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走向生活更广处 走近心灵更深处 ——浅谈小学生自我探索心理课程的设计与尝试

在教育军备竞赛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和社会期待涌向孩子,致使心理问题的出现呈低龄化趋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不应该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而要实实在在走向学生,走进课程。为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调整课程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下简称心理课)。但随着心理课的实施,作为心理课任老师的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一系列接受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笔者探索并尝试开发了自我探索课程,来解决学生对于心理课的接受性问题以及拓展校本心理课程的内容。

一、困扰:课堂上的难”

(一)一难话题窄:说来说去都是成绩

    受到高强度学习安排和外界高期望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种自动化思维,就是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更多的是从学习层面出发。这致使他们的视域变窄,忽略了生活中其他精彩的事情,常常因为学习上的挫折而情绪崩溃,也导致了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例如在四年级心理课的活动——寻找我的“有缘人”中,要求学生在活动单上写出本学期想要完成的小事,之后去寻找和自己有一样想法的同学并进行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在写完几件关于学习的事情之后,就和老师表示没有别的事情想做。经老师提醒,学生才发现除了学习,还可以去关注交友、爱好等其他方面。在小学阶段,学习固然是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发现生活的多样性,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获得内心的丰富性,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一大要义。

(二)二难感受浅:谈来谈去只有情绪

“重感受,不重认知”是心理课的一大操作要领。在每次心理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会询问学生:“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有许多次,我得到学生的回应是:“我很开心。”“我很难过。”甚至也有学生回答:“没有感受。”这样的回答不仅让师生的交流停留在浅层,无法深入,辅导效果不理想,也让设计活动的老师有了挫败感。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原因:活动设计体验性不够强,学生没有深入参与;辅导氛围安全感不足,学生表达有阻抗;教师缺少技术性引导,学生无法做到具体化。若是这样的现象不改变,只会让心理课陷入一个恶性循坏:学生不爱说,老师上得累,辅导效果弱。

(三)三难心态躁:管来管去还是吵闹

心理课注重活动体验,讲究“动感第一”,但是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碰上活动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加之,学生对心理老师没有如班主任或者主课老师的那般敬畏,心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学生随意走动、随意说话等状况,使课堂一度失去控制。这样一来,不想参与活动的学生愈发随意,而想参与活动的学生却没法投入参与,学生心态浮躁,教师上课情绪也受影响,心理课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三难”,究其本质,可理解为学生对于内在压抑的释放。因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压力,学生缺乏一个在学校自由释放和证明自己的契机,而心理课上宽松的氛围,以及没有成绩的束缚,恰好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刚刚接触心理课的学生就会出现上述三种状况,利用不恰当的方式来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同时宣泄掉一部分自己的压抑心理。当以同理之心看待学生这些表现时,作为心理老师就可以接纳学生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行为。进而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困境,从而使心理课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尝试:自我探索课程的实践

为了走出上述心理课的困境,在研究现有心理教材,立足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尝试在学校四年级段中开展了自我探索心理课程。自我探索课程融合在常规的心理课中,以自然体验课、绘画畅想课和戏剧表演课三类课型为主,课堂环节包括冥想、创作、分享三个阶段,主要运用参与性技术中的倾听、提问和具体化三大技术,帮助学生探索内在自我,建立稳定内在,获得积极的生命意义。

(一)三种课型的基本内容

1.自然体验课——建立与世界的联结

自然体验课将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树作为心理课素材,让学生去触摸他们,感受他们,在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自然物中,建立起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联结,从而感受每一种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如在《落叶与我》一课中,老师要求学生寻找校园里能代表自己的一片落叶,并将它带回到自己的教室中,与他人分享。有学生找了一片有不少小洞的落叶,并且分享到:“我找这片叶子代表我,是因为这片叶子上的小洞,我把它看成我身上的缺点。”我问这个学生:“那你为何不换一片没有洞的叶子呢?”“没有洞的叶子就不是我了,因为有这些缺点,这才是特殊的我。”从去寻找适合叶子的过程中,孩子接纳了自己缺点的存在,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2.绘画畅想课——建立与内在的联结

    绘画畅想课利用心理绘画的形式,结合心理投射理论,将潜意识的内容具象化,深入体验自己的感受,观照内在,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联结。如在《曼陀罗减压之旅》的活动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压力事件想象成曼陀罗的形状,在安全安静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画出属于自己的曼陀罗图形。绘画本身就具有减压的作用,在画的过程中,也是让自己去接纳这些事情,避免消极回避。之后给自己的曼陀罗图上喜欢的颜色,预示着自己有能力去转变压力,找回内心的力量。在活动的分享环节,有学生表示在画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因为可以完全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创造。

