌的地方。在“课程星推官”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彩笔做第二次的兴趣值调查。对比两次结果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值能通过自主挖掘课程本身的价值得到提升如此可见,数值化的使用让兴趣变得可视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自身能够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抽象知识比作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如将“能量”以 “能量电池”这一形象的图像呈现,并对电池进行分格,鼓励学生思考“我可以做哪些事情将我的能量电池充满?”以此来提高学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生命的意义”比作 “生命之屋”,巧借搭建房子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想自己所期待的“生命之屋”是什么样子?从地基到屋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它添砖加瓦。在搭建生命之屋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构建生命意义的过程。

       2.借助物理距离具象心理距离

     语言的温度、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抽象的。教师通过设计“语言温度计”这一活动:邀请三位同学上台,一字站开,请两边的同学分别对中间的同学说一句话(左边同学不友好的语言为主;右边的同学以友善的语言为主),中间的同学根据听的内容选择靠近或远离他们,活动过程中中间的学生越来越靠近右边的同学,最终两人之间的距离就是温度的具象化内容。这样的小活动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验性,也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是有温度的。

     三、总结

    本文立足具象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从巧借隐喻、绘画表达、量尺刻划三个方面,探索了具象化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具象化技术优化课堂活动,可以使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更好地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增强自我感悟的效果。

    当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段,班本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全面分析班级学情,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特点来应用有效的课堂活动,由此关于具象化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仍有许多有效经验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红杰.意识形态具象化.意识形态叙事实践的诠释与建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2):9-15,2021(3)

2.龙柏林 刘伟兵.意识形态具象化的隐喻路径.广西社会科学:62-65,2018(1)

3.叶华文.我手绘我心——绘画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PSYCHOLOGY&HEALTH.:37-38,2021(07)

4.吴际.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21(10):22-24,2017(1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