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观而远,感而近 ——浅谈典型人物事迹用于心理健康课的优化策略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优化和改进。将典型人物事迹用于心理健康课,是一种常见的设计形式,它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在生命教育范畴。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这种形式通常会面临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典型人物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较远。典型人物的事迹本质上都不是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任何非直接的经验,在心理上都是有距离的。心理距离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指个体对人、事、物距离自己近或者远的主观体验或心理表征。事物依不同维度在心理空间上散布,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心理距离。时间上,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过去或未来;空间上,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远方;人际上, 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与己无关的他人身上;可能性上,远距离的事物几乎不可能发生。举个例子,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可能会运用到的素材是父母照顾残疾孩子或是孩子照顾残疾父母的故事。但这一素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在各维度上都和学生有着很大的心理距离。学生更可能被故事的一些非关键信息(比如“残疾”)给予特别关注,由此产生困惑:我和父母都不是残疾人,这个故事对我孝顺父母有什么参考价值呢?钟志农老师曾说到,思想品德课与心育活动课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强调认知成分而后者强调情感体验。诸如“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我们要向他们看齐”等表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认知层面激发学生的动力,但它并未涉及到“这些优秀品质为什么需要我们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可以对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笔者将通过四个具体详细的例子,来谈谈典型人物事迹如何更好地用于心理健康课中。

冬奥会的热潮还未退去,“天才全能少女”谷爱凌的事例是立志教育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她的才艺、能力、性格仿佛都是金字塔顶尖的水平,完美得像是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学生往往都是仰望、惊羡,却也只能仰望、惊羡、无法靠近。部分学生可能还会觉得“谷爱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这么出色,我却相反,可以把任何事情都搞砸”“我大概怎么努力也很难成为像谷爱凌一样的人”。这与讲述谷爱凌事例的初心是相违背的。在讲述谷爱凌的事例时,重点不应该是她“遥不可及”的光芒,而应该是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对自我的悦纳、她对生活的热爱、她曾经遭遇的低谷等等一些学生可以触及和共感的内容。虽然她的事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问题是,当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后都远远追赶不上优秀的人的时候,激励作用还像原来一样吗?学生还能悦纳自我,保持自我价值感吗?心理健康课的短期影响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影响更不应被忽视。因此,在讲述谷爱凌事例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的引导方向是否能够对学生长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如果不是,我能够怎样改进,使其更加“贴着学生的需求走”?举个例子,如果把学生注意的焦点从谷爱凌的优秀转向她曾经遭遇的低谷,这节心理健康课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就完全不同了:即使优秀如谷爱凌,也并非一帆风顺,她也曾遭遇低谷,沮丧难过,但她证明了低谷并不是不可跨越的。这样,学生感受到的就不是“学习和追逐优秀”,而是“在低谷中依然保持对自我的悦纳,心怀希望”。

在生命教育范畴,许多心理健康课会使用到的一个素材就是力克胡哲的事例。他天生没有四肢,曾因身体残疾饱受同学的嘲笑和欺侮。后来,他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身体的残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不可否认,他的演讲视频感染力极强,他身上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动容。但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身体上的残缺,我感受不到顽强有什么意义”。要改变这种体验感和动力的缺失,可以设计让学生体验力克胡哲的一天,不用手不用脚完成刷牙、吃饭、坐公交、洗澡等活动,询问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在看到周围健全的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还可以模拟力克胡哲去应聘工作时可能遇到的“刁难”情景(比如考官问力克胡哲“你连普通的电脑打字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我为什么要聘请你?”),更深刻地了解身体残缺给力克胡哲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而再通过“光明里的力克胡哲”(顽强、向上的力量)与“黑暗中的力克胡哲”(颓丧、放弃的力量)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顽强的意义——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它独特的光彩。

与此相似的,还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的故事。江梦南在半岁时就失去了听力,但是她和她的父母一直没有放弃。最后,她以不懈的努力走进了清华大学。以江梦南的故事为主线设计心理健康课,热身游戏可能是让学生体验没有声音的世界,比如一位同学读纸条上的话,另一位同学戴上耳塞猜那位同学话语里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热身游戏与主题是相关的,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体会到的是“我觉得没有声音的世界还是挺有趣的,班上的同学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笑声不断”。究其原因,是这个热身游戏并没有突出“没有声音”给江梦南带来的困难和不便,学生对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够的。因此,如果要让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应该在热身游戏中最大化模拟现实场景,比如:江梦南的父母有急事打电话给她,但是她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江梦南想要跟身边的普通同学交流,但是他们说话语速很快,她没办法跟上,或许同学一开始还有耐心重复自己的话,但是久而久之同学也越来越不耐烦了,渐渐疏远了她(这里可以设计一个“江梦南眼中的世界”的活动,江梦南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但她可以看到别人不耐烦的表情,由此可以让学生体会没有声音给江梦南带来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唇语游戏感受江梦南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比如对于视力和听力都正常的人来说,学习的时候视听两条感觉通道互相配合,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但对于江梦南而言,虽然能够看到别人做出“hua”的嘴型,却无法分辨“hua”的声调,这种情况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模仿他人语言和理解他人语言都会困难很多。

在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中,不得不谈到的一个伟人就是陈薇院士。她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为祖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是国之英者,世之楷模。但陈薇院士与学生年龄相差较远,更像是学生的长辈。如何缩短学生与陈薇院士的心理距离?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以陈薇院士的孩子的视角,去看既是伟人也是妈妈的陈薇院士。2003年陈薇院士抗击非典的时候,她的儿子才4岁。在心理健康课中,可以设计“时空倒流”环节——时空来到2003年,手机通信并不发达,陈薇院士的儿子在想念妈妈的时候会做什么?如果他有一台可以视频通话的手机,他会说什么?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代入自己想念妈妈时的场景。然后,还可以再设计“时空穿越”环节——时空来到2020年,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陈薇院士接受表彰的照片中,可以明显看到陈薇院士的头发白了许多。当陈薇院士的儿子看到母亲的白发,他可能会对她说什么?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代入自己感受到妈妈变老的场景。以这种形式,可以从陈薇院士的“舍小家”侧面突出陈薇院士的“为大家”。长期以来,讲述伟人事迹的德育课程通常将关注点放在“伟”而不是“人”,聚焦在伟人为国家为人民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伟人所取得的成就和受到的表彰,伟人艰辛的奋斗之路等内容,重点在于激起学生对伟人的敬佩之情。然而,学生通常能够做到“敬”伟人,而无法做到“亲”伟人,也无法真切体会到伟人付出的背后到底舍弃了什么。正因为“伟人”也是“人”,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他们有家庭,有常人的情感体验,但他们选择了为更多人的利益而前行,所以他们更加伟大。

“观而远,感而近”,心理健康课重在“感悟”,先有“感”,后有“悟”,有了“感”,“悟”更深。将典型人物事迹用于心理健康课,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观”的层面,就像在典型人物与学生之间竖起了一块透明的玻璃墙,学生看得见,却摸不着。而如果让学生深入“感”的层面,让学生亲之信之,典型人物的精神力量或许能够更深地驻扎在学生的心底,成为更加持久的能量之源。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心育活动课中的若干困惑与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

[2]陈海贤,何贵兵. 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4 , 46 (5):677-690.

[3]王岱莹.冷暖色对个体心理距离远近感知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