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如何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表达? ——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令人舒服的表达》为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发展与预防为主[1]。学校内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成员们在安全的氛围中直接而坦诚的分享,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流情感体验、观点达到自助和互助的目的[2]。《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大鲜明特征,一个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二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经验性活动过程,三是以互助、自助为机制的互动过程[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提升个体幸福指数的课程,也应同团体辅导一样,创造尊重、接纳的氛围,学生能在其中安全地体验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最后达到自我成长。为了达到互助与自助以及老师辅导的目的,心理健康课离不开学生的“表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表达

心理健康课中学生的表达是指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情感、观点分享出来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如绘画等)。课堂中学生的表达,不仅能让他本人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够让其他同学看到同学之间一致的想法,起到“原来大家和我一样”的安定情绪作用。同时,学生们的表达可以让所有人了解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提升自己的接纳与包容度。除此之外,学生们的表达会促进心理教师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既能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恰当的引导,也能反思调整教学内容。

相较于言语表达,学生们更喜欢有趣且隐蔽的非言语表达,因为表达意味着内心的暴露,初中学生并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表露自己的心声。不过非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用言语表达来分享,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表达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言语表达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促进初中学生们进行言语表达。

很多语文、英语学科老师研究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研讨的方法包括营造课堂氛围、丰富课外活动、引导说写结合[4]。其中“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借鉴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邀请学生分享的是自己的感受与生活体验,这些回答内容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心理课上还应有一些其他方法激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受。综上,我将以一节心理课《令人舒服的表达》为例,分析与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在心理课中表达。

二、教学设计

《令人舒服的表达》这节课设计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恰当而令人舒服的语言,减少摩擦与矛盾。其实,“使用恰当而令人舒服的语言”也适用于心理课,心理课努力创造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真实的感受,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无所顾忌的情况下会说出让别人不舒服的话,比如:“你这样想法有问题吧。”、“你在凡尔赛!”等较多的评价语句。这节课我希望更多学生学会令人舒服的表达,他们参与分享、练习的环节才能掌握令人舒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多发言、多分享。基于此,我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融入了较多促进学生进行表达的环节及方法。

【设计思路】

学生们在《言语有温度》一节课中写下了自己听后感到不舒服的话,这些话是同学们之间经常说的话,引发人机摩擦。那么应该如何表达既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呢,本节课想从解释、练习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表达。

解释:学生对比不喜欢听的话(下文称“暴力表达”),了解恰当表达的原因,进而愿意这样表达;

练习:从一种习惯的表达方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有点困难,所以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描述、情景改编)等,熟练使用。

【教学目标】

1、分析与了解人们不喜欢听“暴力表达”的原因;

2、学会使用“观察”与“感受”的表达句式。

【教学过程】

活动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

代入情境体验感受

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听到“暴力表达”后的结果。

例:  1、你的体重有XX斤吧,那么胖!

2、别来烦我!

3、你今天的发型好奇怪啊!

4、你太笨了!!!

5、你的画怎么这么差?

6、关你啥事!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引入到生活中一些表达会让交流双方之间感觉到愤怒或者失落,这些均是由不合适的表达引起,进而引出主题《令人舒服的表达》。

主题活动一:

用“观察”句式表达

1.学生观看《晓雯的故事1》(教师自己录制的校园短片),分析晓雯听到后不舒服的原因;

2.做活动“猜猜TA是怎样的人”:教师提供以下两个现象,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人,再提供答案;

有个人有时做的事你不理解,也不按要求做事。(3岁儿童)

有个人坐在了你的书上。(盲人)

3.提供“观察”的表达句式。学生练习描述教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或者今天发生的事。

1.学生分析不喜欢听的话是负面的评价、指责等等,通过活动了解评价是不准确的,评价不等于看到的现象;

2.了解“观察”的表达句式,并且练习使用固定句式,帮助建立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3.“观察”句式=我看到/听到/触摸到/发现……”

 

主题活动二:

用“感受”句式表达

1.观看《晓雯的故事2》(教师自己录制的校园短片),请同学们举手表明:“你愿意和TA继续交流吗?”,并且回答以下问题进而分析原因;

晓雯说的话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你不愿意和晓雯交流?

晓雯的真实感受是?

如果你是晓雯,你会怎么说?

2.提供“感受”的表达句式,学生用“感受”的句式表达今天发生某事的感受。

1.学生通过自己不愿意交流进而分析当他人大喊大叫或者赌气说话,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双方的关系;

2.了解“感受”的表达句式,并且练习使用固定句式,帮助学生关注与表达“感受”。

3.“感受”句式=我看到/听到……,我感到……希望……

 

 

主题活动三:

情境再现

1.学生改编《晓雯的故事》,扮演晓雯以及晓雯的同学,仅用“观察和感受”的句式交流,之后小组表演展示。

2.同学们分享“表达方式改变之后有什么感受?”

3.教师总结:

恰当的表达才能使双方感到舒服。

1.学生再次练习将上课学到的句式用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2.学生分享交流表达方式改变之后的感受,进而有意识、有触动地在生活中使用。

 

注:《晓雯的故事》简介

晓雯的故事1:

学校举办完运动会,晓雯代表班级参加长绳比赛,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班级没有拿到第一名。晓雯很郁闷,垂头丧气地回到班级里。四个同学纷纷指责:

A: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水平,真差劲。

B:你能不能顾全大局,怎么跳的那么慢?

C:你好懒呀,提前都不练习吗?

