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初中生自我接纳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我的小黑点》心理健康课为例
【摘要】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其自我同一性容易受到冲击,需要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性沟通、安全轻松、操作便捷、趣味性强等特点,与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本研究以心理健康课程《我的小黑点》为例,阐释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的实际应用,从教学效果上较好地使学生完成了在自我接纳上情绪和认知的转化;从研究意义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做了一定的补充和拓展。
【关键词】 表达性艺术治疗 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 初中生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内外部的压力,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等多种形式进行[1]。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处在“自我同一性”构建之中,面对外部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他们的情绪情感极易两极化和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2]。在这一特殊时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青少年避免“同一性混乱”,更加全面地发展自我。
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具有非语言性沟通、安全轻松、操作便捷、趣味性强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所具有的特点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切性较高,能够帮助他们自我觉察心理困扰,减少内在冲突,更好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进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可较为广泛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
本研究所在学校的初中部,通过两年多来开设的《发展指导》课程较好地践行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较好地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在课程设计方面,仍可进行突破和创新。现有的心理健康课多用到的是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等比较显性的方式,较少应用到绘画、音乐等较为隐喻的艺术治疗方法,这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较易忽视一些较为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无法及时和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针对这些短板,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理论概述
1、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是“整合运用意象、故事、舞蹈、音乐、戏剧、诗歌、运动、园艺、梦的工作和视觉艺术等方式促进人们成长、发展和疗愈的治疗方法”[3],该方法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具备艺术和疗愈两个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其具有的优势包括非语言沟通的特质、能够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操作便捷和趣味性强。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创造了一个舒适轻松的氛围,个体降低心理防御的同时能更好地将内心冲突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避免了语言表达的混乱。其操作灵活方便,呈现方式具体很强的趣味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4-5]。
2、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是指个体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的外在和内在,将自己视为一个值得尊重和欣赏的人[6]。自我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7]。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自我接纳与焦虑[8]、抑郁呈显著负相关[9],与积极的情绪如希望、喜悦等呈显著正相关[10]。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因为自我认知的偏离导致学习或人际交往动力缺乏,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当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身心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无条件地接纳自我、科学地完善自我,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终身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设计
本研究根据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大胆进行教学创新,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围绕“自我接纳”这一主题,完成了《我的小黑点》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制作、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研究对象共220人,平均年龄12岁,均为本校初一级学生。
《我的小黑点》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每个人都倾向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但这个世界人事物总有一些不完美,我们的人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我们要保持着什么样的心态呢?是发怒生气、委屈伤心还是束手无策?本节心理课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法,带领同学们进行心理绘画的体验和创作,让同学们认识到现阶段也许有很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这些都构成了最真实的你。面对人生的“小黑点”,接受它吧!开动脑筋,转换思维,让人生的缺点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到自身存在着的优缺点,它们是互为一体的
2、用接纳的心态去看待缺点
3、用积极的思维将缺点转换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三)教学时长:40分钟
(四)教学材料:PPT、视频、轻音乐、学习单 、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主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到今天我们上课的主题《我的小黑点》,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就是一个黑点?一个痣?黑洞?……
教师:大家的答案都非常有想象力。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一起看一个视频吧!
(学生观看《小黑点小白点》绘本故事视频)
设计意图:生动的绘本故事让同学们心中对小黑点和小白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丰富的画面启动同学们想象力,为接下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的思考做好铺垫。
(2)思考讨论
教师:视频最后说到,“如果你的人生中也有许多小黑点和小白点,它们会在哪里、代表着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在你看来小黑点、小白点是什么?对于我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学生1:小黑点像是缺点,而小白点像是优点,它们都存在于我的身上。
学生2:小黑点是人生路上的阻碍,让人讨厌,但有时候我们战胜它时,也会很开心。
教师:是的,我们会看到黑点和白点就像太极图一样的融为一体的,再完美的人也有不足,再差劲的人也有亮点。那如果你的人生画布上出现了一个黑点,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3:我要抹掉它!没有缺点多好!
学生4:我想我会试着去接受它,虽然过程很艰难……
教师:同学们在面对自己人生画布上的“小黑点”时,有不同的态度和办法。在我们遇到困难、感到难过、迷茫、焦虑时,有一种方式是拿一把锤子,直接把“小黑点”砸碎敲烂,虽然黑点彻底消失了,但这个过程似乎有些简单粗暴,还容易让自己受伤;另一种方式是用一把刷子,沾上色彩缤纷的颜料将这个黑点变成一朵小花或一个太阳,虽然黑点还在,但看起来是那么的独一无二,这就是一个接纳缺点,将它变成独特的闪光点的蜕变。
设计意图:从绘本故事过渡到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感受,思考面对缺点不足时,应该拥有怎样合理的心态和调整的方法。
(3)绘画创作
教师范例已完成的小黑点作品,并朗读绘本《缺口》的一段语录,播放轻柔的音乐,结合课堂的观察和反馈,让同学们自由地进行心理绘画创作。
教师: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面对自己人生画布上的“小黑点”,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了答案了。接下来就到了我们心理绘画创作的时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绘本《缺口》中的一段话:“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感悟,尽情挥洒你的创意,让小黑点变成你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吧!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安全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心灵能自由流动,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4)感悟分享
邀请同学上台来用展台进行作品分享,谈一谈画的名字、创作的意图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观察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在创作,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各不相同,但都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有没有同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作品呢?
