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激发小组活力,提升活动效果 ——例谈心理活动课中的小组法的运用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使用划分小组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协作体验、交流看法,从而增强活动感受、集思广益。无论是小组讨论法还是小组活动法,下面均用“小组法”来统称。对比传统的课堂组织方法,小组法扩大了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参与面、贴近并顺应了课堂发展需要的动力水平。它在心理健康活动课堂上也被广泛运用。而心理教师需要尽可能大地发挥分组活动法在心理活动课课上的价值,就需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方法,从而提升活动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一、小组法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是早已存在的一种极具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的明确提出与兴起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学习也是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具体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是学生共同活动以便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以及他人的学习。其中,合作学习具有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加工等五项要素。由于合作学习常常在小组的框架下工作,也常被称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即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小组作为单位,师生、生生之间紧密联系、互赖互助、愉悦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一定数量的组员构成,可以组内、组间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第二,强调个人责任,分工明确,每位组员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成功与否由每个组员付出共同决定;第三,强调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彼此依赖、荣辱与共,且彼此间相互监督、负责,互助互爱;第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合作交往技能,在学习与分享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处理矛盾,组员间和睦的相处氛围需要一定的社交技能;第五,定期进行小组自评,反思组内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根据需要调整角色定位,促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有效进行。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小组活动法是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它既有着同合作学习一致的内涵,也遵从合作学习的原则。而在心理活动课中,小组法往往作为工作阶段的一个重要板块发挥作用。一堂40或45分钟的课堂上,心理教师要完成分组、运作、分享与总结等完整的小组合作实践。除了要清楚了解小组法的内涵,还要了解相关的理论依据。

二、小组法的理论依据

心理活动课范畴下,小组法涉及的理论依据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建构,主动的去学习归纳和总结,是在建构的过程中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学习,形成新观点与知识建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是在生生互动中重新吸收、接纳、完善知识的过程。这一点和心理活动课上小组法的实施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其一是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另一种是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完成的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即是通过内部的讨论、甚至辩论,寻找到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同伴之间互相促进发展区的提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通过相互合作的这种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体验的主体。

动机理论则是对于学生活动的奖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共同目标及奖励来激发内在动机。它主要分为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三种。合作性结构是小组法的基础框架,个体是其重要部分,竞争性结构则是变式。这也体现在心理课小组活动的不同形式之中。

团体动力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一个团体的本质是其成员的相互依赖性,而非相似性或差异性。团体动力学中的团体指的是由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目标的长期互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团体具有活动、相互影响、情绪等三项要素。“活动”是人们的一切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活动;“相互影响”指成员在组织中相互产生作用;“情绪”是人们的内在心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念等。三项要素互相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小组法需要关注动力层面的流动与发展。

三、例谈心理活动课中的小组法运用

目前,小组讨论法在心理活动课中主要有两类运用形式:一是作为线索贯穿课堂,小组的发展伴随着课堂问题的解决;二是作为某一环节服务教学。为了对心理活动课中小组讨论法的运用有更清晰的把握,接下来,笔者就以心理科普课《嗨!世界精神卫生日》和心理课《爱的五种语言》这两个教学案例探讨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及小组建设思路。

1.作为整个活动框架——《嗨!世界精神卫生日》

该案例中,小组讨论法在导入、工作、结束等阶段中分别具备了暖身、合作探究、总结升华的作用。小组的变化也与课程问题的出现、探究、解决相互关联。在暖身阶段,学生用纸片寻找组员,组成宣传标语,这一设置是让学生自发寻找“有缘人”组成团体小组,兼顾了趣味性和分组目标。有了分组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在小组中完成进一步的探究,即自主提出疑问、讨论解决疑问。以上,小组讨论法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线索和框架的作用,从无到有的小组发展与由浅入深的课堂体验相互交织,互为表里,促进了学生活动体验的纵深发展及课堂目标的达成。

