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下简称心理课)是比较看重“心理味”的课堂,其课堂模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点是在活动、体验、分享环节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具象认知,由内而外地去生成认知、感悟启发,收获成长。心理课的“心理味”除了在选题内容上切合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外,还要在形式和氛围上塑造心理安全感,在课堂时机上把及时捕捉、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课堂发生的动态事件作为鲜活的素材,时不时的按下一些“暂停键”,引导学生一起觉察、分析讨论,生成新的感悟。哪些时机比较适合暂停以下呢?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适合按下“暂停键”的时机点。
一、在出现与讨论课题无关的突发事件时
一次心理课上《青春的模样》一学生分享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时自述感慨好像“一下子就长高了”,心理老师在引导具体化时,该生认真回答“我现在是一米七五,以前小学六年级时才……”还没等说完,几个男生便发出了质疑声,尤其最后排一男生很大声粗鲁地打断他:“老师!他不可能有175!我敢保证,我才175呢,他绝对没有我高!”随后几个男生也附和议论起来,回答问题的男生明显面露难色,陷入尴尬,眼见课堂就要被带“偏”。我急中生智,紧急按下了心理课的“暂停键”,带领同学们一起觉察——刚才发生了什么,你看到/听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不舒服,反感,因为让课堂有些嘈杂”,怎样看待这件事?“他有些冲动,既没有考虑心理课堂的情境,也没有考虑发言同学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两个人本来就有过节,也可能他更像显示自己个子高,希望被同学们羡慕等”这件事的影响是什么?“使得课堂秩序被打乱了,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同时,也对发言同学造成了攻击和伤害,没有尊重课堂和他人”,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我们在课堂发言的时候需要遵守秩序,考虑课堂情境,尊重他人感受,也要看到自己的冲动,学会克制冲动”。
经过一番引导提问,同学们频频点头,刚才打断别人说话的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发言同学的脸上也化阴转晴。心理老师看到了这点,顺便做了补偿性的引导,虽然这位同学打断了我们的课堂进度,但是,通过这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让我们学着时刻觉察自己,而且老师也观察到他有些不好意思了应该是认识到了不当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给他一些掌声感谢他给我们的学习机会也顺便鼓励期待他后面更好的表现呢?随即,班里掌声如潮,我微笑着对着大家竖起了大拇指,继续开启了后面的课程。
二、在明显违反心理课堂约定时
每节课的心理课开始,我都会把“心理课约定”放在幻灯片的第一页,提醒同学们及时调频心理课,努力做到“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尊重不同、包容接纳”,目的是为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塑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可是,总会发现,随着课堂出现的不定期的新的“刺激”,总有一些同学会“忘了”初始的约定。这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按下心理课的“暂停键”,和大家一起觉察,调整。
如,在一节八年级《正确面对他人评价》心理课上,案例分析环节,一位男生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也有和案例中男生一样的经历,因为皮肤黑,被某同学起外号为’黑鬼’,我虽然不喜欢这个评价,但是我不会因为自己黑就去抹一些增白面霜……我选择不予理会”。在他分享时,我留意到一些同学便开始按奈不住私下聊天,有的左摇右晃着脑袋打听是谁起的外号,有的捂着嘴似乎在讨论关于其他皮肤也很黑的同学的问题,还有的因为外号直接笑出了声,一时间,那位同学的分享声音已经被淹没了。联想到课堂初始的心理约定,似乎都被抛出脑外了。鉴于“时机”已到,我又果断按下了“暂停键”——“听到我讲话的同学请击掌两下”,稀稀拉拉的击掌声吸引了一小部分同学的注意,“听到我讲话的同学请击掌三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被击掌声吸引,直到所有同学静下来。“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刚才发生了什么?”聊天的同学开始沉默不语,似乎意识到了不妥,没打岔的同学小声提示“没有倾听”“没有尊重别人的发言,也没有尊重别人的人格”“还有呢?”“大家随便说话,影响了课堂”“是的,我也明显感觉到了很多同学的跑题、离线状态,而且心里很不舒服,可能是话题确实让一部分同学产生了好奇,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上课的场景,互相监督,调整一下,再次回到我们的约定上——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尊重不同、包容接纳。”
三、在出现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反面案例素材时
高中有一节《恰当表达自己》心理课,教学目标是引导中学生在考虑他人感受与自我需求的基础上,学会合理表达自己。在讲解完表达“请求”案例时,轮到下一组表演情景剧。活动规则是小组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派代表分角色扮演反面教材“心口不一”和正面示范“合理表达”的对话。但该小组成员可能比较害怕表演这种形式,或许担心演得不好怕出丑,也可能是没有想到更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现了指责抱怨乃至“你推我桑”的画面,严重到把一位同学从座位上推倒。突发情况,我赶紧按下了“暂停键”。确保没有受伤的前提下,我引导大家静下来,觉察刚才发生的事情,思考如何看待。“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聊得话题是——”“恰当表达自己”“我们刚讨论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尊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要考虑情境,刚才 的突发状况其实也是需要合理表达的时刻,但是我们同学们的表达方式是指责与暴力推搡,与我们的方法完全违背,如果运用一下今天所学,我们一起讨论下,可以怎么样表达?”“可以先赞美对方,表达对他能力上的认可,再说自己不擅长表演的不足,最后请求对方代表小组完成任务”。别的小组一位女生发表见解后,另一个同学也补充:“实在不行,就诚实地告诉老师,确实没有想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请老师指导意见”。“是的同学们,恰当表达自己的方法是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练习的,你们的建议都很好,期待大家能够更多的在生活中将心理课的知识和方法得以实践。”
四、当课堂意外出现与课题有关或无关的正面案例时
其他适合按“暂停键”的时刻,或许是在某一位常态挑战课堂纪律秩序和同学突然有一天在课上主动举手发言时,能够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分享并予以掌声的赞美时;或者是上节课老师布置的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小任务有人认认真真去完成时;也或许是心理老师刚讲过的知识方法无意中发现有人已经在践行时,都可以通过暂停课堂进度的方式,高度重视,并给与相应的表扬、肯定、强化或鼓励。
虽然按下“暂停键”会损失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可能导致本节课无法按照原定计划讲完,但是经过讨论分析后,同学们反而可以收获很多具身认知的宝贵经验或意识、习惯,反而是课堂更加具有“心理味”。这种时刻觉察自己的方式本身也是心理学倡导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觉察意识,若由课堂上的觉察习惯延伸至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久而久之会收获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格。另外,通过“暂停键”的设置以及逐步强化,还可以带动良好的课堂纪律秩序,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冲动插话,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同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最后,瞄准时机按下的“暂停键”,还能够及时强化练习本节课的主题,学以致用,防止学生仅把课堂的内容当做知识,知而不行,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归真实的空间环境,本身也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