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请您发到kmyuhong@126.com)“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课作业的设计与优化(以此为准)

“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课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文章中有一张图片,投稿时可能显示不全,若有疑问,请联系作者,联系电话13884484133,谢谢您!)

摘要:小学心理课不同于文化学科,它是一门活动课程,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因此,在设计心理课作业时,要突出作业的情感意义性和生活体验性。目前,心理课作业的布置时段在课前、课中、课后均有,作业类型主要有问卷调查类、认知思考类、情感表达类、思维导图类、角色扮演类、续编故事类、实践体验类,作业评价有教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学生互评、班级展示等形式。“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心理课作业,建议可从增加作业设计的“心理味”、尝试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营造作业分享的安全氛围、拓宽作业评价的多重路径等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 双减  心理课  作业设计 优化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双减”文件精神,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水平,促进深度学习,总结推广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有效经验和优秀成果,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市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小学优秀作业案例评比活动。

通知一发出,广大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突破固定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科学设计心理课作业,及时进行作业反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本次优秀作业案例评比,我们收到了25份小学心理课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仔细研读这25份作业后,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汇总,并就如何优化心理课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心理课作业的布置时段

目前,小学心理课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本市绝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心理健康》,也有学校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什么时候应该向学生布置心理课作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思考。对交上来的25份心理课作业案例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在课前布置作业的有2份,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的有11份,课程结束后布置作业的有12份。

不论把作业布置安排在哪个时段,老师们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设计的。例如孙老师在课前布置了“对妈妈唠叨的看法”这一问卷调查作业,一方面便于她更好地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另一方面也让《妈妈,请您听我说》这一课设计得更接地气,让学生更能产生共鸣;又如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了“我画我心——画画我的挫折经历”这一作业,她根据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涂鸦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孩子释放内心压力,促进孩子的真诚表达;再如徐老师在上完《感恩的心》一课后,布置了制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项作业,希望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感恩他人”的方法,通过制作“奶茶”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运用到生活中,送出自己的感谢与祝福,促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结。   

二、心理课作业的设计类型

心理课教学不同于文化学科,因此在作业布置上,也不能机械地布置抄写、朗读、思考等没有挑战性、含金量低的作业,而应多考虑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变革作业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笔者对25份作业案例进行归类,发现主要有八大类作业设计类型:

1.问卷调查类

问卷调查又分为课前问卷调查和课后问卷调查,根据不同的上课主题需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课前问卷调查是在没有上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活动。比如孙老师在上《妈妈,请您听我说》一课前,布置了“对妈妈的唠叨的看法”这一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该班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接着,通过呈现调查结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回答与同龄人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产生情感共鸣。

课后问卷调查是心理课结束后,针对课程主题,通过调查、评估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比如楼老师在上完《魔镜魔镜,认识你我》一课后,为了知道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她布置了课后问卷调查作业,内容包括“在这节心理课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活动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课堂中认识自我的方法对你今后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等等。

2.认知思考类

心理课上因为时间与人数的限制,有时不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而认知思考类作业能很好地弥补这一遗憾。通过这一类作业,学生能进行独立充分的思索、感悟及总结。

如卢老师在执教《当冲突来临时》一课中,设计了一份“我和父母的一次冲突(作业一)”记录表,以此来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情绪,回顾引发这个情绪的事件,以及产生这个情绪的当下感受。卢老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们都产生了消极情绪,并刻意和父母拉开距离。这是需要积极处理的,所以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接着,卢老师借助情绪ABC理论,又设计了“改变认知(作业二)”。通过让孩子们探讨、改变冲突情境中自己的错误认知,来预想结果。由此感受控制情绪,改变认知带来的正向结果。

这样的认知思考类作业,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探索自我,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行为的改变。

3.情感表达类

心理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囧境”:当学生分析他人的故事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每当让学生回归自身讲述自己的感受时却经常冷场。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体察自身,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体察内心感受并勇敢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

马老师在心理课上设计了“我的情绪独白”这一作业,针对四年级学生身心与情绪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请学生选择当天自己的某一种情绪感受,如开心、委屈、伤心、害怕、愤怒等,为它设计一个形象,再加一份独白。学生创作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充满创意的作品,并邀请作者上台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此外,请其他同学表达听后感、观后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思维导图类

思维导图类作业是让学生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创新的心理品质。例如王老师在上完《独一无二的我》一课后,请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从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等各个方面介绍自己,突出“我”的独一无二,丰富自我形象。这一作业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并将其对自己的认识经过梳理、绘画,更有条理地呈现给大家,从而让他人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5.角色扮演类

角色扮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情景内容扮演相应的角色,这在小学心理课上是一种常用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当事人的感受和思想,更能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想法。角色扮演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外,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作业中。如孙老师在《今天我来做父母》一课中,布置了几个角色扮演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父母的言行来演绎“父母”的唠叨,在演绎中学会换位思考,更深层次感受父母唠叨背后的缘由和情感因素,并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化解彼此的矛盾,从而将课上所学的沟通技巧运用到角色扮演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续编故事类

随着叙事疗法的广泛运用,续编故事逐渐进入心理课堂。续编故事指教师根据上课主题的需要,将故事穿插到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续编故事后续发展与结局,让学生通过集体说故事,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他人故事中调整认知,进而疗愈自我。

