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和谐有序 张弛相间 循规而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纪律调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下简称心育课)以氛围开放、形式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受到欢迎,但毋庸讳言,热闹背后,一些课堂违纪现象也悄然滋生:做其他学科作业,交头接耳,插嘴,插科打诨等,影响了心育课堂走向纵深化,更遑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一般性批评教育,收效往往甚微。实施惩戒,尺度又似乎难以把握。心理教师常常陷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反观认知:重温课堂纪律的必要性和价值

按照惯常的社会期望,心理教师的形象是这样的: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宽容大度,洞悉人性等。一些年轻的心理老师常有意无意的维持如此形象,对课堂违规行为多有放任,不敢放手管理,担心惩戒会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和人格,违背了心育课主旨。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要设置课堂纪律?简言之,为了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效用至少有三方面:(1)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心理课设计虽然科学、规范、有趣,如果不能在课堂上顺利开展,都会弱化或降低其应有价值。(2)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课堂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使学生在遵守课堂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负责任、独立、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受社会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心理教师应该笃信: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对学生自由的限制和扼杀,而是为了构建优质的心理课堂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果断大胆的管理,正是心理老师自信、负责的体现。对课堂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心理教师应充满底气地进行干预,明确地制止违纪行为,并告知学生不遵守纪律的后果。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简称《惩戒规则》)已正式施行,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制定本规则的初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未雨绸缪:建立有边界有温度的第一印象

课堂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 在第一次课时,心理教师就要让学生清楚课堂基本礼仪规范及自己的期望,强调那些常规要求,如: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坐姿端正,不插话,文明鼓掌等。重点构建心理课的课堂规则,如:倾听他人,主动分享,保守秘密,尊重差异,保持价值中立,注重感悟等。讲述这些课堂要求的时候,表情要严肃,语气要坚决,告知学生违反了会如何处理等。否则,部分学生以为心理课就是放松的、自由的、强调个性化的。接下来的几次心理课,心理教师应有意识的践行、强化这些规则,树立教师威信。不良苗头刚出现时,即时进行制止、矫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尊重他人、自我克制的意识与行为。如果心理老师不管或力度不够,他们就会不断挑战老师的底线,违反课堂规则,课堂秩序就会越来越差。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管理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敬仰这个老师,就会主动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具备什么的人格魅力最受学生欢迎?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认为有十二个特征:态度友善,尊重每个人,仁慈宽容,有耐心,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良好仪表,公正,有幽默感,关注个人,坦率,有方法。 心理教师首先作为教师而存在,驾驭课堂是基本能力之一,然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老师如果能不断地自我赋能和自我完善,提高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一定会受到学生喜欢。如果再加持一些心理教师应有的特质如同理心、善于倾听、敏锐觉察力、开放和接纳等,则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尊敬、欢迎,师生关系会更具有生命力、影响力,课堂上消极或对抗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精心备课:构建多彩高效的心理课堂

脱离学情、内容枯燥、教法单一的心理课堂,很难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产生。简单粗暴的维持课堂秩序,只会搞得氛围压抑、紧张。初中心理课堂的主体是秉性脾气不一、自我意识强烈的初中生,他们往往更渴望彰显个性,对心理课和老师的期望常常更多、更挑剔,他们的情感情绪两级性十分突出。对于喜欢的课和老师,他们往往兴致盎然,对于不喜欢的课和老师,他们可能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心理活动课能紧贴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活动形式新鲜多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如此氛围下,即使少数人违纪,也会感受到压力,自觉收敛不良行为。

选定恰当的课堂活动主题。实践经验表明,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聚焦他们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他们就会乐于参与。此刻,大脑形成优势兴奋灶,就自然形成对违纪行为的抑制。心理教师可事先采用书面调查、在线征集或访谈的形式,向学生、班主任征求活动主题,如被人误解、学会拒绝、如何与异性相处等等。也可以因时因事而异,与重大纪念日、当下社会热点和生活重要事件等联系起来,学生有感性认识,就容易引发兴趣,也能保证分享时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如初一入学的人际适应、学法指导,世界精神卫生日,媒介呈现的重要报道,毕业班的考试焦虑和职业定向等。

采用丰富有趣的操作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活动的对象比单调、静止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新鲜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运作可以有效提升脑细胞的兴奋度与学生的专注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另外,心理健康专题片与影视作品观摩、户外拓展、冥想放松、绘画涂鸦等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

此外,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契合主题,既要保证生动有趣,又要带有一定启发性。这样,学生容易在体验中感悟,在分享中成长,其课堂参与度、凝神度必然大大增强。学科化倾向的心理课堂,很容易出现纪律问题。

多管齐下: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技巧

课堂违规违纪行为的管理,介入的时机越早越好,这样可使违纪学生及早觉察自身的不良行为,及时回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尝试以下的管理手段。

体态语提示。借助于一些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的表达来传递警示信息,以加深印象。如盯着对方看,朝他皱下眉头,轻敲违纪者的课桌,在他身旁停留片刻,突然沉默无声等等。

提问。提问可以增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于课堂上有走神、讲话、瞌睡等违纪行为的学生来说,及时提问往往能起到提醒、警告与惩罚的效果。

幽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风趣轻松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醒。如:“请讲话的同学声音小一点,你吵着旁边睡觉的同学了。”“那位一直低头做作业的同学能不能抬头看一下老师,难道我长得就那么‘不堪入目’?”在笑声中,违纪者往往会觉得尴尬,自觉收敛行为。

移动。一般来说,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因为他们与讲台上的老师处于公众距离范围,心理上有更多的“安全感”。如果心理老师适时而动,进入其个人距离或私密距离,就会给他们形成一种压力,减少违纪行为出现的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对专心听课的一些学生,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树立可模仿的范例,提高专心听课行为发生的频率。被惩罚的学生如果做到专心听课,积极参与体验分享,可视作将功补过,撤销相关处罚,以增加守纪行为出现的发生率。

 惩戒。视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程度,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惩戒。如《惩戒规则》明确指出: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一)点名批评;(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四)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五)课后教导;(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在制止违纪行为的过程中,避免使用讽刺、谩骂的语言,注意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这样学生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正如《惩戒规则》指出的那样:“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谢孟媛,用规则提升专业性——心理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心理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2):32-34

[2] 梁韵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调控[J].心理月刊,2019(16):46

[3] 赖舒旋,让心自在:打造有安全感的初中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6);36-37

 

地址: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50#    江苏省清江中学

电邮:972759822@163.com

电话:1515239341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