3.戏剧表演课——建立与生活的联结

戏剧表演课是基于心理剧理论,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内容,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表演和分享,形成认知碰撞,讨论问题解决之法。学生是天生的演员,他们可能会回避讨论自己的事情,却热衷于表演,而且同伴的表演更能激发起讨论的欲望,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如在《当冲突发生时》一课中,我让学生表演冲突发生时的情景。学生在分享中说到:“虽然只是演的,但是很生气。”作为旁观者的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着急但又无奈的情绪。通过表演,学生真实体会到了情境中人物的所想所感。讨论方法后,也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将方法进行运用,加强了辅导效果。

(二)三个阶段的课堂模式

自我探索课程在课堂实施中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冥想、创作和分享。

1.第一阶段——冥想

    由于心理课的时间一般在下午,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学生已经略感疲乏。而且由于课间时间短,经常出现心理老师到教室,而学生还在讨论其他学科内容的现象。因此将自我探索课程的第一个阶段设置为冥想,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语进行放松,并集中注意力在自我身上,为接下来的创作和探索做好身心准备。

2.第二阶段——创作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自由创作,包括自然物作品、绘画作品以及小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又是对自我的一次探索,一次内心的思考。创作阶段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阶段,需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他的作品。创作的形式可以是个体单独创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创作。单独创作有利于对自己内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合作创作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获得团队的归属感。

3. 第三阶段——分享

   在第三阶段中,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包括创作意图,创作的联想,以及创作中的感受与想法。通过完整的表达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感受自己的想法,更具体和全面地表达自己。

(三)三种技术的策略应用

在自我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成长契机往往就在一句或一个动作当中,心理老师需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索中去,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在自我探索课中,我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就是倾听、提问和具体化三种技术。

1.倾听技术——尊重个体,感受抱持

倾听是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的时候适度参与。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而是要用心听。学生在分享时,老师和其他同学专注地倾听,可以使分享的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也有利于构建起课堂上信任安全的氛围。在倾听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点头表示认同,有助于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有效的倾听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鼓励技术——增进了解,建立信赖

    鼓励技术是通过语言等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其自我探索和改变。在学生创作时,我会轻轻走到学生身边,对他说“做得好,继续做”来鼓励学生深入创作。学生分享时,我会用“嗯,讲下去”或“还有吗”来鼓励学生继续表达,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创作诠释。

3.具体化技术——明确问题,有序深入

    具体化技术是用来帮助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所体验到的感情或所经历的事情。上文已经提到过心理课上其中一难就是感受浅。所以在自我探索的课程中,更要使用具体化技术,帮助学生表达深入感受。如学生表达“我很开心”时,我就会追问:“这种开心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一件具体的事情呢?”从而帮助学生将情感与生活进行联结,发现自己的积极资源。

三、改变:认真对待自己

将自我探索课程嵌入到日常心理课中的实践已有近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来我看到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课堂少了调侃,多了真诚

学生发现心理课并不是做做游戏而已,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收获,都是与自己的一次对话。认真参与的人多了起来,调侃嬉皮的人自然少了下去。如今走进教室,学生会自觉地按照分组坐好,并在桌上摆放好心理书或者马克笔等工具。上课分享时,也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有时候走在走廊上,四年级的同学会高兴地跑到我身边询问:“老师,我们下次心理课还会画画吗?”学生对心理课的期待就证明了心理课已经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二)教室多了安静,少了纷扰

我鼓励学生将课上的冥想放松用到课后,在做作业疲劳时、无法专注时,都可以尝试。有班主任表示,现在教室里经常会看到学生坐在自己位子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之后又很专注地写作业。班级里少了“好烦呀”“好累呀”的抱怨,反而多了一份安静。有学生争吵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有话说不出或直接上拳脚。

(三)生活多了滋味,少了枯燥

有学生告诉我:“以前我只知道树是树,花是花,但是他们与我无关。但是现在,我总会想要去看看这朵花和那朵花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这片叶和那片叶为什么不一样。”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得到了提升,生活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学习上的一些挫折才不至于成为他们完全否定自己的理由,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弹性。

四、结语: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关于自我探索课程可以看作是新接触心理课的学生的预备课程,也可以作为常规课程的一种拓展补充。目前我所做的这些尝试也只不过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我肯定的是,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进心理课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内部的探索是让心理课接地气且走心的重要途径。区别于品德课的“高、远、大”,心理课原本就是“真、近、小”,来源于生活,学生才能爱上这广阔的世界,来自于内心,学生才能爱上独一无二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能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

[2]陈秀敏.参与性技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催化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8)21-2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