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职学生面临着不仅来自身体健康的挑战,在居家学习过程中,亲子冲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也使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面临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培养21世纪技能。而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着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的问题,亟需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微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的途径。目前,项目化教学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潮流,其有效性得到了普遍的验证。项目化教学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基本问题所设计的项目,并制作作品且展示给他人。“项目”主题的设计源自于真实的情境,项目的内容经由教师的精心设计,由此学生得以建构学科基础知识,并锻炼其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根据这一定义,项目化教学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够完成这样一个“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因此,探究更加高效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由此,基于中职课堂设置中两节连堂的特点,在本文中,微项目教学法指的是,能够在两个学时左右完成的项目化教学。
二、中职心理健康课程运用微项目教学的意义
1、有效利用课时。在以往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学生实践的“项目”往往需要十几个甚至二十个学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然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课程在三年的学习中只有短短的36个学时,即使是用上课下的学时,面临繁重学考压力的中职生也很难将很多精力放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因而,探索心理健康课程的这一教法有其积极意义。即这一方法既能够解决项目化教学在学时上局限,又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2、提高教学效果。微项目教学设计中,项目的一大特点便是“学生扮演专家的角色”,这一特点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念“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不谋而合。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学生能够借鉴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或者同伴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样的“经验”学生更愿意再次采用,也更容易再次采用,这也就解决了“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的传统心理课堂的问题。同时,中职学生普遍自我效能感较低,“专家角色”的扮演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
3、体现工学结合的模式。微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和将来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是其可能遇到的真实心理困扰,因此,完成项目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中职心理健康课程运用微项目教学法无形中践行了课程中“人际关系”的课题。项目的完成必须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心理健康课程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课题——“掌握同伴交往的正确方式,理解和谐相处和团队合作对于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微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项目前期:微项目设计
在课前,教师需要进行微项目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确定微项目主题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日常心理咨询、班主任反馈、心理委员收集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确定微项目主题,如自我认识、情绪、人际关系、青春期等。
2、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21世纪技能,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自我认识”这一主题,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学会扬长避短;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2)能力目标:学会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积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激发潜能、发挥特长。(3)情感目标:积极地悦纳自我,消除不必要的“缺陷烦恼”,相信自己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挖掘,确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3、设计框架问题
通过框架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充当问题解决的专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握项目研究的方向与深度。框架问题包含内容问题(事实性知识和基础性技能的问题)、驱动问题(与项目主题相关的、开放性的问题)和核心问题(指向学科核心思想和关键的问题)。
4、制定评价计划
经由检查表、问卷、观察、思维导图、讨论等方法采集学生项目活动的过程性数据,从而进行评价。
5、设计学习活动
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策划活动对学习成果的实用性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规定最终的展现形式。
(二)项目中期:微项目教学
1、准备:组织心理测评。
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评,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同时,可以依据评估结果组建学习小组。比如,在“认识自我”主题下,可以对学生进行性格测试,而后将同一性格类型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从而帮助他们在彼此的观察与互动中了解自身性格类型的特征,并找到归属感。再比如,在“压力”主题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压力应对类型的测试,而后将不同应对类型(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帮助学生在分享应对方式的过程中,感悟不同应对类型的优劣。
2、教师:多种形式展示项目任务。
教师在引出项目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视频、角色扮演、微课、心理剧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设计“挫折”主题时,考虑到这一主题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造成较大的阻抗心理,因而,决定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多重人格”入手。上课时,用电视剧《刑侦日记》男主角三个人格转换的片段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多重人格?为什么会出现多重人格(内容问题)”“当你面临挫折的时候,你希望自己也分裂出一个强大的人格来帮助自己吗?为什么?(驱动问题)”“如何在挫折中成长?(核心问题)”再比如,在设计“情绪”主题时,可以从当下的热点新闻“韩国影星崔雪莉事件”入手,请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展现崔雪莉的生平以及如何一步步陷入抑郁深渊,并在采访结束时提出框架问题——“抑郁症是什么?(内容问题)”“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会采用和崔雪莉一样的方式吗?你会怎么帮助自己?(驱动问题)”“如何做情绪的主人?(核心问题)”
3、学生:小组合作开展项目活动。
(1)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项目学习规划并进行分工。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项目任务,如用手机收集资料等。
(3)制作并展示项目作品。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地地规定作品呈现形式。比如,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项目主题制作心理科普视频;导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项目主题进行心理知识的宣讲展示;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项目主题绘制心理漫画等等。
(三)项目后期:项目考核
中职心理健康课程并非心理学专业课,我们无法依据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分数化的考核,而更应看重其是否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其生活品质的提升。在微项目教学的模式下,可以从项目的完成过程和完成结果来进行考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而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不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评价,学生自己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还有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价。
三、结语
微项目教学法对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鞭策着我们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脚踏实地地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项目主题的选定应注重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项目任务的设计上应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做好及时的监控与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