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电影片段在提升小学生同理心课程的应用探究

一 、同理心的概念

同理心又称为共情,由"empathy"一词翻译而来,是指能够理解、意识、体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经验,即使在没有与对方进行充分客观的交流的情况下。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1)认知成分: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2)社会成分: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3)情感成分:体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Feshbach, 1969; 1978)。认知成分涉及认识对方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社会成分涉及到观点采择,即理解对方观点和立场能力;情感成分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情绪和感受。

二、小学生同理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一)同理心促进个体社会情感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理心作为个体感知他人、理解他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根据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1998年修订的情商著作,同理心是情商的五个维度之一。沟通素养是全球普遍重视的21世纪核心素养之一,维曼等人的研究把同理心作为沟通素养的重要部分,即同理心越高的人沟通素养越高,在个体未来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同理心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研究表明同理心较高的儿童,具有良好的同伴和亲子关系,间接地促进个人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发展。在学生童年阶段注重学生的同理心培养,有利于学生习得友善、有效的沟通模式,为其人际关系和道德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二)儿童的行为问题普遍与同理心缺乏有关

破坏性行为障碍(DBD)的儿童同理心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尤其在情感同理心方面。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加大力度整治校园欺凌行为,但不降反升,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仅对涉事学生的身心直接造成重大影响,也间接影响到旁观学生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同理心与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证实提高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同理心是减少欺凌现象的有效手段。同理心培养是国外很多反欺凌课程的核心内容,比如芬兰KIVA反欺凌项目计划、美国second step 反欺凌项目。可以说同理心的培养能有效减少学生的破坏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良性互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因此,提高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展学生社会情感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

三 、电影片段提高小学生同理心的优势

(一)快速唤醒学生的同理心。

心理健康课堂上使用电影片段作为导入或教学的重要环节并不鲜见。相比文字创设的情景,晦涩难以共鸣,电影片段具有良好的情景性和故事性,画面感强,冲击力大,在短短几分钟就能高效呈现一个丰富立体的情景,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和演绎非常到位,学生能快速识别角色情绪、情感状态,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同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和较低水平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欣赏电影片段的过程,也能快速理解电影表达的内容,理解主人公的观点和立场,学生社会同理心也在悄然发展。

(二)降低学生分享的焦虑情绪。

认知行为理论表明,个体在焦虑状态下,会自动化选择自我保护,不利于同理心的唤醒。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根据情景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作分享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自我暴露的焦虑情绪,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同学袒露自己的心声需要很大的勇气,集体环境的安全性设置、群体效应及老师的回馈成为很多学生顾虑的部分,即便迫于压力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往往也只是非常表浅的回答。对电影片段人物的讨论,学生基于电影的人物的反应,又有自己的投射,因此在分享时心理压力较小。另外,电影的创造源于生活,角色有着鲜明的设定,学生在角色认知上分歧不大,在分享时能减少人物理解差异引起的同伴质疑。