D:你看看小吴,之前练得不如你好,这次都能正常发挥。

晓雯的故事2:

晓雯听到同学们的话后,对以上几位同学说到:我已经很累了,你们能不能不要说了?难道就你们做的好吗?你们怎么这么多事?我不要长绳比赛了,给我留下阴影了。

 

三、促进学生表达的方法分析

(一)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如果想要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需要尽量使用真实且贴近学生日常的例子。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验,那么他们就有真实的感受,自然上课时有话可以表达,愿意向他人分享感受。

本节课使用的例子均与学生在校生活有关。(1)开头引入的学生不想听到的话,是这节课之前调查了学生不喜欢听到的话。当这些话展示在PPT上时,学生们的感情立即被激发,表露出生气、愤怒的表情,此时问学生如果听到这些话会发生什么事?学生会争相举手表达自己的感受。(2)课堂中使用的情境《晓雯的故事》来自于学校运动会长绳比赛后初一年级几位学生身上发生的一幕,所以故主人公所说的话贴近上课学生的日常用语,学生能够迅速代入到主人公被指责的情境中,进而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即语言中带有指责性的评价以及情绪化地表达是不合适、令人不舒服的表达。

不是每一节心理课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如果上课使用的材料与学生生活有些差异,那么教师可以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即提问的问题尽量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有关,或者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学生也会表达自己的感想。举一个例子,有一节注意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刚开始我的设计是:由雕塑家罗丹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体验集中注意力的感受,从而寻找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我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很多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分享的同学也是说一些诸如吃饭、睡觉一类的事情。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转化到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于是我换了一个问题:“罗丹集中注意力时雕刻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们如何做到这样呢?我们先来说一说自己分心的场景,再来寻找克服分心的办法?”此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要说自己什么情况下会分心。

所以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情境能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学生便于理解的问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发挥榜样作用,示范促学

有时候心理课上学生很少表达,是因为不敢表达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但如果有一个人开始表达,便可以打开其他学生思路,加上老师的鼓励,更多同学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榜样的作用尤其重要。

在课堂上选择一个榜样一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二能起到示范作用,学生们在观察中学习如何表达。(1)榜样可以是老师,如在我这节课当中,邀请学生用“感受”句式来练习自己看到一件事后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有些难度,很多学生没有举手。所以我主动表达课上我自己的感受,示范之后学生知道怎么用这个句式了。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自我表露很有必要,这促进了学生的表达。(2)榜样还可以是学生,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上课愿意分享、愿意表达的这一类同学,在没有人表达的时候,先邀请他们来回答,回答过后给予肯定与鼓励,以他们的表达带动其他同学地表达。所以榜样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达。

(三)采取多种方式,及时肯定与鼓励

教师促进学生多次表达的方法还有抓住机会,给予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激励手段,受到鼓励的孩子们会更有信心做一件事。如果鼓励是及时的,那么学生更明确知道自己的哪部分做得对,效果也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肯定孩子做得不错,会采取语言鼓励:“你回答地很棒。”或者再加上具体表现不错的地方。除了语言表扬,课堂上老师们还有哪些方法去鼓励孩子们呢?

(1)动作。“点头”这一动作对于老师们来说不陌生,表示对学生的肯定。我曾经听一位心理老师上课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大拇指”,当时看到这个动作,坐在后排的我感受到了无声语言带来的鼓舞,于是我借鉴到我的初中生课堂上。我第一次在心理课中尝试使用后,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写道,“哇,老师居然给我点赞了,我好开心呀,看来我的回答很好,我以后还要继续回答问题。”从这个同学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竖大拇指”的小动作鼓励学生继续分享是有用的。所以这节课中我依然使用“竖大拇指”的鼓励方式。点赞的方式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课堂上有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受,我依然为这个同学点赞,因为他准确探寻且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他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愿意去觉察自己的情绪。

(2)表情。肢体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人的表情也是。当学生站起来分享的时候,老师们如果流露出“期待、好奇、欣赏”的表情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鼓舞,因为这样的表情会向学生传达一个讯息:我愿意听你说,无论你说什么我都是接纳的。如果再靠近学生一些,他们会感觉到被尊重,主动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氛围。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的是真实且自发的感受,我会带领班级同学们一起鼓掌,一是及时肯定,给予发言学生信心,让他敢于继续发言。二是邀请其他同学参与到鼓励他人的动作中,所有学生都能明白他人做得好的部分是什么,方便自己学习使用。

    鼓励可以促进学生表达,但这种方式需要及时跟进,也需要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时,鼓励将发挥其最大功效。

(四)多次练习固定句式,鼓励举一反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老师们会通过提问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场景/情况,你是什么感受?”以获得他们的反馈。每当这个问题问出时,学生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特别积极地告诉老师自己有什么感受,有时候学生不太理解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可能会说自己的的想法或者行为。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参与问题回答,而是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所以,本节课特意邀请学生们多次练习“感受”固定句式以及情绪词。如同学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时,学习者要多听多背固定搭配,自己在说与写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直接使用这些固定搭配,或者将一些范句改变,做一些变式。学生们多次练习固定句式便是利用重复来养成表达“感受”的习惯,在以后的课堂中不惧回答“感受类”的问题。不过,固定句式会限制学生们表达的自由,如果学生的表达与固定句式不同,老师们需要允许这种情况存在,而且要仔细辨别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从而做一个提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心理课上学生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练习固定句式也不是为了框住学生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表达内容搭建框架,学生可以在在这个框架之中添加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容。

 

四、总结

学生的表达是心理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是学生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感悟的互助过程,二是学生自我理解的自助过程,三是老师进行辅导的基础与依据,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表达。本文探讨的是如何激发、鼓励、引导学生表达,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进行分享,这只是在保证学生表达的次数。在数量的基础上,心理老师下一步应该思考的是质量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自助、互助与教师辅导。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J]. 中国教师,2015(14):10-14.

[2] 何元庆,姚本先,冯娟.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方法解读[J]. 基础教育参考,2013(07):18-21.

[3] 吴增强, 张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自主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4] 李婵.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D].河南大学,20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