2.作为一个活动环节——《爱的五种语言》

由表1对比可见,《爱的五种语言》中小组讨论法仅在工作阶段的第一个环节出现。“分组”隐藏在课堂开始之前——学生按小组的形式就座或临时指定前后桌4~8人成一组。因为在本课中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只是为了促使学生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不负担整体课堂动力的发展,所以省略了“分组”这一环节。但这并非说明此时不需要进行小组建设。恰恰相反,省略自发的“分组”意味着教师要在小组讨论前充分高效地解释相应的规则,完成小组的责任分工。以本课为例。在组织一堂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的心理课时,笔者会制定如“前后6人或8人一组,每组自行选出一个记录员和一个发言达标,每组依次发言,前面小组分享过的内容可以省略”之类的规则来尽可能高效地达成环节目标。

表1心理课中的小组讨论法运用

教学思路

《爱的五种语言》

《嗨!世界精神卫生日》

导入阶段

小a的故事

暖身分组:用手中的线索纸片寻找组员组队。

过渡阶段

讨论问题:为什么小a觉得没有人爱自己呢?

①介绍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及主题。

②观看新闻短片

工作阶段

①小组讨论:你认为有哪些方式表达对一个人的爱?

②介绍爱的五种语言

③填写表格“我的爱语清单”并分享。

 

①写下和主题有关的疑问;

②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并给出回应;

③小组依次分享讨论结果

④观看心理健康科普视频

⑤小组制作创意宣传海报,签名、合影留念。

结束阶段

就课堂及分享内容进行总结

四、心理活动课中的小组法运用技巧

1.事前准备不能少,身心环境提成效

在课堂背景下,运用小组法要事先做好物理环境的调整。还礼环境包含空间大小、座位安排。例如,心理课上往往会要求将课桌摆放成小组适用的方式。在专门的心理活动教室里往往会要求配备扇形或梯形的墨菲桌,从而组成四人、六人或八人的小组。这也为后续心理氛围的营造打下了基础。教师作为班级大团体的引导者,要带动课堂营造安全感及安全的气氛。

2.为何分组达共识,成员责任先知晓

分组不是形式,不是为了分组而分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而选用分组的方法。学生在共同的认知、思维、情感目标下自愿组合,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之间对维和分组应达成共识。同时为了明确小组内部的责任,师生要进行角色分工。例如需要确定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如此也能有助于避免竞争或推诿等影响课堂节奏的状况出现。在实际教学中,角色分工不一定要特别明确。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灵活调整。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心理课时,他们往往对小组讨论还不了解,教师有必要给出确切的成员责任分工;随着学生对心理课或小组法的熟悉,教师给出简单必要的指令即可,不一定要遵从全部的小组分工设置。

3.动力形成遵规律,及时引导有必要

经过恰当的分组分工、明确规范,课堂会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结构。之后,组内、组间成员的互动会呈现出群体的氛围。也就是,活动是否有吸引力?群体凝聚力水平如何?课堂上的动力发展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团体动力蓄势和合理流动,进行及时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亲和、安全的心理需求,给予群体资源及诱因。这点可以参考团体动力发展的热身、过渡、工作、结束四阶段论。将其映射到小组法的运用上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4.针对学情提问题,事后评估少不了

小组在进行活动时,核心是在围绕某一问题展开的。因此,小组法是否真正进行有实效的运作,和教师给出的问题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学情需求一致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也可能在小组中产生多样的延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握讨论进程。反之,违背学情的提问很有可能会造成讨论话题脱离主题、气氛喧闹、无从讨论各自沉默等结果。

要想不断提升小组法在课堂实践中的效果,就少不了事后的评估,即评价小组讨论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小组分享、整体效果进行认知、感受上的评分;其次,还可以利用课堂反馈单收集学生反馈。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评估其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综上,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心理课教学方法之一的小组法常用也好用。在某种意义上,在小组中活动、讨论、成长已经是心理课的“独特”风景。而探究小组法的运用,则是在力求让其成为实际心育教学中的“风景这边‘更’好”。如此,心理教师们才能让小组法更好地服务于课堂,让课堂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2).

[2] 梁晓冬. 团体动力学视角下小组学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3] 徐杰. 小组讨论法在心理活动课上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06):31-3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