四、电影片段在同理心主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何在心理课堂讲同伴关系,同伴矛盾的生活素材很多,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五年级同伴关系同理心课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课,我使用了《奇迹男孩》主人公奥吉与杰克闹掰的片段。奥吉由于基因缺陷,外貌奇丑,五年级才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奥吉每天在学校都被同学们视为怪兽,同学们取笑他,说他有传染病,不敢靠近他,杰克是他仅有的一个朋友,他非常珍视,万圣节是他最期待的一天,因为穿着万圣节的服饰,谁都不知道他是谁。正当他万分兴奋穿戴着骷颅头服饰来到学校的时候,他无意间听到杰克跟其他同学说“如果我长那样,我早就自杀了,是校长图什曼要求我跟他一起玩,他都快成我的跟屁虫!”奥吉和杰克的友谊危机也是学生同伴矛盾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奥吉的情绪反应快速激起学生们对杰克对待友谊的不真诚的声讨。这节课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问:奥吉听完杰克的话后,内心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奥吉情绪和感受,引导学生识别情绪、命名情绪。经过讨论,学生解读奥吉的情绪从一维到多维,不只是难过还有失望、愤怒、伤心、质疑。第二问:为什么奥吉的情绪有那么大的落差?目的是从认知同理心的角度剖析奥吉的想法。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奥吉的处境,奥吉在万圣节那天终于不用低头走路,他是万分期待和兴奋的。杰克是他唯一的一个朋友,却背叛了他。奥吉本身性格是敏感的,讲情义的人。第三问:说说奥吉和杰克的冲突引发你对同伴友谊的思考?目的引导学生从社会同理心进行观点采择,投射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瞬间引爆课堂,大部分学生情绪非常激动,说交朋友一定要找值得信任的人。像杰克这种人,不应该得到友谊。甚至有同学非常直率地说“我最讨厌杰克这种人,人前人后各一套,以前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同学,我觉得交友须谨慎!”第四问:奥吉和杰克还能成为好朋友吗?不仅是讨论电影更是讨论学生如何应对友谊翻船的危机。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个性多元化,“如果是我,杰克愿意向我道歉,承诺再也不背叛是可以考虑的。”“坚决绝交,有第一次背叛就有第二次背叛。”“杰克跟奥吉的感情还不深,他也不希望失去其他同伴的友谊。”我肯定了同学们的个性想法,我认为最有价值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还有包括涉世未深的五年级学生看到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接纳多元的想法是同理心的前提,学生尊重他人的想法,才可能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可以说这四个问题的设置就是同理心育种浇灌的过程。

校园欺凌现象不仅是安全教育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六年级同理心主题《旁观者的欺凌》一课中,我剪辑了《少年的你》主人公陈念在排球场被魏莱、罗婷、徐渺欺凌后做出反击,在气愤走下楼梯时被魏莱三人推下楼梯,从楼梯滚下摔伤手臂,陈念被仅有的一位好友李想送到校医室,陈念的受伤被普遍认定为走楼梯不小心摔跤,众多同学在旁边围观目睹了陈念被欺凌的整个过程,但没有一个人向学校反馈真正的事实。另一段陈念在放学经过的小巷里被魏莱带领的一群同学围堵,书本作业被无情地撕毁践踏,遭受欺凌者剪头发脱衣服且全程录像,楼上的目击者旁观者气愤地砸下花瓶,烙下狠话“我报警了”,魏莱等人才惊慌疏散。陈念被欺凌的过程,她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她有求助吗?老师的提问让学生更加聚焦陈念的被欺凌的处境,学生们回答道,陈念的眼神充满了愤怒恐惧但又非常无助。还有学生说陈念感受到不仅是肢体上的伤害,在心灵上早已遍体鳞伤。她有用眼神求助,看向其他同学,但其他同学是欢乐围观,是司空见惯的。甚至有学生说到可能陈念的同学内心也觉得陈念这种人活该被欺凌。还有学生非常气愤地说,没有一个人的身心活该被伤害,欺凌者应该被严厉处置。魏莱等主要欺凌者的行为让观看电影片段的学生咬牙切齿、深恶痛绝,但在欺凌行为发生的过程,更多的学生是旁观者,旁观者的同理心何在?旁观者有责任吗?影片中目睹陈念滚下楼梯的同学无一敢说真话,让魏莱等欺凌者的行为更猖狂。目击陈念被围堵欺凌的楼上陌生人采取报警和砸花瓶警告制止了魏莱等人的欺凌。两个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追问学生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思考欺凌现象旁观者的作为的重要性。正是旁观者的同理心缺失,才不作为,甚至看热闹不嫌事大或煽风点火,不也是一种间接的欺凌行为吗?被欺凌者的悲惨只有旁观者有高度同理心,对欺凌者形成群体压力或足够制止的力量,才能真正地遏制欺凌行为。校园欺凌主题的班会课学生没少上,但学生对欺凌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旁观者的欺凌》这一节课心理课课堂效果非常好,电影片段呈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学生如临其境,情绪情感被深度唤醒。在问题讨论环节,学生从观影者到欺凌行为的旁观者,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平安校园的守护者,没有旁观者,对同理心有了更多维的理解,在价值观上有了更清晰地澄清。