例如何老师的《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一课中,引入了“小桃追梦”的曲折故事:小桃在贫困家庭中长大,她很喜欢唱歌,但是没有钱上专业的培训班,身边也没有支持她学唱歌的人,甚至有同学嘲笑她是“痴人做梦”。讲完故事,何老师让同学们就“小桃会不会坚持自己的唱歌梦想?她会碰到哪些困难?她可能会怎么做?结局会如何?”等问题展开想象,各抒己见,并续编故事。通过这项作业,学生看到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最后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小桃最终坚持练习,不断请教,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学生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通过反思疗愈伤痛,使学生重建生命的内在秩序,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从而获得积极成长。

7.实践体验类

实践体验类作业是让学生亲历某件事,并让其从实践和反思中获得认识与情感。这类作业往往会结合上课主题进而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童老师的《当生命遭遇挫折》一课中,设计了的实践体验作业如下:背着手坐在地上,想方设法独自站起来,但手不能碰地,双脚不能交叉,游戏时间为10秒。第一次每个人自己做动作,第二次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使行为达到目的?可以观摩别人怎么做,然后再自己做,也可以向身边人求助,最终设法让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站起来。这项实践体验作业,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挫折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行为受挫时自己可以运用的方法或借助的力量有哪些?最终引导学生感悟当生命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求助,可以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求助,要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8.“超市作业”类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门学科的作业需要保质减量,作业设计最好做到分层,如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完成时间分层。小学心理课一般两周一节,间隔时间较长,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作业完成时间,并把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结合起来,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楼老师在上完《不完美也可爱》这一课后,设计了“作业小超市:独一无二的我最可爱”(如图),超市中的必做任务每位同学都要完成,选做任务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完成,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完成自设任务。

(此处有一张图)

这样做作业如逛超市般充满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增强吸引力,让学生对做作业充满欲望。同时,多元任务搭配更具层次性。面对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的小学生,作业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这些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收获,有成就感。

三、心理课作业的评价模式

对学生的心理课作业,教师从来不以分数论英雄,但需要教师对作业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这既能显示教师对学生心理作业的思考和关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作业的重视和投入,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对于学生心理作业的评价,目前老师们采用的主要形式如下:

1.教师口头评价

对于“情感表达类”、“角色扮演类”、“认知思考类”等类型作业,教师多采用口头反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用共情的态度、真诚的语言给予反馈,例如孙老师在学生完成亲子角色扮演后,肯定每位演员的用心演绎,表扬学生将所学的沟通方法马上运用在角色扮演中,这种及时的口头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教师书面评价

对于“问卷调查类”、“思维导图类”等作业,教师多采用书面评价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反馈。类似于写作业评语,这需要教师看见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并把这份理解和感受用恰当的语言传递出去。例如王老师在看完学生《独一无二的我》这类“思维导图作业”后,给好多学生写了书面评语,如“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你,独特的你,有想法的你。我欣赏你的善良,喜欢你的直率,佩服你直面缺点的勇气。老师期待遇见更优秀的你。加油!”这样的书面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学生相互评价

对于“续编故事类”“角色扮演类”等作业,很多教师会采用现场让学生互评的方式,以借助他人力量完成作业评价。例如何老师在听完学生续编的“小桃追梦”故事后,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哪一个故事运用的方法更合理、更有效,哪一个结局更有参考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成长。这种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激发同伴互助的力量。

4.班级内部展示

对于“思维导图类”、“心理绘画类”等实践体验类作业,教师会将一些优秀作品粘贴在班级黑板上,或者通过投影展示,供全班学生学习和参考。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对被展示作业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间接学习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作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四、心理课作业的优化策略

“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一次心理课作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作一些优化:

1.增加作业设计的“心理味”

心理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心理课作业与一般文化学科的作业也应有所区别,它既是巩固心理课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突出作业的情感意义性和生活体验性。不妨给作业增加一些“心理味”,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设计符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作业。具体而言,可以设计心理小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心理剧排演等,增强吸引力,激发求知欲。

2.尝试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

心理课往往以活动体验为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继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活动体验的多样性要求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丰富性,以此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具体而言,既可以设计纸质化作业,也可尝试生活化、可操作的作业,听、说、读、写、唱、演、画、跳等多管齐下,总有一款让学生喜欢,并为此认真对待。

3.营造作业分享的安全氛围

在心理课上,很多学生在活动环节非常兴奋、活跃,但到了分享环节,却变得沉默寡言,经了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害怕分享时被嘲笑,课后被同学宣传,这跟课堂分享氛围不够安全有关。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作业分享氛围,要和学生达成约定:如在他人分享作业时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要积极关注分享者,不随意评价同学的作业;在同学积极分享作业后表示感谢等,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获得心理成长。

4.拓宽作业评价的多重路径

心理课作业需要多元化评价,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流动、心灵的放飞。除了心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外,还可以邀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其他班级学生甚至家长等来欣赏优秀的作业,如进行心理剧展演,心理绘画展播,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心理课专业专辑等,让更多的群体看到学生在心理课中不断成长的足迹,也让学生通过心理课作业的展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新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实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4:31-33

[2]洪明蕉.关于布置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9,6:204

[3]沈燕瑜.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探索和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2):3.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慈溪,31530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