学生5:我的作品是《小黑点离子键——HF让H不再孤单》。画中的小黑点可以理解成为电子,这个电子其实是不稳定的,常温下不存在,但当它与其他电子配对,成为HF即氟化氢的时候,常温下就可以存着了。就好像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电子,但当我们融入华附,与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时,这个大家庭就让他或她不再孤单,也让之前害怕交朋友的我,感到了友谊的温暖和珍贵。
学生6:我画的是宇宙中银河系上,太阳表面最大的一个耀斑。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黑点,即使是那至高无上、遥不可及的太阳。对于自己的缺点,我选择去面对它,默默改变他,因为我知道就像太阳一样,有了耀斑也不会让自己看起来很糟糕的。
……
(5)总结升华
课堂的最后用四幅漫画串讲,进行总结升华。“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就像你和我,他和她,你有你的独一无二;每个人的画作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将自己的缺点转换后,都是自己独一二的闪光点;而虽然你我都有缺点和不足,我们未来闪闪发亮的人生不会因为现在的一点点小错误而停滞;接纳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心态,悦纳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超人。”最后推荐同学们阅读几米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启迪学生优缺点的并存,才是生命的本真色彩,接纳完整的自己,绽放心灵花开。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初一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单上完成了心理绘画的创作,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下进行了表达,情感和认知从“无法接受缺点”到“缺点是可以接纳的”最后到“缺点可以转化成为独特的闪光点”。总体来说课堂氛围轻松温暖、学生分享真诚动人,学生的作品和分享远超出预期,较好达到了教学目标。遗憾的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分享不能顾及每位同学,只得留到课后自行互动,改进方法是在下一节课进行专题分享和升华,会使得课程更加完整些。
四、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自我接纳的主题,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论述了《我的小黑点》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实践方面,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往的心理健康课程,大多采用“热身活动”法、情景体验服法、小组讨论法、心理自述法、游戏活动法等形式[11],这些形式较为显性、容易调动氛围,但存在的最大缺点是一般采用语言进行沟通,对于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辞初中学生来说,不能完全适用。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非言语表达的形式,使学生的心灵“畅所欲言”,即使学生不言语,也能从学生的创作作品中看到其内心的情感;且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时空整合性,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个体的所思所想,克服了需要用言语来论述过往经历的耗时,因此丰富了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本研究需要反思的在于,对于不同性质的学生个体,艺术性表达治疗不一定全部适用,或者不一定在课堂上说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基于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部分学生无法全情投入到创设的情景中去,而是以较为表面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没有联系实际的生活体验。一方面,可能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到位;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个体的实际生活体验、感性思维发展、情绪情感丰富度等有关。针对此,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多观察学生日常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取教学灵感来引入,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促发他们思维的碰撞;在日常校园生活中进一步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真情流露时,能够更加充满信任和安全感,更加投入和放松地表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的转化和整合。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更加多元。在教育主题上,表达性艺术治疗适用的主题广泛,不仅在于自我接纳,还包括了感恩生命、情绪管理、学业规划、自我成长等方面,如在实际心理课堂上就尝试过《冬日的第一杯奶茶》、《头脑特工队之我的情绪球》、《我的华附修炼之路》、《新年的第一条朋友圈》等多元主题的教学设计,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真诚独特的个体分享,让青春期中的学生爱上这种形式的课堂,更加充满自信和笑容。在教育对象上,表达性艺术治疗不仅适用于青少年,还适用于教师、家长等群体,从心理健康维护的角度,该方法能够让这些“情绪劳动者”释放压力,更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例如本校组织开展的《自我赋能——探索我的能量球》的心理绘画活动、《舞·禅》音乐舞动活动等,都给在一线工作的老师们带去了放松和疗愈,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和好评。同理而言,在开展家长学校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采用该方法,巧妙生动地应用在亲子冲突处理、父母高期待高焦虑的转化等方面。在教育形式上,表达性艺术治疗还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诗歌、运动、园艺等方面,这就表明了表达性艺术治疗不是专属心理学领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也不是单依靠心理教学来实现的。在学校教育中,有机统合的品德教育、美学教育、国学教学、劳动教育等,均以各色校园活动的形式精彩呈现,如本校开展的研学旅行、书法课堂、学农支教、志愿服务等,都在相辅相成、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维度的,它的背后需要多种教育元素的加入和融合,方能呈现异彩缤纷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研究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上具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并收获了较好的教学实践反馈,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多样化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在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笔者将大胆探索,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在多种主题、不同群体和各类学科上,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深入的实践后反思萃取精华,积极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3] Carmen Richardson. Expressive art therapy for traumatiz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6:23.
[4] 吴盛楠,阿拉坦巴根. 艺术性表达治疗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J ]. 校园心理,2020,18(3):247-249.
[5] 孙灯勇,卢碧丹. 自我接纳:概念、测量及影响 [ J ] . 心理研究,2017,10(6):60-67.
[6] 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Oxford: Harper & Row. 1954: 11-15.
[7] 张晖,何凯,罗军等.95 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62-766.
[8] Cunha M, Pavia M J.Test anxiety in adolescents:The role of self-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and mindfulness skills.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15(2): 533-543.
[9] Chamberlain J M,Haaga D A F.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1a,19(3): 163-176.
[10] Jimenez S S,Niles B L,Park C L. A mindfulness model of affect regul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Positive emotions,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and self-acceptance as regulatory mechanis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49(6):645-650.
[11] 安秉立.浅谈高中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文理导航,2020,0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