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培优1号”生产线 ——班级定制心理课 调动学生自主性

班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我校没有开展正式的心理课的前提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要阵地,心理课如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帮助更多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班级定制心理课”开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经历,尝试从学生参与性高、心理科学理论性强、活动设计可复制性好的角度探究如何把班会和心理课有机结合。

 

一、班会和心理课

传统的班会用于班级和学生管理,通常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或班主任管理思想制定主题。班主任老师以管理和指导者的身份主持班会,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教师说教、表扬先进、批评典型等,学生大多被动参与。近年来,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班会的内容也在从班级管理向全面的学生成长转变。这与心理课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相似性。

心理课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品质等,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合适的课程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把课堂主体权带给学生,他们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从而发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1]。心理课的活动设计一般都有很强的科学理论支撑、可操作性、趣味性,并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

“班级定制心理课”是我校在尝试了几次班会和心理课的结合之后推出的活动。班主任提前和心理老师预约,沟通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需求和表现,并一同商定课程主题、形式和时间。这些主题通常具有一定代表性,比如大型考试前,班主任们会邀请心理老师去上“考试焦虑”相关的主题,但各班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各不相同,有侧重“减压”的,有侧重“潜能”的,有侧重“技巧”的,这一点就体现了“定制”一词的重要性。当心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带着无限的期待和好奇看向老师,再看到“某某班级定制心理课”这一活动标题时,学生会因为自己得到了“定制课程”而更加兴奋和认真。

 

二、课程背景

任老师是初三年级一位十分资深的班主任老师,与其他关注中考焦虑的老师不同,他给的班会需求是“团建、学习内驱力、责任担当等方面,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最后精简为四个字:如何做人。已知任老师班级共61名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班会时长1小时。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如何做人”,可以解释为 “人的全程发展”;从心理课的思路来准备这节班会课,可以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来思考,应该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来讨论和呈现他们心中人的发展轨迹……因此“‘培优1号’生产线”这一主体活动就诞生了,学生需提前准备A1大小的大白纸和8套彩笔,并在课前将桌椅从传统的排列模式变为讨论模式。

 

“培优1号”生产任务介绍

“培优1号”是SY星球上最接近地球人类的智能星人,遵循人类的受教育和成长轨迹,目前年龄3岁。近日,SY星球智慧教育总局发布“培优1号”的培养任务。

8个培优团队凭借出色的培养方案在全星球10000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培优1号”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工作、退休8个人生阶段的培养权力。15分钟后,“培优1号”总设计师将在SY星球会议室听取8个培优团队的培养方案。

8个培优团队需在白纸上绘制出该阶段的解决问题、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团队优势,派出2名代表依次在2分钟内进行展示,并回答总设计师提出的培养问题。

 

心理老师介绍完任务,学生民主投票将“培优1号”设定为女性,小组抽签决定培养哪一发展阶段后,便立刻热火朝天地投入讨论。讨论过程中心理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对小组分工、成长阶段的连接性、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时间把控等进行指导。

 

三、活动设计

(一)合理进行分组设置,将科学理论与学生经历结合

艾里克森提出人的一生有8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2]。8个时期和8个学习小组在数字上正好对应,但由于初三学生正处于与自身关联性最强的青少年期,且对学段的感受性强于发展阶段,因此将发展阶段转换为学段,删除学龄前的乳儿期和婴儿期,并将青少年期拆成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将青年期拆成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学段。最终的分组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工作、退休8个人生阶段。

 

(二)深度思考展示设置,在既定规则里提供自由空间

任务要求学生从解决问题、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团队优势4个方面进行展示。通过这4个方面,学生可以很清楚地厘清人在这个阶段需要面临哪些发展的问题;该朝着什么方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来实现哪些培养目标;又应该如何落实到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法;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如何协作才能把团队优势最大化?

 

(三)随机应变提问设置,从科学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每组展示完毕,心理老师会作为“总设计师”这一角色向未上场展示的学生提问。当向初中组提问“你是谁”这一问题时,学生稍作思考用了三句话来回答: “我是我自己,我是我欣赏的人,我是我想成为的人”。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初三学生在“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矛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角色同一性。

 

四、实施效果

阶段

教师

学生

开始

给定活动情境、介绍活动任务、组织抽签分组

理解规则、确认“培优1号”性别

讨论

深入每个小组指导、把控讨论时长

讨论4个问题、在纸上呈现展示内容、确定展示人选

展示

把控展示时长、向每个小组提问

展示讨论内容、回答老师提问

总结

结合学生展示内容讲解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鼓励学生明确每阶段的重点任务

结合全班展示内容理解理论知识、与自身产生链接

 

在最终的展示环节,学生提出的很多关键词都和艾里克森的理论有极大重合。例如在幼儿园阶段要培养“培优1号”的主动性;在小学阶段要让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在初中阶段要培养独立、上进的性格和明辨是非的价值观等;在高中阶段要把大学志愿融入自己的学习计划中;在工作阶段要协调好个人生活、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在退休阶段要积极乐观,优雅生活,从容应对死亡。

学生对“培优1号”的成长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形成强烈的共鸣,而自己又必须从“被培养的学生”转换为“培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这一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培优1号”的身上体验人的全程发展,还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父母、老师在培养自己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观点的展示就会带来不同的声音碰撞。除了“该怎么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何在兴趣爱好和学习任务中做出平衡”等和初中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外“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哪个更重要”、 “职场女性如何协调工作和生育的平衡”、“变成老人前做些什么才能抵抗孤独”这些看似和初中生无关的话题,但也让学生先一步思考生涯规划,激发了热烈讨论。

全部展示完毕后,心理老师再向大家讲解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作为结尾,此时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从知识和技能上更加明白了不同发展阶段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过程和方法上体验了人的生涯发展和培养者的良苦用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能正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积极的思维观念。

 

五、课程反思

在心理课的活动设计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活动体验感、科学理论支撑缺一不可。我常对学生说“你们在课上说的这些话,没有一个字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但都是我想告诉你们的。” 学生在课下曾向我倾诉自己和父母今天返校前还在争吵,但做完活动任务后,体会到了他们对自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情。

这一活动设计同样可以适用于多个主题,如在《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这一主题中,可改为“学科投资路演会”,赋予学生学科教育公司合伙人的身份,给定小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从学科内涵、学科兴趣、学科用途、学科创意等方面挖掘学科意义并展示,由班主任作为投资经理给各公司投资虚拟币。在《什么是朋友》这一主题中改为“《小友情》编剧竞选赛”,赋予学生编剧的身份,要求学生从主角定位、友情发展线、小说宣传语等方面阐述朋友的定义。

当然,活动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当兼顾课程时长和学生展示两个因素时,部分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分享完所有内容;初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好,但对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就不具备可复制性。未来可以适量减少展示的任务量,针对一两个主要问题充分挖掘。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初中)[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