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知“情”意,促“心”行 ——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学情分析

知“情”意,促“心”行

                     ——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学情分析    

                                    韩亚平  张巧明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情分析在我们心理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学情分析 实效性

一、由表及里,明确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情况”,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到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学情又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笔者以洪山区魏纯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换位思考》为例,阐述学情分析包含的三个维度的内容。

维度一: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学习起点能力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技能水平等。心理学科教师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时,可以从“已具备、未具备、怎么具备”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以确定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从而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以洪山区魏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换位思考》为例,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的第二节人际关系领域课程,从知识储备上来说学生已经具有了“人际关系”的意识;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上来看,学生通过学习七年级的《花与草的对话》、《成就好人缘》、八年级的《亦师亦友》,基本掌握了男女生、师生等等特定人群的相处方法;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未具备“具体矛盾具体应对”的能力。基于以上学情,魏纯老师选取了亲子间“手机使用”的矛盾为例,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矛盾中习得换位思考的方法。

维度二:对学生学习形式的分析

学习形式的分析包括对学生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同学们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认知方式是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长期存在于学习活动中就形成了学习风格。学生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点:独立型、依赖型、冲动型、慎思型、整体型、序列型、分析型、综合型等。长期在一个班级中学习的同学还有可能会形成“班级学习风格”。

《换位思考》授课前,教师通过个体观察、小组访谈、全班问卷等方式分析、梳理本班同学的人际关系现状,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自我中心思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情绪波动大,理性思考欠缺;在学习新知时依赖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的学生较多,注意力品质一般,持久度不够,但与老师的合作非常融洽,班级学习风气较好。了解了本班同学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风格后,针对此情况,魏纯老师采取了相对应教学方式使课堂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功效性。老师采用了视频导入,生动地呈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情景剧创设情境,唤起同学们的同类感受,带领同学们深入讨论;小组讨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理解、梳理,澄清了“换位思考”的相关策略,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维度三: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

学习动力的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分析。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组成。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由需要、情感、兴趣、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分析便于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发力点,从而采用更加合适的教学策略与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解决人际冲突,达成人际和谐是《换位思考》的学习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目标设定为----换位思考意识的培养和换位思考方法的学习,来满足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学生非常渴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看看到底怎样“换位思考”,这其实就是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的表现。了解学习需要,设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层层推进,运用学情分析的方法

笔者在一线课堂实践中总结出了学情分析“观-问-查-找”的四个方法。

(一)“观”——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情、状态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了解其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自然观察法从观察形式来分,可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观察时间来分,可分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内容来分,可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在一年级第八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前,通过自然观察法,发现一(2)班的学生整理书包的能力需要提高,一(4)班的学生系鞋带的能力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我是小达人”比赛环节,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比赛项目。课后,通过再次观察,发现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整体提高。

(二)“问”——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的活动来进行了解学生情况的方法。教师在交谈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这种方法具有直接交流的特点,方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操作时应注意拓展范围以便能够全面和客观,如问学生、问家长、问其他教师等……

在教学五年级《应对校园欺负》一课前,采用了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倾听班级“小霸王”的心路历程,在“称王称霸”时内心的感受,给出建议,尝试带领换位思考。发现“小霸王”的内心有这样的声音:“希望人人关注我、人人重视我”、“同学间不重视我的人,我要用拳头让你们怕我”、“有时,打完人后,我也很害怕,但我要装作无所谓”……与此同时,班级内的“受气包”积压在内心的情绪,通过对教师的倾诉也得到了舒缓。“受气包”往往性格懦弱,在家庭中,可能有性格强势的家长,“受气包”害怕把“欺负事件”告诉家长后,换来的是批评。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利用“空椅子技术”带领学生了解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态变化,体验不同的情绪,以达到引导学生分析欺负的危害,面对欺负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并能预防“欺负事件”的发生。

(三)“查”——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从调查内容看,有一般情况的调查和专门问题的调查;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向学生、科任教师、学生家长调查;从调查方式看,有个别访问、开座谈会、书面问卷等方式;从调查途径来说,有直接调查、间接调查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应把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做细,解除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力争调查上来的情况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

教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做到“三个避免”:避免问题带有结果倾向,避免使用假设性问题,避免使用否定句,问卷态度中立,语言简洁明了。在低年级学生做问卷时,还要注意避免家长引导。教师应当提前跟家长沟通,请学生如实填写,家长可以帮忙操作,但不要做任何引导干扰。

现在许多电子问卷工具简单易操作,突破时空的局限,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统计和整理问卷的效率,如问卷星、腾讯问卷、问卷网、番茄表单、乐调查。在调查之后,必须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环节等。

(四)“找”——查找资料法

查找资料,包括专业书籍、学生资料等。其中学生资料包括学生填写的各种档案资料,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学生的成绩单、操行评语等。教师通过书面材料间接了解学生,要特别注意分辨材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画作和学生的习作,通过画作的内容、用色、线条等,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生习作,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水平、思维聚焦点。这些都是心育课堂教学或者个体化教学的参考。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反映孩子的心声和家庭环境的综艺节目来拓宽眼界和思路,如《少年说》《放学后》《超级育儿师》……

三、为所当为,发挥学情分析作用最大化

(一)分层实施,注重学情分析的实效性。

在分析对象上拓宽范围,分层进行,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成为分析对象。在分析手段上,四个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重点运用某一种方法。

(二)重在改进,强化学情分析的实践性。

学情分析是标,心育教育效度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是本。因此,学情分析在课前,也在课后。课后反思过程中,应当对学情进行二次分析,前后比对结果,找出提高点和待改进点,调整教学目标、环节等,以指导下一次实践。在这样的“分析-改进”的不断循环中,真正做到《纲要》中要求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三)长线跟踪,延展学情分析的周期性

长周期对学情的分析和记录,一是可以整体看到学生的变化;二是验证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实施的心育策略是否正确,让经验走向实证;三是发现一些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汇聚更多智慧去解决。

思于繁,行于简。学情分析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关注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课堂,关注学生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