随着学生家庭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家庭教育的激励模式变成奖励物质,比如奖励吃肯德基,一台手机,玩电子产品的时长。物质成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条件交易。即便学生因此得到激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对父母的劳动缺乏感恩和体恤,难以唤醒对父母的同理心。在五年级心理课《求之不得的奖励》一课,我剪辑了印度电影《小鞋子》,电影讲述了印度社会底层的一个家庭,小男孩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尽管那双鞋子反复修补,已经破得不堪入目,但在阿里的家庭里,爸爸微薄的收入连买一双新鞋子都是负担。阿里不敢告诉爸爸,妹两每天上学在小巷子都上演鞋子接力赛,好几次迟到被校长罚站而委屈难过,奔跑过程中鞋子掉水里追赶鞋子的辛酸。巧设问题,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学生很快能理解阿里的想法,阿里家庭非常贫苦,买新鞋子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父亲要做很多工作都挣不到买鞋子的钱。他担心暴躁的爸爸因为忧愁买鞋的事情而头疼,害怕忧郁的妈妈眼里更加悲苦。体恤到父母的不容易。还有一段阿里拼进全力赢得马拉松比赛第一名时,所有人都为他欢呼雀跃时,他却举着奖杯满脸泪水,因为第三名的奖励才是他承诺妹妹要赢到的鞋子。很多学生瞬间被阿里的情绪感染,落下眼泪。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询问落泪的同学,有的学生感慨阿里的生活的戏剧性,有的被阿里的执著担当感动。部分学生想到自己以前跟父母讨价还价要物质奖励的场景,落下了内疚的眼泪。阿里的奖励求之不得,高度唤醒学生的同理心,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奖励来之不易。

五、电影片段同理心主题课程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

(一)电影片段的选取应共鸣性强。

 电影素材非常多,能够应用到课堂上,要具备引起强烈的共鸣要素:1.在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观看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能较容易理解故事的背景,比如历史战争片或文化差异较大的电影就不适合作为同理心主题的教学素材。2.电影片段具有教育价值,教师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挖掘电影中对学生身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元素。3.同理心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电影内容要与同理心紧密相关。4.课堂时间有限且珍贵,观看电影的片段应控制在10分钟内,剪辑的电影片段在不需要老师过多解释就能让学生快速理解人物的设定和故事的脉络。

(二)问题设置始终聚焦教学目标。

电影片段教学不是陪学生观看电影,电影片段作为课堂的主要情景素材,是课堂达成目标的工具,是教与学直接的桥梁。除了同理心的主题背景,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有足够清晰课程子目标,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巧妙设置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既丰富对电影情景的理解,又达到同理心唤醒、提高心理教学目标。比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四个提问目标非常清晰,学生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巧妙地落实了课堂的三维目标:体验友谊翻船的感受,认识友谊的珍贵,学会应对友谊危机。

(三)教学始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课堂中对电影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学生能设身处地感受电影人物的情绪情感,理解人物的想法和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帮助学生习得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但心理课的设计本身就源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电影片段教学的落脚点始终是学生成长的问题。比如《旁观者的欺凌》一课,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行为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学生从电影片段中认识到旁观者无作为也是一种欺凌的时候,就有清晰的应对方式,旁观者也旁无责贷,要自觉行动及时制止欺凌行为。

经过漫长的课程实践,电影片段应用在提升小学生同理心的心理课堂已形成较稳定的课程结构,在学生群体中高度受欢迎,课堂效果显著。但要形成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仍需不断反思,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环节,需要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课堂智慧。

参考文献:

[1] 康翠萍, 徐冠兴, 魏锐,等. 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71-82.

[2] 马境. 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3] 李护君. 芬兰反校园欺凌KiVa项目研究及启示[J].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 2019(6):37-41.

[4] 靖敏. DBD儿童同理心的影响因素研究[D]. 苏州大学.

[5]杨思涵. 以社会情感学习为例的美国反欺凌课程及其启示[J]. 教育观察, 2019, 008(029):P.9-1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