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思维导图在初中阶段心理活动课的应用初探

一、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前期和中期,他们虽然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思维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还欠成熟,片面性和表面化的倾向难以掩饰,好走极端,容易孤立地看待事物。

认知行为学流派的阿尔伯特·艾利斯在1955年创建了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认为,正是由于我们的不合理信念,才使我们产生了情绪困扰。而这些不合理信念都是不合理、不具逻辑性或与事实不符的。改变认知观念,也是在调整思维模式。而思维导图正是一项可以帮助人思考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由东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同时又很高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目前在各学科和各领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百度百科)。

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到多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更全面更科学得思考问题,进而通过改变认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思维导图在心理领域的应用较多见于部分心理老师在个案辅导当中的应用【1】【2】,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尝试较为少见,本人基于中学心理老师的身份,有条件在初中阶段的心理活动课上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二、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实践

思维导图在心理活动课的应用,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有思维导图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思维导图的基础,还需要对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进行简单的讲解。思维导图的本质是发散思维与分类逻辑思维的综合,在形式上(比如,一个主分支用一个颜色,主分支与次分支之间的线条要有粗细之分,文字要写在线条上;整体形状是放射状的等等)有一定的要求,但也可以根据内容放松对形式格式的要求。

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有一些前期准备,具体分为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指的是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常识以及绘制主题的前期思考,材料的准备主要为一张大白纸、草稿纸、彩笔、铅笔和橡皮。

绘制时,从横放的白纸中间起笔,内容上从中心词开始放射状向外延伸。其中,关键词的生成、分支内容完善和色彩图形的运用是三个最主要的环节。心理活动课在引入思维导图这项思维工具的同时,也需在这三个环节赋予心理活动课的特殊设置。

1 关键词的生成

(1)自上而下引入经典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是需要厘清各级主题的从属关系的,由学生自主思考时,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因此,引入经典的科学思维模式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考。

比如在《抉择》一课,我们在帮助他们分析现实中的选择困境时,引入“六顶帽子”思维模式(如图1),将“白帽子(客观事实)、绿帽子(创造性与建议)、黄帽子(理由或好处)、黑帽子(质疑)、红帽子(情感直觉)、蓝帽子(审视思考)”作为一级关键词,引导学生从六个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绘制思维导图,进而帮助他们更全面得分析思考一些有难度的生活或学习问题(比如“宿舍里有人熬夜学习影响我休息,我要不要告诉老师” 或者“我要不要加入校舞蹈队”等现实问题),进而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再比如《理想与目标》一课,引用5W2H思维理论(如图2),以“what(具体定义)”“why(为什么)”“where(在哪里)”“when(在什么时间)”“who(谁负责)”“how(如何进行)”和“how much(花费如何)”这七个词作为一级分关键词类,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具体目标绘制思维导图,并完成进一步的二级、三级分类,进而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晰、计划更有可行性。

 

          

     图1 学生作品            图2 学生作品

(2)自下而上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深度探索自我

     自上而下的套用模式对于学生来说,降低了难度,可以产生很丰富而细致的思考,但对于一些比较个性化的内容,却会因此丧失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化。比如,《认识自我》这样的内容,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本身就是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更多得采用自下而上的过程由自由联想的三级词汇,逐步分类汇总,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二级词汇和一级词汇。在逐步汇总的过程中,也会想到新的一级或二级关键词,逐步补充完善。这个形式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一定的挑战,但逐步形成的思维导图会更具有个性化特点,也会更容易触动学生情感。

图3《认识自我》思维导图

2 分支内容逐步完善,团队合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意

    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这其中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灵感。比如《遇到问题该怎么办》这一课中,选取了学生中最常见的共同问题,这其中很多都是困境或者挫折,如果单由个人思考,会陷入困局,而采用团队头脑风暴法的话,则会激发学生创意,涌现出更多元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真正地面对问题和解决困境。需要注意的是,头脑风暴法要注意禁止评论和批评,允许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观点,平等自由,独立思考,以及越多越好的数量追求。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更高效,同时也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色彩图形的巧妙运用,有利于学生宣泄情绪、充分表达自我

    色彩和图形的运用是思维导图在思维图示中大放异彩的重要环节。在一般知识性内容的思维导图中,色彩和图形运用更多是为了更好地记忆,而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可以将绘画心理学的一些要素融入其中,鼓励学生选用恰当的颜色表达自己对这个分支的情感态度,用涂鸦、符号、图像来代替关键词。这样,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绪宣泄和交流表达的过程。

 

三、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1 思维导图适用于解决一些现实中的困境问题、人际冲突、抉择、利弊分析等这类成长中的问题。这类问题也常常受限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青少年常因难以全面思考而困扰于其中。引入科学的思维模式后,青少年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常常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应对方式,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2 思维导图对于图形、文字、结构和颜色的综合运用,也使得这种形式很适合于自我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发现,学生单纯用文字进行自我探索时会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不少学生会因为要写很多字而心生畏惧。用心理画的方式探索自我时,又难以得到相应的解释,绘制时也容易偏重于当下状态。而思维导图则完美综合了两项的优点,用简单的方式呈现了最丰富的的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也会融入情绪情感态度,可以以轻松的方式实现对自身更全面也更丰富的认知。

   3 思维导图的绘制和解读都不难,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整体状态和思维风格特点。比如图4中学生的作品,从黑帽子所占的篇幅与位置就能看出,这个学生对待学业的挫败感。他能想到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都被他用“无能”和“无力”否定了。最终他的蓝帽子确定的方案是“没有努力到极点”。思维导图将他的整个思路完全呈现了出来,简单易懂,也便于后续的心理干预。

图4 学生作品

 

四、注意事项

1 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建议一开始就直接运用,最好有一节准备课作为前置内容,比如【理想与目标】 需要先引导学生对理想与目标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梦想与目标情况有所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运用5w2h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的优势更大程度得发挥出来。

2 水平思考形式的自由联想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心,但在团体形式操作的心理活动课上会呈现出差异性较大的结果,难以控制后续内容走向,而且学生容易对整个思维导图的绘制有所误解,需注意。

3 思维导图只是心理活动课的一种形式,归属于心理课,不是真正的思维课,要注意区分。思维课对思维的速度、数量、质量有一定的数量要求,而心理课对这一部分不要过度看重,更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4 思维导图这项技术本身长于思考,弱于情感,因此,在心理活动课的应用中要鼓励学生用重复、扩大化的字体、符号或者大块的色彩渲染来表达其情感态度,而不是严苛得考究其格式和形式。

 

五、小结

思维导图在心理活动课的有效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改善认知状态,遇到问题时能更科学更全面得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意,同时色彩与图像的灵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宣泄情感和表达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爱青.思维导图在个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 (19):46-50.

【2】刘春玲.巧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 (2):46-49.

【3】郭钿钿.开创校本特色:融合思维导图的高中心理课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 (9):39-41.

【4】许丽敏.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聋生心理健康教育[J]. 现代特殊教育, 2013, (5):42-43.

【5】赵国庆.小学思维训练丛书——思维导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6】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2009.4

【7】胡卫东.学思维活动课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